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長的很像但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動物?

花一豔

說一個門一級別的:腕足動物門和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動物。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動物,就是我們俗稱的貝殼,市面上常見的扇貝、蟶子、花蛤、貽貝等等都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的動物,身體被兩枚貝殼所包裹,從外面看,很難看到頭部或其他身體部分,除非它們把它們的足伸出來用於移動或者挖洞。它們的足扁平,形似斧頭,因此過去這個綱也叫做斧足綱(但是這個名字與蝸牛、鼻涕蟲、螺所在的腹足綱太類似了,很容易混淆)。這個綱目前物種總數大約在一萬種左右,在軟體動物門中是第二大綱。貝殼也是鑑定它們的重要依據,還有很多人喜歡收藏貝殼。


腕足動物門通常人們知道的就比較少了。腕足動物也有兩個“貝殼”,分為腹殼和背殼。這個門共分為三個綱:舌形貝綱、髑(音:獨)髏貝綱、小嘴貝綱。舌形貝綱的物種腹殼後端通常有一個肉質柄,用來附著。這使它們看起來像豆芽菜,因此俗名也叫做“海豆芽”。髑髏貝綱則更像一般的貝殼。腕足動物門雖然外部特徵像貝殼,但是內部結構和軟體動物差別較大:它們體腔發達,充滿體腔液,開管式循環。目前的腕足動物門是一個小門,現生物種三百到五百種左右,但是在過去,腕足動物門可是一個大家族,已經描述的化石種有三萬種以上,主要繁盛於奧陶紀到二疊紀之間。

頗似豆芽的舌形貝綱物種


蛐蛐兒

挺多的呢,有的生物雖然 親緣關係差距很大,但是生活環境比較類似,會產生趨同進化的效果,亦或者有的生物會有“擬態”,也就是模擬另一種生物的形態,所以長得有點類似,還有的就是純屬巧合了:

比如在我國東北以及國外一些地方偶爾會吃的一種“魚”,叫做七鰓鰻,乍看起來確實和鰻魚差不多,但其實它不僅不是鰻魚的親戚,甚至都不是一種魚類。它是一種古老的脊索動物,屬於無頜超綱,也就是沒有上下頜。而且它的外觀和魚也有一點區別,它沒有鰓頁,只有7個孔,此外,七鰓鰻還沒有脊椎,它體內替代脊椎的是一種原始的脊索。沒有上下頜,七鰓鰻如何進食呢?它的口近乎一個吸盤,裡邊有密密麻麻的牙,在七鰓鰻小的時候,它還是規規矩矩的吸在石頭上啃水藻,一旦成年,就變成了吸血狂魔,一口吸在其他水生動物身上,咬破對方皮膚,啃噬對方的血肉。


這是鰻魚的一種——日本鰻鱺,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白鱔。這麼看起來是不是和七鰓鰻挺像的?


那麼黃鱔呢?雖然日本鰻鱺叫做白鱔,好像和黃鱔只是顏色之分,但其實這兩者也沒啥關係。你看一下它的鰓就明白了:白鱔的鰓是和大多數魚一樣分列在頭部兩側的,而黃鱔的兩個鰓已經合二為一,在頭部底下形成了一個V字型的合鰓,所以黃鱔被列為了的合鰓目。此外,它的鰭已經退化。也就是說,七鰓鰻、日本鰻鱺、黃鱔,三者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也都生活在水中,但其實進化角度的親緣關係其實是非常遠的。


上邊這幾種呢,就是趨同進化的一個簡單例子,說的是生物在相似的生活環境下,獨立演化出了比較類似的外貌特徵。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企鵝和原本生活在北大西洋的大海雀(已經滅絕),狼和原本生活在澳洲的袋狼(已經滅絕)。

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所謂的“擬態”,說的是一種生物為了某種目的(躲避天敵也好,接近獵物也好),而模仿另一種生物的外貌特徵。


比如說這一組吧,上面的是茶隼,下面的是杜鵑(布穀鳥)。杜鵑演化的樣子,以及它的飛行姿態,都是對隼這一類猛禽的“擬態”。杜鵑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其他小鳥會誤認為是猛禽天敵,而拼命躲避。杜鵑就趁機跑到這些小鳥的巢穴中產卵,然後讓這些倒黴的冤大頭替自己孵化、照料幼雛。


以上這兩種情況呢,在自然界中挺多的。還有一些長得差不多的,那可能就是純屬偶然了,比如這一對兒:

上邊那個鱟,也就是馬蹄蟹,相信南方海邊的朋友們很多都見過,可能也吃過。下面這個呢,叫做鱟蟲,也有叫三眼恐龍蝦的。這兩者都是存在了幾億年的活化石,雖然長得挺像的,但親緣關係非常的遠,鱟屬於螯肢亞門,鱟蟲屬於甲殼亞門。鱟與鱟蟲的相似點是盔甲狀的頭部外殼,不同點也非常明顯:鱟的腹部軀幹完全被盔甲保護,而鱟蟲的腹部則裸露在外;鱟的尾部是一根堅硬的尾椎,鱟蟲的尾部是分叉的兩根長鬚狀尾。



大概就是這樣啦


一個男人在流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