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为什么说教育孩子“不能吼”?

渭人谈史

对于教育孩子“不能吼”,我真是感触特别特别深,

虽然我的孩子才1岁多,但我从她和朋友的孩子身上,已经深深体会过“吼”、"摆脸色"这种教育方式真的不可行。


故事1:喂奶时表情不好,5个月女儿半小时不理我

第一个事情是在孩子大约五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早上起来我给她喂奶。由于前一天晚上我没睡好,孩子吃奶的时候又不太乖,一直扭来扭去的,于是我的脸色就不是很好,但我并没有对她语气不好或者凶她,只是表情严肃没有笑。


结果小家伙一边吃奶一边偷偷看我,吃完奶之后就不要我抱,我妈抱着她之后,我怎么逗她都不看我,我在左边逗他,她就脸扭到右边,我在右边逗他,她脸扭到左边。就这样僵持半小时,后来我使劲逗笑、摆出笑脸、抱着她哼歌,她才看着我露出笑容。


从那之后,如果我不是遭遇了特别特别难过的事情,我看到她的时候都会要求自己保持笑眯眯的状态。


故事2:2岁孩子受到羞辱和得到理解的两种反应,让人看了很心疼

另外一个是朋友家孩子的故事。


朋友一个人独自带儿子,很辛苦很疲惫,也听她常跟我们抱怨孩子不好带,很调皮,不听话,只黏她一个人,跟别人很难相处之类的,但直到我见到她带孩子的实际状况,我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


那天她带儿子来我们家玩,我拿出我家宝宝的玩具给小家伙玩,小家伙也不看我,就自顾自的拿到一边去玩。我们大人在聊天,我闺女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玩。


突然这孩子拿着一个玩具以很快的速度冲到我们面前,结果速度太快脚下一滑摔倒了,脸冲下摔在地板上,顿时嘴巴出血,大声哭起来。我赶紧去厨房冰箱里找冰块准备给孩子冰敷。


只听朋友在客厅对儿子大吼:“我告诉你多少次不要跑不要跑,你都听哪里去了!你说,我又没有告诉过你!你摔破是不是活该!不想管你了,太调皮了这孩子!”


我赶紧回到客厅劝解,只见孩子眼含泪水,憋着小嘴看着妈妈,一脸委屈。突然拿起玩具就冲到另一个房间,狠狠摔在地上,摔坏了。朋友火冒三丈,想冲过去继续教训,被我拦住。


我劝她,我说咱先看看孩子摔得怎么样,先给孩子处理完伤口,然后你再问问孩子为什么突然跑过来,如果有错,再教育也不迟,你这不问青红皂白一通吼,孩子当然不好接受啊。


试想,咱们作为能够辨别是非的大人,被别人吼叫、辱骂时,都没法保持理智,更不会认为发火的人是为咱们好,难道要求一个小孩子理解你的恶劣态度出于善意,并且很快改正吗?


大人都做不到好好沟通,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呢?


后来,我让朋友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我去陪着她儿子,先让孩子漱口把嘴巴里的血清理干净,看了看伤口不大,于是冰敷了几分钟,不流血之后我就以很温和的态度问孩子,刚才是不是想到了什么要告诉我们,所以才着急跑过去。


孩子说:“阿姨,我发现那个玩具里面里面能看到很多小花,我想给妹妹和妈妈看看,所以才跑过去的。”


孩子的回答让我听了很内疚,我抱着孩子去找朋友,把这话原原本本的说给朋友,她听了也觉得很愧疚很难过,我让她抱着孩子道个歉,承认自己太着急了没有问清情况就凶孩子是不对的。朋友问儿子:儿子你能原谅妈妈吗? 孩子虽然还在流泪,还是乖巧地点点头。


其实,2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大人说的90%以上的东西,只是他们的表达能力还不够,无法完整、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才会显得急躁、调皮。


只要我们大人能够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想法、有尊严的个体去对待,尝试去理解、猜测,并和孩子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大吼大叫,就能很好的解决。


小毛阿姨聊营养

我们常说“吼叫”是一种无用的情绪发泄,除了当事者的愤怒表达以外,对事情的顺利进展并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当孩子的表现不好,或是违背了了自己的教育和规定时,很多家长就无法抑制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咆哮怒吼,更有甚者还会动手,但是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就此向好的方向发展。

“吼叫”教育下的孩子,最后会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种,孩子变得拘束,甚至自闭

年龄小的孩子,思想并不成熟,对于家长的很多表达并不能很快的理解和接受,所以需要家长更有耐心的多次重复。

同样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你的吼叫下要表达的教育意义,他可能只是会觉得你生气了,讨厌他,甚至不够爱他,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内向,变得缺乏自信,甚至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像自闭等等都有可能。

第二种,孩子也变得暴躁易怒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除了有先天因素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后天影响。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变得越来越易怒冲动、缺乏耐心,那么家长就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事实上,大部分习惯冲孩子吼叫的家长,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吼叫过来的,所以,想让孩子不再接着继承这种不良性格,就停止你的吼叫吧。

孩子作为一个新鲜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本来就是一无所知的,家长理所应当的应该有引导其人生的责任。可是当你冲他们吼叫的时候,其潜在的心态却是“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但其实很多事情,往往不在他们的理解范畴,这就需要家长们的耐心指导才可以。

我从没见过老鹰冲孩子大叫几声就能使它们学会飞翔的例子,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孩子也不是通过吼叫就可以教育出来的,很多时候教育的失败,不是因为父母有一个顽劣的孩子,而在父母自身。


决胜网

雨妈有话说,“吼”孩子是一种无能的体现,因为教育不好孩子,所以才会去“吼”,有正确教育方式的父母,不用“吼”,孩子照样乖乖听话。


“吼”孩子往往有两个表面结果,第一,表面是孩子“听话了”,马上停止了他的错误行为,实际上孩子是“吓呆了”!本能的停下了手中的事。第二,孩子本能的反抗,你越吼,孩子越不听你的,这种情况往往会引发家庭暴力。

“吼”孩子也能延伸出两个深远影响,第一,“听话”的孩子在父母的“吼叫”下停止错误行为,但他并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吼”,只是知道父母生气了,所以每次在做事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可是父母并没有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孩子自然还会犯错,然后下次更加小心,长此以往,导致孩子越来越胆小,内向,不自信。

第二,“反抗”的孩子知道父母想让他停止错误行为,但是这种孩子倔强,越是打压越是反抗,伴随着父母的“吼叫”,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雨妈育儿之路

这话不管是不是清华校长说的,教育孩子如果只靠“吼叫”,那么教育的效果绝对差到“爆”。家长在吼叫的过程中就会失去理智,就会想到用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刺激孩子,用最恐怖的语言去伤害孩子的自信,更可能会把孩子的历史“污点”拿出来一遍一遍的絮叨,甚至会延展到对自己的婚姻和工作的不满都会“算计”到孩子的身上。

而这样和孩子沟通获得的是什么呢?

孩子是否会因为父母的吼叫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的改正呢?孩子会不会理解父母的苦衷呢?孩子又是否能理解父母面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呢?

绝对不会。

孩子会抗拒、会反抗、会反感、会厌恶、会用更激励的言辞来和父母对着干发泄心中的不满,孩子会用更自暴自弃的方式来挑战父母的权威,孩子甚至会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包括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

这样的结局是父母想要的吗?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得到这样的孩子呀!在吼叫中感受到的痛苦和不安只有用更可怕的方式(或者是更大声音的吼叫,或者是沉默)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但起不到任何正面积极的效果,还会把自己和孩子之间好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打破,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直到你再也抓不住的心理距离,好可怕的场景,不是吗?

描述事实、给出意见和建议、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改正错误、适当的惩罚,但绝对不是让孩子害怕的吼叫式的惩罚!


九斗学生心理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你们看看就知道了!教育孩子真的不能吼,我麻麻就是爱冲孩子吼的类型,小时候做错事经常被打,还没等我解释,就被吼一顿,我要是说话,就说我顶嘴等等,心里阴影面积真是一大块啊!幸亏我爸爸不是这样的,否则,我要疯了,真的。


一、长期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崩溃,“嘴上服气心里不服气”,容易产生叛逆等思想,有时候我都怕看见我麻麻,敢怒不敢言,不但听不进去 吼 的时候说的话,还会物极必反,对着干的心理就是由此产生,还会产生自卑胆小的心理,心理脆弱,人们常说的玻璃心,经不起挫折。性格暴躁。当然,我还好,你们不用担心,我还有救哈。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没当成榜样当成反面教材那就不好了,我就有我麻麻身上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这个性格脾气,怎么办,得改啊,不能明知故犯,你说是不是。我现在也常常说我麻麻,你看你小时候把我吓成啥样的,到现在还是爱哭鬼,当然我也会讲给她听,这样吼孩子会有哪些不好的影响,她有时候也会不好意思。



你们肯定都听过这句话:“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玩手机,你让你家孩子去做作业,你在旁边玩手机,打游戏,你觉得你家孩子会服气吗?凭什么你能我不能。对啊,凭什么你自己不做却要求我去做?



所以,你们看看,教育孩子还能“吼”吗?绝对不能啊!!!教育是门学问,你可以做的不够好,但必须要努力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才行,倾听、交流、引导,不要大声对孩子吼叫,从这一刻做起。

END…


萌宝妈咪育儿

把吼的方式改变为用一种坚定而温和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一定会事半功倍。

清华校长为什么说教育孩子不能吼?答案很简单,就是吼不但完全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适得其反。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和同事朋友都可以和颜悦色的谈话为什么和自己最亲密的孩子不能和颜悦色,而非得用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


澈妈教育

对小孩子“吼叫”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对你所说的事情都非常无感,而且对孩子性格形成不良影响。

吼叫沟通的不良影响

一般家长在需要孩子做点什么都喜欢不断催促,催促不行就开始吼叫,有些情况还会打骂,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沟通、教育方式。

1、父母“吼叫”代表无可奈何,久而久之你说的话再孩子面前都会“失灵”。是不是实操会觉得孩子把自己的话当作耳边风?这都是由于平常自己催促、发脾气多造成的。

2、父母“吼叫”代表焦急和愤怒,偶偶一次两次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经常发生。不仅无法让孩子听进自己的话,而且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急躁没有耐心,另外吼叫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内向。小孩子早期形成的性格大部分都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如何更有效与孩子沟通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席得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否则父母说什么都没有作用。这就得从小与孩子形成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是两项原则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和说话算数,可以从日常小事情做起。

1、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

这点对于养成孩子好习惯非常重要。比如到了晚上九点十点钟必须睡觉,那么到点了就得关掉灯光躺下睡觉,开始可能会这一样那样闹,但是只要你坚持,最终孩子还是会接受这种习惯的。

另外就是吃饭问题,一般大家的早餐、中餐、晚餐都是差不多固定一个时间段。那么到了吃饭时间,就得让孩子上桌吃饭,如果过了时间就收掉饭菜,只能等到下一餐。

2、说话算数

小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对于父母说出的话特别是许诺的事情还是特别能记住的。因此,对于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得兑现,平时如果要答应什么也得慎重,如果答应了因为很难兑现而食言,孩子是能记住的。食言次数增多,就会导致你说的话,在孩子那里没有什么分量,他不会怎么在乎。

在我孩子4岁的时候,我们试着要她做点小事情,要她每天把家里大家的鞋子及时摆放到鞋架,放整齐。当时跟她说,如果能坚持一周,可以获得一份奖励,她说要去吃肯德基。我答应了。

结果过了差不多有10来天,估计是她想起来了,就要求我带她去肯德基吃薯条。那天刚好也下大雨,她奶奶就跟她说换一天再去,孩子就是怎么都不答应。

我想了下,决定带她去。可想而知,孩子有多开心。在家里孩子比较愿意听我说的话,跟我经常兑现所答应的事情不无关系。

3、只提醒不催促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催促孩子做某些事情,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拖延的习惯。我觉得要早点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是她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作为父母我们只提醒她。不催促她。如果拖延,就按照第一条原则处理。最开始的时候,我家孩子吃饭喜欢拖拖拉拉,饿了几次肚子之后每次吃饭都自觉了。

这几个原则性的方法是我参考了早教中心还有一位做教师朋友的做法,然后自己慢慢实践总结下来的,至少对待我自己两个小孩效果都不错。希望对你有借鉴意义。


哪吒说教育

当孩子淘气时,当他们没有按照我们设想的去做时,我们总是会忍不住发火。但懵懂的孩子,很多时候却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发火,只感受到了我们的怒气和自身的恐惧。就像《妈妈发火了》中的小山那样,他开心地吃炸酱面、认真地画着图、努力玩着泡泡,但是为什么又惹妈妈生气了呢?小山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妈妈发火的样子好可怕,就像喷火的怪兽,让小山一心想要逃离……

绘本封面上妈妈巨大的黑影将小山弱小的身躯完全笼罩住了,体现了孩子内心的害怕与惶恐。而内页中,象征着妈妈愤怒与孩子恐惧的黑火,像怪兽般不断袭来,简直可怕得要将孩子吞没。

这就是我们在发火时给孩子的感受。其实,当觉得孩子不对时,当想要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时,如果我们只有怒气和责骂,而没有情绪的接纳和循循善诱,只会徒增孩子的恐惧而已。

虽然我们常常忘了做孩子时的感受,好在绘本中有那么多智慧的父母,他们温情智慧的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让我们一起,从绘本里找到跟孩子沟通的密码。

就像《生气汤》里的那位妈妈,面对带着一肚子怒气回家的孩子,一不批评、二不教训、三不追问,却说要煮汤。当水滚开时,妈妈对着锅子大叫,她要孩子也照样做。他们还一起对着锅子龇牙咧嘴、吐舌头、大声敲打锅子。最后,小男孩笑了,心里也快活多了。

当孩子处在负面情绪中,成人若能试着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往往能让孩子通过更合适的方式纾解情绪。而在另一本名为《太瑞的冷静太空》中,则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帮助孩子排遣情绪的方式。书中的小男孩杰瑞,因为摔了一跤,打碎了为爸爸生日做的陶碗,回到家后大发脾气。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冷静太空”,学会了控制自己发脾气的方法。

《时尚育儿》杂志,为孕、0~3岁家庭提供权威育儿、生活消费指南,点击右上角关注。

时尚育儿圈子

对清华校长说教育孩子“不能吼”,试分析如下:

第一,他可能基于自家娃或者圈子朋友养娃经验,发现被吼过的孩子,普遍存在心理阴影,或其它成长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二,由于层圈原因,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婴幼儿乃至青少年心里研究成果,并认同这些成果。

无论如何,去除清华大学校长这层身份光环以后,森哥还是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源于自己和身边朋友的育儿经验,发现容易导致三个极端后果:

一是孩子容易养成和父母一样的暴躁易怒性格,时时歇斯底里,接人待物非常粗俗。森哥老妹的一对初二年级龙凤胎就是如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绝对有样学样。推论是: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是正确的,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一个人原生家庭带来的观念、习惯和人格影响,会让孩子收益或受挫一生。

二是孩子容易胆小懦弱,怕事,非常不利于他她今后的生存发展。森哥好几个朋友的小孩就是这样,胆小、自卑、内向。朋友很难过,非常后悔,要重想恢复孩子的正常性格已经很难很难了。

三是孩子容易麻木,无视父母和周围人群的情绪反应。可能父母反复吼叫,孩子习以为常了,钝化了他们对强烈情绪的神经反应,后来再对同样吼叫刺激时已经没有感觉了。森哥的孩子就是这样,幸亏送去寄宿学校了,让他有机会及时在一个全新环境中自我调整。

所以,对孩子还是和风细雨更好,希望为人父母者戒。


苗山风物视角

越吼孩子越差

事实上,“吼”和“哄”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要想教育好孩子,仅靠“吼”或者仅靠“哄”都不能够达到目的。“吼”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或者叛逆;“哄”会让孩子没有底线意识,没有边界意识,变得唯我独尊,自私自利。

至于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个人的体会是抓习惯养成。你给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你给他培养爱读书的习惯,那他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你给他培养爱玩游戏的习惯,那他就是一个爱玩游戏的人。您不能够跟他一辈子,但习惯会。所以,习惯才能够决定他的未来。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从习惯抓起,给他培养更多的好习惯,让他始终朝着真确的方向前行。具体说来,下面的这些习惯对他的一生都很有益:

阅读、健身、规律作息、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独立整理内务、节俭。

当然,这些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严格的督促并以身作则才能够给孩子养成。不过,教育孩子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不付出一定的时间和汗水也是不行的。每一个习惯没有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努力,就别想让它在孩子身上扎根。因为惰性会驱赶走好的习惯。孩子自己不能够监督自己去执行,就需要大人不断地督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