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軍工業鼎盛時期有多強?

緈福有妳陪伴

蘇聯在戰前長期以重工—軍工建設為主。而且,與德國武器製造精良不同,蘇聯武器的特點就是粗糙,簡單,皮實!

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德國的裝備數量是沒有蘇聯多的。德軍對蘇開戰時,是以3400輛坦克、4000架作戰飛機來對付蘇軍的1.5萬輛坦克和1萬多架飛機的。由於德國站前準備充足,而且武器更加先進精良。而蘇聯剛經過“大清洗”,一大批指戰員被清洗掉,蘇軍作戰能力弱。所以,德國的閃電戰再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面對德軍閃電戰,蘇軍節節抵抗的同時,往東部撤離了近1900家工業企業的設備。這些企業設備,成為蘇聯軍工突起的基礎。

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蘇軍的工業生產能力開始展現。蘇聯平均一天造槍十幾萬支槍,坦克2000輛,飛機300架。前面街道在打仗,後面就在生產武器。造好的槍直接送到前線,坦克下了生產線就由士兵開往前線。

例如,蘇聯生產最多的T34坦克,德軍戰場上消滅一輛T34坦克,立馬有5輛T34坦克從生產線開來。整個二戰,T34生產了5萬輛!而德國虎式坦克生產了1800輛,豹式坦克生產了5600輛。這就是差距!質量不行,數量來湊!到戰爭後期,面對潮水般擁來的T34,德軍裝甲部隊已無坦克抗衡。

據說,蘇聯統計,當時蘇聯戰機平均活不過200小時就被打下來,所以沒必要生產特別精密的飛機,於是蘇聯飛機甚至使用了大量木頭。而德國用的都是金屬,製作精良,成本高,質量好。但是,當由於蘇軍飛機數量多,在空戰中,一架德國飛機要面對幾架蘇聯飛機,結果德國敗下陣來。

還有蘇聯的波波莎,使用彈鼓可裝彈71發!零件大多皆為鋼板衝壓成形,焊接及鉚接的技術亦大量使用,便於大量生產。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600多萬支。蘇聯波波沙的質量比不上德國的MP40衝鋒槍(彈夾裝彈20發或32發),精度也不好,但在雙方近戰中精度沒有任何意義。波波沙依靠裝彈多,生產量大,使得蘇軍在戰場上形成火力優勢。

等到反攻柏林時,蘇軍出兵三百萬,裝備了兩萬輛坦克,一萬三千門喀秋莎火箭炮,二千架飛機。

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總共生產:火炮:83.4萬門;坦克、自行火炮:10.8萬輛;飛機:15萬架;汽車:20.5萬輛


勇戰王聊歷史

提起二戰時期蘇聯的軍工產業,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其武器生產能力非常強大。漫山遍野的T-34坦克、整齊排列的大炮和遮天蔽日的作戰飛機。

首先我們看看二戰蘇聯與號稱“民主國家兵工廠”的美國,在武器裝備產量情況做一個比較。

蘇聯方面

步槍、自動步槍(百萬支):12.0

輕、重機槍(千挺):95.4

火炮(萬門):83.4(含迫擊炮34.8萬門)

坦克、自行火炮(萬輛,門):10.8

飛機(萬架):158218

汽車(千輛):205

美國方面

飛機:296429 架

艦艇:87620 艘

商船:4500萬噸

坦克和自行火炮:102351 輛

大炮:372431 門

軍用車輛:350萬輛(含吉普車65萬輛)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蘇聯軍工的生產能力與美國在數量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並且如果透過紙面數據,仔細瞭解下數據背後蘇聯軍工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便可得知事實真相。

以作戰飛機為例,在數量上蘇聯的差距是接近美國的一半。並且,衛國戰爭早期和中期,蘇聯作戰飛機還有部分木頭的I-153和I-16戰鬥機。而美國則在戰爭中期已經開始設計和生產了重型轟炸機,甚至在戰爭後期還生產了具有完備的通行導航、加壓座艙和渦輪增壓發動機的B29戰略轟炸機。

並且就是這樣的軍事工業也是建立在蘇聯輕工業為其讓路的基礎上。以1942年為例,蘇聯只有60%的城市居民每天才能獲得400g麵包,而農民一天只有200g糧食和100g土豆。而美國除了汽油、咖啡、牛肉和糖實行了定量供應外,一般日用商品和糧食資源充足。

因此,如何來評價蘇聯在二戰時期軍事工業的鼎盛時期的表現?我們只能得到一個看似表面過得去,但質量粗糙,原材料資源匱乏的軍工生產現狀,並且這還是在以幾乎全民動員力極限的前提下實現的。(NT)


聯合防務

二戰時,最終是蘇聯戰勝德國,德國投降,二戰結束,很多人包括不少報道都說蘇聯戰勝德國的主要原因是天氣原因,蘇聯國土遼闊,冬天氣候惡劣,德軍在不瞭解蘇聯氣候的情況下冒然出兵,最後潰敗,這些只是德國戰敗的原因之一,而不是重要的因素,其實德國戰略誤判,對蘇聯的低估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德國二戰時期的強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蘇聯相比德國也不弱,德國內部嚴重的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其軍事工業能力。

1941年,蘇聯是當時世界第二工業國,其GDP達到了433億美元,儘管在戰爭前半年的時間,蘇聯有400多萬人被俘或傷亡,但是蘇軍很快的又將軍隊擴充到900萬人,在最鼎盛時期達到1200萬人。
我們今天回答的重點是蘇聯當時的工業生產能力,我在回答問題之前查到了一些數據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體會下當時蘇聯的工業到底有多麼強大,二戰期間,蘇聯的軍工生產速度是非常快的,整個戰爭期間生產坦克和自行火炮就有11萬輛,其中有7萬輛在戰爭中被摧毀,但是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又很快的補充了這些空缺,這種生產能力就是當時的德國也是望塵莫及的。


當時西方國家還對蘇聯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他們不光援助蘇聯武器裝備,最重要的還對蘇聯軍工進行技術援助,這讓當時蘇聯的軍事工業更是如虎添翼,讓蘇聯的坦克,飛機等裝備,在質量上上了一個新臺階,那時候二戰明星坦克T34蘇聯就擁有了7萬多輛。
以上僅僅是二戰時期蘇聯軍事工業強大的一個縮影,還有蘇聯的空軍,海軍等其他軍事工業也在二戰時期保質保量的大量的向蘇軍輸入著各種武器裝備,數量都是數以萬計。蘇軍所以能戰勝德國法西斯,不單單是氣候的因素,自身強大的軍事工業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然二戰結束後蘇聯怎麼會成為超級大國呢。以上僅個人拙見,如有不同見解可以一起探討,謝謝。


軍武雜談V

到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的任務已經完成,不僅前期紅軍損失的裝備得到補充,而且還大大的超過了損失的能力。從1941年12月開始,工業生產不再下降,而從1942年3月起,軍工生產迅速上升。僅東部地區軍工生產就達到了戰爭初期全蘇的生產水平。東部地區已成為國家主要的軍事工業基地。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1942年生鐵產量佔蘇聯總產量的97.4%,鋼佔81.8%,由於東部地區生產劇增,蘇聯整個工業部門的總產量從1942年的1月到12月增長了0.5倍,這就為陸海軍生產最好的武器創造了條件。1942年,全國總產值為1940年的77%,軍工從業人數為1940年的59%,武器裝備和彈藥產量增長為1940年的186%。1942年生產飛機25436架,坦克24668輛,火炮29561門,火箭炮3237門,無論從數量還是新式技術兵器的性能上都超過了德國。

到1943年夏,蘇軍作戰部隊與德軍相比,坦克和自行火炮多0.6倍,火炮和迫擊炮多1倍,戰鬥機多2倍。比如,庫爾斯克會戰開始時,德軍突擊軍團總兵力90多萬人,火炮和迫擊炮近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輛,飛機約2050架。而蘇軍僅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什方面軍就有133.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9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輛,飛機2172架。

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國防工業一共為軍隊提供了1200萬支步槍,150萬挺各式機槍,600萬支衝鋒槍,50萬多支反坦克槍。而德國工業在1941年-1945年4月期間一共生產了850萬支步槍,100挺機槍。從1941年7月1日到1945年9月1日,蘇聯生產各種類型和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83.4萬門,而同期德國只生產了38.2萬門。

到1942年初,8個坦克製造廠和3個柴油機廠建成投產。1941年下半年僅生產了5000輛坦克,1942年上半年坦克產量大幅增加,蘇軍共得到了1.1萬輛坦克,到1942年底,坦克工業給前線共提供了24446輛坦克,而同期德國只生產了6200輛坦克。

空軍方面,隨著生產工藝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1942年,航空工業以巨大代價得以大批量地生產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當年共生產了25436架各型飛機,整個戰爭期間共生產了13.4萬架飛機,同期德國只生產了8萬架。

海軍方面,根據國防委員會1941年7月通過的決議,大型艦艇的製造暫時停止了,開始重視建造輕型艦艇和作戰快艇。波羅的海艦隊在戰爭第二階段得到了300多艘作戰艦艇和輔助船隻,海軍航空兵得到了加強,飛機從1942年的757架增加到1943年的1430架。


不教天下人負我

1939年,德國侵入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到目前為止經歷戰爭時間最長、參戰人數最多、參戰國家最多的一次世界性大戰。

  二戰,主要參戰國為:德國、意大利、日本為一方的法西斯國家,還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為一方的同盟國。

  同盟國經過艱苦奮戰之後,最終戰勝了法西斯國家取得了二戰的最後勝利。蘇德戰爭是二戰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場,同時也是二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個戰場。

  二戰初期,德軍憑藉自身強大的軍事優勢,很快席捲了歐洲各國。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把蘇軍打得也是服服帖帖,要不是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估計到了戰爭最後失敗的不是德國,而是蘇聯。

  有人,可能會說了二戰時期蘇聯鼎盛時期軍工企業到底有多強?

  根據,戰後統計蘇聯在二戰中共投入了上千萬支各種槍械、各類火炮83萬多門、各種戰機15萬架。

  據記載,當年蘇聯最瘋狂的時候,一天可以造出數十萬支槍械、一天可以造出數千兩坦克。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蘇軍戰士在前方打戰,機械師在後面造槍,造出槍就立刻送到前線戰士手中。

二戰,蘇聯就是憑藉如此強大的軍工體系最終打敗了德國侵略者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如果,二戰蘇聯沒有如此強大的軍工體系,那麼戰爭的結果恐怕將會是令一個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