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大同?

大同身边事

北魏政权,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主要是以拓跋部为核心的联合了其他的小部落组合而成的一个政治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有一个致命硬伤,相对于中原地区的汉人来说,就是人太少了。如果一开始便定都中原风险太大,不足以形成长久的稳定统治。

为什么定都大同(古称平城),自然要从此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和分析是最为恰当的,咱从上面两张大同大卫星地理图上,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大同此地北面是阴山,南面是太行山,还有恒山据险可守,可谓是一块天赐的风水宝地,战略意义十分突出,所以进可以攻,问鼎中原,退可以守拒匈奴于阴山之北,实在是没有媲美此地更好的选择了,不要忘了在这里发生过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白登之战(汉武帝时期),就是由于大同此地的地形地貌,大汉朝在这里同匈奴大战于此,并且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从而迎来了大汉百年的盛世辉煌,而反观大宋,就是没有保住大同这个战略要地,丢失了此地,这才让契丹以此为基,慢慢蚕食了大宋朝,最后的高潮事件大家都知道-大宋的两个皇帝竟然被契丹俘虏成了阶下囚,这在几千的封建史上可谓是闻所未闻。

第二,桑干河。大同(平城)的母亲河,正是由于这个十分重要的水源补给,才造成了能成为北魏首都的第二因素,在北魏时期的桑干河的水量远远比现在大的多,在北方这个比较旱地区,那个时代的降水量和光照甚至超过富庶的河南地区。桑干河的地理环境可以发展农业用以保障北魏的吃喝用度。而良好的地理环境也使得桑干河北面的地域广大,水草丰茂,所以可以建设苑囿和牧场,以满足畜牧与狩猎人口的需要,从而可以形成畜牧基地和狩猎特区。

所以从这几点看来,北魏的统治者们选择了大同这个战略要地,桑干河的富庶之地作为自己的基地,可以给北魏的经济,农业,畜牧,军事,宗教(云冈石窟)多方面的发展,的确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最好最优的选择了。


老猪的碎碎念

首先这是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战争形势决定的。


北魏的核心力量,是以拓跋部为首联合诸多部族而形成的政治集团,他们虽然团结勇悍,战斗力强,但毕竟人数稀少,而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当地的汉人等各族豪强对北魏政府也心存疑虑,如果定都于此,势必会让拓跋集团的人口劣势暴露无遗。415年,代北连年霜旱,很多居民饿死,有些官员建议迁都邺城,大臣崔浩、周澹认为这样会让中原人看出鲜卑人的虚实,影响北魏国本,从而阻止了迁都。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北魏统治集团的发展阶段。

道武帝拓跋珪幼年被前秦迁徙到内地,汉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就整个拓跋部来说,其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尚处于不甚发达的阶段,部落联盟的色彩浓重,一直到道武帝去世的时候,还存在着兄终弟及的继承法,皇权仍有待强化。在经济形态上,畜牧和狩猎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北魏初年,国家财政、贵族财产往往会用牲畜来计算,比如道武帝时,王建因战功受赐“奴婢数十口,杂畜数千”,就能说明问题。太武帝本人更是以牧民自居,曾当众说:“国人本着羊皮袴,何用绵帛?”


大同身边事

桑干河的源头北接大同古城,在桑干河的滋养下,便有了曾为北魏京师——平城(大同)这里有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南连忻州,有五台山、芦芽山等风景区;附近有广武城、广武汉墓群、应县木塔、杀虎口等遗迹与景点。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公元386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重建代国,并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到了公元398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已经拥有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同年7月,拓跋珪力排众议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自此大同开启了作为北魏国都长达96年的历史,历经六帝七世。昔日的平城,今日的大同,曾一度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当时,在北魏的统治范围内不乏名都大邑,最著名的莫过于河北名城邺城,那里不仅曾是三国时期曹操经营数年的“根据地”,也曾是南北朝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邺城所在的漳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早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方官西门豹就开凿渠道,建造了发达的灌溉系统,令邺城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粮食产区。而且,邺城在华北平原中部,是太行山东麓大路的枢纽,也是曹操建立起来的漕运体系的中心。此外,经过曹操、石虎、慕容儁等人的经营,邺城的城池和宫殿都非常完整,很多人都觉得邺城时北魏定都的不二之选。在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曾在邺城巡游宫殿,颇有几分定都之意。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几天之后,他就突然离开邺城回到代北,并在数月之后确定平城(今大同)为国都。

拓跋珪为何选择了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的平城?这与当时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北魏当时的核心力量是以拓跋部为首,联合诸多部族而形成的政治集团,他们虽然团结勇悍,战斗力强,但相对于中原人口众多的地区来说,就显得人数稀少、势单力薄。当地的汉人等各族豪强对北魏政府也心存疑虑,如果定都于邺城,无疑会让北魏人口少的劣势无限放大。同时,作为拓跋鲜卑统治的政权,部落联盟的色彩浓重,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比中原要差很多。尤其是在经济形态上,畜牧和狩猎是拓跋鲜卑的主要生产方式。北魏初年,国家的财政还在用牲畜的数量来计算。

拓跋鲜卑原本就是一个狩猎民族,《魏书·序纪》追溯其祖先事迹时记载:“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狩猎是游牧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狩猎活动兼具军事演习的色彩,也有很大的娱乐功能,所以北魏定都平城以后,狩猎经济与活动依然活跃。桑干河以北地域开阔,水草丰茂,北魏还建设了大量的苑囿和牧场,以满足畜牧与狩猎人口的需要,形成了畜牧与狩猎经济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大多为拓拔部人,他们聚居在平城周围,对确保国人的战斗力,保卫皇室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桑干河以南的土地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农耕基础,来自中原地区的农耕人口在此安居乐业,为都城提供了可靠的粮食来源。

不难看出,当初拓跋珪审时度势,将北魏的国都最终定在背靠大漠,地处游牧与农业过渡地带,俯瞰中原的桑干河流域的平城,是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的确属于当时的最佳选择。至于到了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离开平城,迁都洛阳,则是汉化之后新时代的新选择了。


人在旅途悠悠

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今大同)?原因其实很简单,寒鲲认为有如下两点:

平城位于北魏建国前与建国后相当时期长期经营版图的正中心

拓跋诘汾、拓跋力微父子迁徙驻牧敕勒川(今土默特川,也叫前套平原呼包两市所在地)起(公元3世纪前期,三国鼎立之时),鲜卑拓跋部便开始以汉代的匈奴故地作为根据地,进行发展了,从拓跋诘汾去世的公元220年算起,一直到拓跋珪称帝建魏的公元398年,鲜卑拓跋部已然在敕勒川经营了178年,近两个世纪。即便从刘琨割让雁北地区给拓跋猗卢的公元310年算起,拓跋部在敕勒川+雁北地区的统治时长,也有88年之久。所以,拓跋鲜卑在其代公代王时期会把都城选在敕勒川的中心——盛乐城,而在北魏建国初期,选在

敕勒川+雁北地区(北魏核心领土)的中心——平城,纯属方便统治的需要所致(见下图)。

质言之,在北魏前期的征战过程中,平城长期处于北魏塞内外土地的正中心,直到北魏孝文帝想要完成汉化改革征服南方,才把都城迁离了平城。


平城有利于北魏在兼顾旧俗的基础上征讨中原

平城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在平城周围乃至阴山南麓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牧混杂的混合型,拓跋鲜卑在近两个世纪的驻牧阴山后,自然难免脱离原本的游牧渔猎生产生活方式,向农牧混杂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所以,平城是一处极佳的过渡地带,有助于鲜卑拓跋部由农牧混杂的旧俗向中原式的农业文明转型

定都平城,可以背靠经营了两个世纪的稳固大本营南向与其他族群势力争夺中原,而且还有太行山、吕梁山、燕山等高大山系作为屏障,来抵御中原势力的侵扰,除非中原能够组织起前秦那样的北伐,否则一切中原局部势力的远征(后燕北伐)都无法抵消翻山远征带来的后勤风险与行军风险(参合陂之战)。

质言之,第一点“平城是北魏版图中心”是第二点“平城的南北兼顾性”的决定性原因,第一点是决定第二点的,两者是一体两面的。所以,寒鲲对于“北魏为何定都平城”这个问题,给一个最简洁的回答便是:因为平城位于北魏的战略中心


寒鲲

北魏王朝当时刚起家不久,落脚平城后觉得平城地形地茂不错,战略地位由为显要,进可南驱中原,退可北上盘踞草原,攻守退皆宜。

关键是平城气候风和日丽,冬天不寒,夏天不焖,朗朗乾坤,农田粮仓,四季平和,更无雾霾,此乃宝地也!

北魏王朝在此一住就是100多年,留下浓厚一笔历史财富,有道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物流聚焦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度。这两天我还真挤时间在地图上研究了一下大同。平时没怎么注意,仔细一看,大同还真是中原地区出入草原的咽喉要道。北依长城直出阴山南麓的大草原,以恒山、五台为屏障,跃马即可以图中原。


拓跋珪灭掉后燕,虽然得到了并州、上党、邺城、勃海等大片土地,都还根基未稳,国力还算不上强盛。北有柔然,东有北燕、契丹,西有夏国、北凉,南有后秦、东晋和后燕亡后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可谓群狼环伺,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灭国之恨。如果国都过于靠前就得举倾国兵力与后秦和夏国相抗,一旦柔然南下,北燕东侵,平城有失,刚刚建立的政权就成了砧板上的肉。何况,此时的慕容德一真图谋复国。


定都平城,北有千里草原可以牧马强兵,南有沃土良田可以发展农业,休养生息富国强兵;可以拒柔然、图北燕、略

夏、秦……事实也证明,公元398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到公元409年身被杀身亡,10年间只有和后秦发生过比较大的战争。


建都平城,只能说拓跋珪这个北魏的创建者,和其他游牧、狩猎民族的雄主一样,都是天生的军事奇才,独具战略眼光,势弱时审时度势采取守势,巩固政权,徐图发展。


燕北林丛

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复杂的理由。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分支较多。北魏拓跋氏起源于云中,也就是包头呼和浩特一代。在取得平城之后建国。其他地区被别的政权占领,想去别处建国恐怕人家也不让!相比原来在内蒙的发源地,平城相对接近中原。


金龙腾飞18

大同的位置决定了进可以问鼎中原,退可以固守大漠,这就是为什么大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汉武帝傾其国力拒匈奴于阴山之北,换来大汉帝国的繁华盛世,而南宋割让大同于契丹落得国破家亡皇帝被虏的悲惨结局。


大同天下1

离得近呗!!!噢,还有就是地理位置好,基本坐镇于北魏国土中心,易于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