“小凤雅事件”舆情反转:莫让臆测遮蔽真相

含辰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终于,“眼癌女童王凤雅”事件的真相来了,真相果然从不缺席,只是会迟到而已。这个持续了半年之久的河南省太康县2岁半女童王凤雅事件等来了公平和道歉,早前舆论对于其家人的“诈捐”、“虐待”、“弃疗”的臆测声音一度让这个家庭受到了压力和打击,而今,社会众筹平台的官方认证、社会募集资金的款项流向……每笔明确的去向,让“小凤雅事件”出现了舆情反转,网友纷纷转发道歉。

莫让批判的惯性思维遮蔽真相。首先,无疑媒体的批判思维是天生的,常有人将“媒体”称为社会的第四监督利器,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井喷式发展,这种“新媒体”的监督效果及影响往往大于传统媒体。但就像双刃剑一样,这样的监督效果和影响往往对于网络舆情是一种“引导”,从某种程度说,有“议程设置”之意,这更让快节奏、碎片化的受众在接收信息囿于浅阅读的习惯,易产生对事件的模糊印象和情感性评价。其次,随着大V以及部分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开始采用艺术性的修饰手法来表达观点时,受众的接受程度相比第一阶段是更容易的,这就让受众对于事件本身在原有印象的基础上加深。这本也有好的一面,但就像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样,毕竟自媒体平台出于经济利益出发,为博得眼球,其主观臆测往往会遮蔽真相,甚至在交错复杂的事件中,一度让舆论不再聚焦真相的寻找上。

莫让情绪化的网络暴力伤及无辜。对于小风雅的离世,没有人会不难过,而小凤雅家人遭受的“3岁女童遭父母虐待致死”、“父母与禽兽何异”等类似的煽动性观点,对他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网络暴力”,真相大白的这一刻让我们知道曾经的“网传”并不真实;小凤雅家人顶着的舆论压力,让我们知道网络暴力打击深重,大V、公众平台的道歉,也让我们知道部分自媒体平台自诩的“正义感”也有失误的时候。其实,煽动性观点、网络暴力、自媒体平台的责任监管。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后真相时代开始融合,他们再也不是一个个由网络暴露出的专题话题,而是后真相时代,当诉诸感性大于诉诸理性,这些网络问题杂糅交错,网络平台又该如何去做好自我管理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