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走过群雄逐鹿的杀虎口,2018中国影视编剧山西采风行一行,来到汾阳杏花村,在此,煮酒论英雄。

5月28日,由汪海林、宋方金、余飞、曹金玲、袁子弹、梁振华、王志军、孟婕、李尚龙、朱睿、袁琴等国内著名编剧、制片人组成的采风团,在拍出了《乔家大院》《走西口》《于成龙》等诸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山西大地上继续前行,走进中国酒都——汾阳杏花村。

领略过“杏花村里酒如泉”的风光,品尝过具有4000年悠久历史的汾酒醇香,在此展开更进一步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探讨。

此次论坛由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编剧余飞主持,汾酒集团文化总监柳静安、汾酒集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树明出席,并在现场举行赠酒仪式,送上1915年汾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的复刻藏酒。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柳静安讲述了汾酒与影视文化的渊源,随后著名编剧宋方金以一首杜牧的《清明》率先开言。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但是编剧不可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何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在宋方金看来,这首诗便是。简洁易懂的语言,构成了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这是现实;流传至今超过千年,而且还将持续下去,甚至人类还能生活多少年,这首诗的冲击波就能持续多少年!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文学艺术的冲击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穿过千年时光,今天回到地理意义上的杏花村,讨论新现实主义冲击波,这与刚刚结束的“剧作中心制”一脉相承。

前段时间微博上展开了一个讨论,说到影视作品中具体的台词,谁的贡献最大,一群网友展开了白热化的讨论,有说演员的,有说导演的,还有说声带的。然而,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这个介质,就是空气,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递。可是当下网友们正是把编剧当成了空气。

宋方金表示,“实际上我们编剧就是空气,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

他更直言,编剧所处的行业根本而言叫故事行业,小说、戏剧、影视都是故事行业的分支。但目前大部分网络文学就是文学的业余水平,由此派生出来的大ip剧连业余水平都不是,可谓是业外水平!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但是我们编剧不可以,我们要把理想坚持到底,我们必须让专业的归专业,业余的归业余!“

谈到如何接近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宋方金分享了个人写作的五条原则,一、不熟悉的不写;二、不深情的不写;三、不揭示真相的不写;四、不相信的不写;五、源于生活低于生活的不写。

他希望自己永远在现实之中,在生活的现场,接受别人的冲击波,也发出自己的冲击波。

关于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发展,汪海林做了简单介绍,他表示,在电影产生以后,流行说法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其实电影真正成为艺术,并不是因为导演,而是编剧把故事带了进来。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谈到这两年盛行的架空题材影视剧,包括玄幻小说,汪海林特别提到“构建世界观”的概念,甚至有专门的公司来做世界观的设计。

但所谓世界观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是核心的问题,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架空玄幻不是不可以做,但要看是不是具有一种现实精神。

在他看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的作品,表达的实际上是庸俗的情欲观,并不是爱情观。

事实也证明,在审查标准整合统一之后,一切大ip、中ip、小IP的尸体华丽的布满虚拟世界的大街小巷,所有人都意识到玩不下去了!

作为本场论坛的主持人,余飞指出目前编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缺乏团结精神,往往各自为政不能抱团,这就会导致力量分散,容易被人各个击破。他把编剧形容为麝香,知道自己挺香的,但是毫无主动权。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他还表示,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编剧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却一直在坚持按照现实主义的客观规律,和标准对行业进行监督,无论得到了什么,都不能放弃我们坚持的信仰,这是一个创作者的基本素质!

影视究竟是谁的艺术?

关于故事为谁而写?为谁表达?CCTV电影频道电影创作部副主任林丽宁表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在她看来,作品是为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社会而写,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要温情和敬畏之心,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度的反应思考,深入生活,真正了解当下人,尤其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所思所想。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尤其是要针对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表达,让观众在影视中真正看到自己的生活,和生活境遇,看到自己的故事,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沟通讨论的精神场所,共同认知和理解社会问题,疏导社会公众心理,弘扬主流价值观,让每个真实的个体感受到关心和关爱,尊重关怀,给予现实中的普通人以服务和奋进的力量,这是电影艺术的社会良知所在。

关于故事本身怎么来评判?资深媒体人李星文认为有三个指标,叫弹性、质量和密度,而这三个指标实际上主要是由编剧来构筑的。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什么叫剧本的弹性?李星文表示,是要有故事的多义性和丰富性,故事里应该有时代质感、人文底色、社会关切和形而上的思索。

质量,则主要是从技术方面去探讨,它可以细化为多个指标,也就是起承转合是否巧妙、对白台词是否精到、情绪感染是否有力、主题阐释是否深刻,这里面都有编剧的技巧问题,同时也有思想水平和思考力度的问题,结合起来才可能有完整甚至是优等的质量!

第三个指标是密度,现在的剧拖沓冗长、节奏慢,其实归根结底,是密度出现了问题,如果在密度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个剧做到最好,结果也就是有佳句,无佳章!

在论坛上,李星文更一针见血的指出,IP中心制的本质其实是资本中心制,不懂创作的人要接管这个行业,它必然是用野蛮粗暴的概念,和更虚假的数字来开路,大量类似的项目依然在路上,“尸横遍野”是已经出现,并且仍将延续的一个现象!

即使是名门正派,一旦随IP的指数走,跟资本的指挥棒走,也无法改变最终的一个作品质量。

现实主义回归

在IP被集体讨伐之后,著名编剧曹金玲呼吁诗意现实,她表示,首先,影视作品要介入现实。作为编剧,要写自己的真相,要从真正情感体验中寻找素材,要有关照世界的独特角度和观点表达。与其从观众出发,还不如从自我出发,至少自己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观众。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其次,一定要避免庸俗社会学。影视艺术要从宏大叙述的既定格局中走开,把视点还原到人间烟火之中,用小视角承担大格局,用心灵史化解灾难史,用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内在意义。 在现实主义题材剧目创作中,要耕耘在个人经验的探寻和发现,为现实主义创作开拓新型道路。

最后,现实主义还需多重表现。故事是生活的隐喻,除了写实手法外,我们需要更多的诗意表达。海德格尔提出有无诗意就是人能否存在的标志。这种哲学上的认知,对于艺术美学、戏剧影视美学来说是同样适用。她呼吁,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青年编剧刘开建同样呼吁,现实主义要回到人,回到本真。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为什么现实主义不现实了呢?除了资本过度干涉创作,他还提到生活方式、信息冗余等问题。

生活方式远离了人,创作方式也远离了人,那么,作品肯定就远离了人。所以,作品虚假,悬浮,没情感。

因此,提高现实题材品质的出路在于,回归到人,回归到本真。只有回归到人,回归到本真,我们才能让人物更真,故事更真,情感更真。

著名编剧袁子弹认为,人文和科技是人类的两条腿,让人们得以不断前行,自己有幸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伟大时代,但很遗憾,在现今的中国,这些变革大多由科技主导,编剧们甚至无法用自己的创作,真正表现这个火热的时代,和这群庞大、丰富、多元化,前所未有自信,也前所未有焦虑的中国人。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她希望新现实主义的作品能够越来越多,因为懒惰的大脑需要质疑、需要反省、需要思考,因为这个时代值得更严肃、也更真诚的表达。

乐观主义冲击波

在进行一段激烈的讨伐、反省之后,青年女编剧袁琴带来乐观主义冲击波,她提出思路新鲜、头脑保鲜——新现实主义需要解构。打破陈规的第一步,就是解构它。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另外她还提出,创作抓关键点、不歧视、不轻视、乐观前行的创作态度。“作为编剧,需要治愈系,没有强大的内心,做不了编剧,而每个编剧都应该是好的心理医生,为时代治病。”

同样身为女编剧,宋冰雪做了“新现实主义里的高级真实”的发言。创作者用必要的知识、体验、丰富的想象力,对复杂生活进行把握,对时代进行复杂把握,表现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伦理。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基本要义,以及现实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基本标准。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她还谈到了剔除和回归的问题,表示新现实主义冲击波一方面是冲击,另一方面又带给我们反思。不管是哪一种冲击,创作者应该找到自我,坚守自我。

另外一位女编剧王晓玉进一步说到,“你以为的新现实主义,不只是现实题材”,她表示讨论新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的精神,是一种创作的态度,它涵盖了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但绝不局限于其中。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为什么大家觉得许多电视剧“悬浮”、“架空”、“伪现实主义”,究其根源,主创们逃避或者根本不想理解和体会生活,忽视影视叙事中细节的真实,带着唯一的商人目的,把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变成了生产销售流水线工艺,制造了一批背离新现实主义创作的影视快销品。

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依赖技术,内容奇幻,形式夸张”的电视剧,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成难以循环再生产的“白色垃圾”。

编剧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却能主导自己的笔,保证写出的东西,若干年后拿起来再读,仍有营养。

创作者一定要警惕价值观的底线

论坛期间,青年编剧李尚龙提到,这两天好几个公众人物被封杀了,一个是暴走漫画团队的王尼玛,一个是“感情教主”ayawawa, 那么,新现实主义冲击波下,创作者一定要警惕价值观的底线是什么?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他表示,一个创作者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总在网上发一些危险的言论,这是非常危险的。

他曾与人探讨,提到新现实主义的作品不一定要黑暗,但也不一定非要光芒万丈晴空万里,但一定要在讲完不光明的事情后,结尾处留下希望。

李尚龙借用宋方金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写作者是天使,天使就是要用光照向黑暗的那群人。然后他又加上一句,天使也要小心自己的价值观,因为照亮别人的人,最容易被黑暗缠身。

在“剧作中心制刻不容缓”的论坛中锋芒毕露的朱睿,这次带来“影视行业不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的分享,他在列举了一些列伪现实主义后表示,现实主义的核心创作理念是真实,“假真实”这个词听上去显得荒诞,但荒诞却无时无刻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他同样承认,现实主义的确不好写,于这个时代的编剧就更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写好现实主义需要这么几样东西,第一是卓越的才华,第二是扎实的生活,第三是深厚的功力,第四是引导意识以及于社会层面而言健康的价值观。这四样东西凑齐了不容易,可只有凑齐了才会有一部好的作品问世。

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上面必定有时代的烙印,好编剧允许长白头发,但意识不允许落伍,落伍就出局,作品就再也没人看了。

中国编剧的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