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后成都楼市:一二手房价格倒挂 “房荒”显现

新政后成都楼市:一二手房价格倒挂 “房荒”显现

在被住建部被约谈一周后,成都出台了20多个月来的第6次调控政策。

5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下称“5·15新政”),将限购对象由自然人调整为家庭,从需求端进一步加码。

成都政府此举,释放了对房地产市场再度缩紧的信号,目标非常明确—抑制投资炒房,使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调控背后是成都地区火爆的市场行情。根据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成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首次突破每平方米万元大关。另据中估联数据报告披露,从全国整体来看,2017年成都房价全年上涨58.4%,位居全国67个城市基价涨幅排行榜首位。

另一层面,这个城市的新房供应量也令业界担忧。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房地产数据》显示,成都楼市的最新存销比在4月为5.1,是自201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也就是说,如果不供应新房,5.1个月后成都将无房可卖,进入房荒。

不限购楼盘走俏

成都5·15新政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市场对公寓类产品的接纳。

销售代表陈琳(化名)对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该项目的住宅部分在去年一面世就售罄,目前新推出的是面积在82-153平方米的公寓产品,产权只有40年。

监控数据显示,在5月14–20日一周时间,成都公寓项目备案成交量达到过去10周里的最高峰,为近2300万平方米,其中近郊的认购数量首次超过主城区达近1300多套。

同步上涨的还有均价,在5月14日-5月20日,成都主城区公寓备案均价达到了1.45万/平方米,近郊也达到了0.86万/平方米;而同期的住宅备案均价主城区约在1.7万元/平方米,近郊0.95万元/平方米。

早在5·15新政出台前,公寓的热销就已经有了苗头。

根据中成房业的数据显示,2016–2017年,成都公寓新增面积从106万平方米到238万平方米,销售方面从103万平方米到了208万平方米,都翻了1倍。2017年,公寓新增面积和销售面积都达到了5年来的最高点。光2018年前4月,新增面积10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90万平方米,基本和2016年全年持平。

陈琳认为,由于公寓并未纳入限购范畴,一部分住宅投资需求就外溢到公寓市场,“在早期,这些公寓项目往往会比二手房便宜,成为刚需的选择”。

自2016年起,从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离,再到摇号购房,直至当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购房资格界定等,成都楼市持续加码。不过,调控也推进了更大户型、更高报价和定位高端的公寓项目的销售,即便这些公寓项目要远高于周边二手房的价格。

例如在最近拿到新一批预售证的保利天悦项目,从房天下数据看,新推出商办类产品均价已经在2.2万–2.4万/平方米,高于所在武侯区4月1.9万元/平方米的二手房均价。

另一个典型的项目是望江名门,按照房天下显示价格数据,该项目自2017年年中以来,保持4万元/平方米以上的售价,是所在的锦江区二手房均价的1倍左右。

一二手房价格倒挂

公寓走俏的背后,显现出了“房荒”的现象,在摇号中签率上是直接的体现。

不久前获得预售证的大热楼盘中铁青秀未遮山,仅推出1000余套房源,而摇号登记的人数近8万人,中签率仅为1.25%。再早前的招商中央华城项目推出近400套房源,而摇号登记人数近5万人,中签率只有0.08%。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为摇号设置了先后顺序:优先保障棚改用户和刚需选房,再是普通资格客户。此外,成都还规定离婚三年不能买房,以规避假离婚。

而购房者仍然踊跃,这种热情源自于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的倒挂。

不仅在成华区,倒挂的现象也在青羊区发生。区域的热门项目绿地新里城开盘的均价最高不超过1.7万/元平方米,而周边二手房已经普遍超过2万元/平方米。

尽管成都在去年11月出台过政策明确指出,全款支付的客户不得被额外照顾。一些倒挂严重的住宅项目,依旧通过验资来选择客户。

而中签率较低的情况,或许在5·15新政后,出现一定的“改善”—5·15新政规定,一个家庭一次只能参与一个项目摇号。即在商品住房项目购房登记规则确定的网上登记报名期限截止后,不得撤销或变更购房登记信息。

这就意味着,购房者会对项目进行选择。

成都方面目前也在加大对新房房源的供应,根据成都房管局的信息显示,5·15新政后,仅5月21日和22日两天就有14个项目预售公示,共计约5000套房源入市。

另据媒体报道,在515新政出台当天下午,登记的人数已经比以往少了一半。

开发商的冰与火

在本轮成都房价上涨之前,有的开发商也尝到过“甜头”。

以成华区的项目成都鲁能城项目为例,该项目曾是2014年的高价地块,尽管当时的楼面价达0.9万元/平方米,但从2016年开始项目均价处在1.1万元/平方米,直至后来最高时的2万元/平方米。

但对于没有赶上红利“末班车”的部分开发商而言,却是另外一种滋味。

政府的限价面前,不得不使得他们重新思考下一步。

该负责人的苦楚并不是个案。为了贯彻“房住不炒”的调控精神,2017年7月20日,成都出台过限价政策,要求开发商申报预售时,申报价格比照项目前期和周边同类项目,不得超出太多。

新浪乐居对成都2017年高价地块前33名做过统计。根据开发成本加上利润,这33幅地块中,31块的预估售价均处在1.9万元/平方米。其中,东原在武侯区红牌楼街道和金茂在武侯区七里村的两块地价格最高,预估售价应为2.6万元/平方米。

而这样的预估价并不一定通得过。时隔一年多,目前这些项目的绝大多数并未有明确的入市信息传出。

事实上,限价之后,部分地产商不得不以低利润,甚至是“割肉”入市。这种现象,在2016年和2017年的高价地块上,陆续发生。

还在被成都当地咀嚼的是金牛区的中南海棠湾项目,该项目在拿地时的楼面价已经达到近1万元/平方米,而目前政府给的预售价几乎接近楼面价。

这样的情况还将会上演。对于此前在成都大举拿地的开发商而言,在成都的下一步将会变得更加慎重。

按照搜狐焦点的统计,2017年拿地金额前十名的开发商有中海、万科、中房、中南、保利、金茂、人居置业、龙湖、新希望和成都集装箱。

5月16日,成都房管局陆续约谈绿地、融创、朗基、中粮、蓝光等66个房地产开发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