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臺的進化史

不少人一聽到網貸就聯想到新聞報道上的負面新聞,對網貸平臺咬牙恨齒。其實網貸平臺早就開始運作了,只是以前的存在感不足,近幾年社會環境變化和負面新聞多了,才讓網貸變得人盡皆知。

網貸平臺的進化史

中國的網絡借貸平臺模式過去主要為三種模式,也就是效仿國外的純線上模式、本土化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以及債權轉讓模式。

純線上模式典型的是2007年成立的拍拍貸,其最初的模式定位信息中介,借款人和投資人都從線上獲取,平臺無擔保只做信息撮合,投資人自己承擔出借後產生的逾期壞賬風險。但由於中國本身的徵信特點和市場環境,業務量一直很小,後來採用部分產品的風險備用金模式,以及受益於2015年底出臺的監管政策對於網貸平臺信息中介的定位,其業務量開始變大,於2017年在美國成功上市。

網貸平臺的進化史

O2O模式,也就是線上投資人獲取和撮合再結合線下借款人獲取和徵信的模式,典型的有人人貸、你我貸、積木盒子等,一般也採用了風險備用金或擔保模式。由於中國本身的徵信特點以及投資人希望獲取固定收益為回報而不是通過定價來自己承擔風險,因此P2P來到國內後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針對的借款人不僅僅有個人,同樣也有中小企業,因此線下的徵信十分重要。

此外還有2006年成立的宜信的線下債權轉讓模式,也就是超級放款人模式,但在2012年獨立出線上宜人貸平臺,於2015年12月在美國上市,成為國內網貸上市第一股,宜人貸基本也是我們前面說的O2O模式,採用風險備用金模式。

在無監管的環境下國內網貸平臺發展迅速,直到2014年銀監會相關領導多次提到了四條紅線,也就是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但並沒有相關細則,國家對於互聯網金融總體持鼓勵的態度。網貸平臺的業務模式創新層出不窮,產品也很多樣化,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徵信和大數據這些相關聯的行業等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直到2015年12月的e租寶事件後,銀監會等四部委馬上發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拉開P2P網貸行業監管序幕。2016年8月出臺了正式的暫行辦法,10月份國務院出臺《互金專項整治實施方案》,2017年2月銀監會出臺《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專項整治,以及地方的相關細則出臺,使得網貸平臺的模式發生了激變。

網貸平臺的進化史

由於信息中介的定位(實際平臺過往更多的是承擔信用中介的職能),以及企業100萬元和個人20萬元的借款限額,還有平臺自身不得擔保,如有擔保需要找融資性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等一系列的監管要求,以及十多條負面清單,網貸平臺紛紛開始轉型或者整改。

從平臺模式看,線下債權轉讓模式被明令限制,因為投資人和借款人需直接簽訂合同,同時資金需要銀行存管。線下獲取投資端用戶是禁止的,而O2O模式由於有些也對借款人線下能否獲取存在爭議,實際上我們認為借款人線下獲取是正常的,線下徵信也有必要,尤其是企業借款。但是依然不少平臺也往純線上模式靠攏,關閉了線下借款和徵信的門店,走上了純線上獲取投資人和借款人以及純線上徵信的模式。另外一些之前做企業借款為主的平臺,一般有抵押物,但由於企業借款超過了100萬元的借款限額,因此也轉型開始走上了純線上獲取借款人的小額信用貸款產品。總體看,監管出臺後,純線上模式成為行業的主流。

然而,由於純線上獲取的借款人線上徵信相對單一,產品只能集中到金額小和期限短的信用貸款產品,同時無法確定其真實的用途,最後此類個人信用借款被稱為"現金貸"。而隨著校園貸整治,到現金貸整治以及36%的費率限制,對網貸行業打擊極大。因此不少平臺主動退出市場或者尋找轉型,網貸平臺的產品換了一撥又一撥,擔保模式也隨之變化,平臺自身不得擔保,如有擔保也只能走有資質第三方擔保。平臺的業務開始萎縮、交易量下降,集中全力進行合規整改以便通過檢查獲得備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