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年的中國,一場由“妖術”引起的大恐慌!

分享一本書!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中國歷史研究著作,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超越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其採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從乾隆年間一場小小的“叫魂案"入手,提出疑問,掃描焦點,繼而逐步開拓視野,最終將整個“康乾盛世"的中國社會眾生相、官場運作套路以及清朝官僚體制特色一一描繪到位。微觀史料選用清晰得當,宏觀分析總結大氣磅礴,令人讀後不禁拍案叫絕。

本書作者孔飛力,是位出生於英國的漢學專家,費正清的得意門生,被認為是美國第二代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曾擔任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明系主任、芝加哥大學遠東研究中心主任,以研究晚清中國社會史、政治史而蜚聲國際學術界。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正是孔飛力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中,孔飛力將其秉承的“中國中心觀"學術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展示了其紮實的治學功底,而且綜合運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做出了精彩的跨學科社會歷史研究。其大家風範,令人折服。

本書通過“叫魂案”入手,對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司法和官僚系統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當時經濟發展但貧富差距擴大,帶來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張,人們疑心加重並易於衝動;官場腐敗,特別是司法系統的混亂,加劇了社會矛盾。表面盛世繁華之下危機四伏,一個小小的治安案件就可能引發激烈的社會動盪。依靠高層官員與皇帝的博弈,暫時維持了一時的局面安穩,但無法解決封建統治的根本問題。

一、1768年“叫魂案”的開端和升級

乾隆33年1月下旬,浙江德清鄉下修建石橋。一個沈姓農夫,要求修橋石匠將一張寫有人名的符粘在橋樁上,用錘子砸這張符,以便幫其發洩私憤。石匠跑到縣裡揭發檢舉了沈農夫。沈農夫以涉嫌尋釁滋事、擾亂社會治安罪名被縣衙逮捕。這是清政府官方史料正式記錄的第一例“叫魂案”。

從1月末至11月初,各地陸續出現一系列涉及“叫魂”案件。案發地點從浙江蔓延至全國,涉及十來個省市。作案嫌疑人以流動人員為主,作案手段千奇百怪。由於案件過多,最終被上報中央。乾隆皇帝發現有“叫魂案”的作案手段是偷剪別人頭髮,這引發了他的高度警覺。他擔心“叫魂案一旦跟剪頭髮掛上了鉤,可能引發漢人對“留頭不留髮”的痛苦記憶,進而動搖滿族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對中原統治合理性,因此龍顏大怒。“叫魂案”被最終定性為“反叛政治“。

二、當時三個社會階層的分析

1、社會底層百姓

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百姓生活水平較高,但也必須通過勤奮勞作、精打細算才能維持,萬一遇上天災人禍,就很有可能跌至貧困線以下。

這些百姓世代生活在自己家鄉,非常珍惜自己家園的安全穩定。而當時中國其它落後地區的“流民”,不斷向江浙地區湧入,激發了當地居民的警惕。特別是流民當中有一些遊蕩和尚、道士和乞丐等,不願意也沒能力融入江浙地區勞動生產環節中,有時會以所謂“妖術”混吃騙喝,更增加了當地居民對流民的恐懼和敵意,最終形成了群體意識,產生了集體暴力對抗行為。

2、清朝政府各級官僚

“叫魂案”剛出現時,江浙地方官員大多選擇了簡單處罰、息事寧人。但隨著此類案件越來越多,不得不向上級彙報,沒想到居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重視。在上級壓力之下,地方官員為了迎合上峰指示,大肆縱容甚至鼓勵部下製造冤假錯案,以顯示忠於職守、政績斐然。而乾隆皇帝身邊幾個軍機大臣們,深受儒家學說教育,生活閱歷豐富一方面他們不相信“叫魂”這種小兒科把戲,另一方面,憑藉其豐富的政治閱歷,他們也不相信真出現了所謂實力強大的敵對勢力。他們不願意搞得社會動盪混亂、朝廷血雨腥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配合皇帝的指揮。所以他們的選擇是:表面上裝出積極配合姿態,實際上絞盡腦汁規勸皇帝收手。

3、乾隆皇帝

“叫魂案”發生時正值所謂的“康乾盛世”的鼎盛期。雖天下太平,但乾隆居安思危,內心有兩大擔心:一是漢人是否真的接受了滿人統治,二是滿朝大臣們到底有沒有合夥糊弄他。所以當“叫魂案”跟剪頭髮掛上鉤,引起了乾隆皇帝高度警覺,特別是這些“叫魂案最初出現在浙江、江蘇,那裡是以前“反清復明”老根據地。他最害怕有人重新點燃漢人對滿人的仇恨,因此決定將“叫魂案”定性為“政治事件”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擔心臣子們長期沉浸於奢靡生活、習慣了為官自保的套路,他害怕自己在一片唯唯諾諾中被矇騙、被架四處蔓延的“叫魂案”正好給了他一個整肅朝綱的好機會。因此他決定直接督導辦案,找理由斥責乃至罷免他不喜歡的官員,從而強化個人權威。

4、“叫魂”事件的和平終結

這場風波的平息,兩個軍機大臣發揮了重要作用:傅恆和劉統勳。大學士傅恆對“叫魂”風波憂心忡忡,雖心知肚明,但他不好在乾隆皇帝面前直接戳破。思來想去,搞了個“曲線救國,一邊進一步提升中央對案件的重視程度,另一邊要求地方把涉案嫌犯押解至京城,由軍機大臣直接會審。而至於劉統勳,玩的也是“曲線救國”他堅持把軍機處審問紀要塞給乾隆皇帝看,並且刻意塞進大量前後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的案情,希望皇帝自己看出破綻。鋪墊了一段時間後,劉統勳拉上傅恆,跑到承德給乾隆皇帝做思想工作。當年11月初乾隆皇帝回京後,低調叫停了對“叫魂”案的追查,鬧騰了十來個月的所謂“叫魂案”,最終徹底平息。

孔飛力認為,這些軍機大臣們為了朝廷安定,不惜設法規勸皇帝,不僅要攔住皇帝,還要給他留足面子,絞盡腦汁使用各種套路,可謂左右為難,煞費苦心。這種“柔性約束”是非常不同於西方的一面。

整個“叫魂案”所謂的幕後黑手,其實正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兩種群體性心理:一個是恐懼,全社會各階級層裡不斷蔓延的恐懼;另一個是欺騙,滲透了從上到下整個清朝官場、一種心照不宣的欺騙。“叫魂案”本來不過是民間普通的社會治安案件,可大家各懷心思,在三個社會層面的相互作用影響下,逐漸發酵,愈演愈烈,結果造成大範圍的社會混亂。中國封建官僚體制有著不同於當時西方的柔性約束機制。表面上看皇帝絕對集權,但背後整個官僚體系與皇帝間還存在微妙關係,這種均衡使得統治保持穩定。依靠幾位臣子的責任感,能夠維持一時安穩,但無法改變封建統治的根本問題。到了慈禧太后當權時代,滿朝文武連願意或者敢於站出來規勸她的人都沒了,封建王朝只能走向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