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被机器抢饭碗吗?

哲学诗画

是的,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趋势和变化,需要每个人努力和认真的思考,否则将会被淘汰。


投资是一场旅行,在旅途,遇见您。

我是雄风投资,20年投资实战经验的老司机,在亚洲最大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工作期间,荣获腾讯2012中国最佳投资顾问。


一,人工智能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所有物体都会连接在一起,也就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举个例子,你家里的所有电器都会连接在一起,在你还没有回家之前,你可以启动程序,让空调打开等您回家。


说到人工智能,很多人还不太明白,谈谈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在没有智能手机之前,我们用手机就是做两件事,一是打电话,二是发短信,那么现在我们还发短信吗?智能手机,让手机变得非常智能,大部分事情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我们也无法离开手机。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智能手机,就能理解人工智能,也会相信人工智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的更大变化。


二,机器正在抢我们的饭碗。


在海南的一个会议,同声传译的高端人才已经下岗,因为我们已经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实时翻译,准确率达到98%,比人还更加专业和准确。近期,谷歌提出人工智能客服,我们无法辨别是一个机器在接电话,在与我们交流。去年,谷歌机器人打败人类围棋的顶级高手,这些事情都在宣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三,如何避免被机器抢饭碗。


看了很多著名企业家和创业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分析和预测,包括特斯拉马斯克、微软比尔盖茨、阿里巴巴马云。经过总结和分析,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无法战胜人类的方面,只有创造力,就在做复杂工作的能力,像记忆和考试等重复性能力都会被机器打败。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才能避免未来被机器打败,必须培养自己做复杂事情的能力。


四,人工智能和人生。


人生之中,我们无法规避技术趋势的到来,只能努力适应这个技术的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趋势。现在,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就是在加强培养他的创造性,不再追求考试成绩和分数,因为未来你无法与机器比拼考试的能力,而是与机器比拼感受世界的能力。




雄风投资

最近,经常有人给我讲,我们不做人工智能,也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人工智能,还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人工智能定义的本质,人工智能机器的思想,由1947年的艾伦‧图灵的一篇论文最先提出。

“ 它可以表达成一台单一的特殊机器,这种型式的机器可以被塑造成去做到所有工作。事实上,它可以被塑造成如同任何其他机器的模型般工作。这种特殊机器或许可以被称呼为通用机器。 ”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是大家公认这句话是人工智能思想的基础,也是我们现在计算机的起点。

后面紧跟着“它(人工智能)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不得不说,这两句概括也写的非常巧妙。那我们来说什么是人工智能的本质呢?这明显离不开智能。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一个东西有智能呢?保证生存,这是第一个层次;其次是保证安全,这个与前一个相关,但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添加了一部分感觉的成分;再次是情感,后面是尊重和自我实现。

大家看到,这个不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吗?和智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一条条的说一下。

大家怎么看待兔子呢?最开始,我们知道兔子会打洞。这里,会打洞代表了兔子的智慧,这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安全的需要。但后来,我们知道了守株待兔,这里面我们会说兔子傻,因为它把自己弄死了,连第一层次都没得到保证。

也有人会说,我喜欢兔子,到喜欢这个层面,就牵涉到情感了;而有些人也能感受到,有些动物是对其他动物或是人有情感。但是动物的表达手段有限,而人会有兔死狐悲这个词,而且明显人类绝对要超过动物了,因为动物远没有人类的情感丰富。这里面,有多大的成分是拟人我们暂且搁置。

更高层次呢,就是尊重。尊重其实我认为主要是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中国人目前还非常关注社会认同这一面,而忽略了自我认同这一块,但是这段路需要我们更好的,更久的走下去才能达到。

最后,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部分,这一点,几乎没有办法证明动物是否有,如果非要有个例证,可能是《斑羚飞渡》,但很明显其中的描写很多都是虚构的,而有一些蚂蚁也可能牺牲自己保全大家,学术界基本认为这是个体接受群体安排。

但是,人是有这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的。所以我们产生了文明,这也是人类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而文明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那我们就能总结出来了,智能其实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上述五种需求的方法。而我们做人工智能的本质需求也是要帮助我们实现上述需求。具体到应用上,我们就需要更懂我们的实现方法。

这里的关键字在于“懂”,放到产品的方法论里,就是知道需求,只有知道了需求,我们才能想法去满足。所以能让人“懂”的方法就是智能。

我们说改良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呢?人类有交流的需求,但是之前这种需求不能被有效的满足,只能画在土里,刻在兽骨上,竹简上,甚至写在布上、锦缎上,纸虽然有,但是也无法普及使用,成本高昂。也就需要文字非常的凝练精悍,恨不得一个字顶一句话,也变相造成了教育成本高昂。

但是,纸虽然便宜了,写字的效率和成本没下来,所以这个转变还是比较慢的。自此以后,总体上,古代文体的变化体现了一个趋势,就是字数越来越多,白话的成分越来越多。

而同时期,因为书写上面的优势,当纸张传入欧洲之后,大约在16世纪普及,这时也是欧洲走出黑暗,开始文艺复兴的前夜。很明显的,当时的欧洲语言同今日的变化就不是非常巨大了。

而书写工具传向中国之后,很多随之而来的改变和进步也再次发展,出现了白话文运动等等,而后新中国又进行了简化字、汉语拼音体系的建立的操作,方便了扫盲。(注1)

这里,纸的发明就是“懂”就是智能,它满足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一部分诉求;再叠加上书写工具的进步,以及配套的改革,让我们现在的沟通才能这么顺畅。

而像电脑和手机这样的智能的出现和普及,产生了另一种效果,我们的交流成本急剧降低,门槛急速下降,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效率的低速上升甚至下降。在这个时候,新的智能便是为帮助我们更好的交流、获取信息而服务的。比如网页时代我们出现了网站,交流软件,论坛,桌面搜索工具。

手机时代,我们出现了移动电话,短信,即时通信,熟人社交和不同放心的陌生人社交渠道。随着2g网络到4g网络的变化,我们又细分出现语音聊天、图片聊天、视频通话,视频直播等形式。

而短视频应用是什么呢?短视频应用是视频内容的精选。当收集到一定数据之后,抖音就知道这个视频是否有价值,是否要推荐。这些也是智能。

专门搞人工智能的领域和公司我们就不一一讲述了。

我们来说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不智能。同时我们也在看到许多科幻正在被验证。

刚来北京的时候,感觉北京最不智能的是地铁,但是现在已经比较智能了,为什么呢?北京地铁在这一个月中,不仅支持了Apple Pay还变向的可以直接用支付宝付钱。这里面是什么逻辑呢?

首先,我支付地铁的钱还是有的,但是可能存在银行账户或者各种宝里,而之前北京地铁实现购票的方法大部分是取出现金然后去服务窗口排队充值。

有人说之前也可以购票,但是这个购票只能是单次票,其实对于效率和便利性并没有特别大的提升。仅仅减少了取换零钱的这个需求。

而取钱充值,在我来到北京之前呆的江南,一年如果不过年、不吃席,两百块现金都花不出去,更是难得取钱。杭州尤甚。

说实话我也挺幸运的,因为我至今都不知道北京的哪里有ATM这种东西。我靠着我妈在出来旅游前带的一点钱,在北京办了两张公交卡,带她旅游完,卡里还剩一点钱,又充值了50,然后成功的撑到了两项变革的到来。

但是比起6S的Apple Pay,我更喜欢刚出来的易通行,因为6S的Apple Pay使用成功率只有2/3,使用体验非常不好。但是二维码支付成功率是100%,因此我现在的地铁出行非常方便了。你们猜一下,支付宝的二维码和目前的北京地铁的底层打通了没有呢?

但其实,这里面有更加容易的逻辑,人脸识别,到门口即开,如果被其他人抢了进入,那其他人的费用可能要在你这里扣哦?(微笑脸)

除了支付方面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北京地价太贵,地铁附近,从来都没有指示标记。在南京,每次到地铁站周围都会有路标指示500米范围内的地铁站方向在哪里,这种能传递信息的举措,也是智能。

另外,其实虽然我们炒了一大堆AI,但是实际上企业还是不理解消费者。就用我在北京的几次出行体验来说,我从沙河去慈云寺桥,最快的方式,地图可能会给地图上给的方案是昌平线-(西二旗)-13号线-(西直门)-2号线-(复兴门)-1号线-(四惠)-骑行1.3公里到达。

但是我实际会怎么选择呢?昌平-(朱辛庄)-8号线-(南锣鼓巷)-6号线-(十里堡)-骑行1.6公里到达。

注意8号线的起止站正是朱辛庄和南锣鼓巷,因此,有极大概率在这里坐到座位,而且整体车厢里人也会比较少,不会感到拥挤,而且减少了一次换乘。不仅如此,朱辛庄的换乘,是对面换乘,约有2/3的概率刚下车,走10米就能上车。而这2/3的概率,完全可能通过线路优化或者出行时间调整达到100%。

然后,我吃完饭,从慈云寺这块出来,想要到最近的地铁站出发,这个时候我刚吃完饭,可能不想动,会选择坐公交车去地铁站,噩梦就开始了。

在的地图上搜最近的地铁站,一堆的地铁站,有四个方向都是1.5公里左右,然后地图就让选择要去哪个地铁站。

算了吧,我看看公交站哪个最近吧,不是还有个回沙河的路线吗?第一个推荐的是快速公交2线,然而我观察了一下,这条线在旁边公交密集到来的情况下,一辆车的影子都没有,尤其是坐这个车要专门从天桥上下,并且不能乘坐其他线路。

于是选择其他站台,但是在同一车道侧50米范围内有两个站台,两个站台的线路不同,估计是为了避免同一时间大量公交到达造成积压(这个问题线路优化后,也比较好解决,但目前就是两个站台)。

于是我就看哪条线路能最快的到达地铁站,这里面如果是老住户肯定这样想,哪个能到地铁站的来的快,就坐哪个。但是站牌上,并没有标记哪个公交站能换乘地铁,也并不能知道哪个公交车来的更快一些。

南京的小伙伴比较幸福的是,95%的概率,能在手机上查到后面的公交车到哪里了,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哪里能换乘地铁。

于是乎,最快速的决策就是,查顺方向的公交车,哪几个走的可能离地铁站最近,然后还是需要一条一条查。

BTW,没有现金,也没带公交卡,只拿了手机的我也不能刷二维码。万幸,Apple Pay刷了十多次,上下车卡终于都刷上了,扣费一块钱。

一路路程艰辛不足为道,但我还是要说,为什么呢?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可以进行产品体验革新的点,也是我们能够让产品聪明的点,也是会让我们更懂用户的点。

我们如果知道,用户出行不紧急,那可能会优先选择较为舒适,换乘少的一趟,这些都是人本的理念。

我们如果知道,用户其实非常紧急,那么我们可能会考虑,在某一个换乘处直接下车,安排用户上出租,在现有的路况条件下是不是更加快速?

用户为什么选择离开电视?可能一方面是电视能给我们的满足不如手机,而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可以告诉消费者,换XX台,你肯定会喜欢的,那么消费者有没有动力去继续使用电视机呢?

我认为是有的,因为在家庭的场景下,电视机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是目前选择合适的栏目变得极为困难。甚至产生这样的实时推荐之后,也会倒逼各个电视台产生赛马机制,从而在各个时段,为消费者提供相对优质的选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灵感和痛点,有些是表象的,有些是深层次的,而如何区分、满足合理而又必要的灵感和痛点就变得非常重要。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如此。

我理想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帮人们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就可以了,如果他们有了智慧,反而并不是特别容易处理。如果说,一个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对他的期待又不是这方面的,我们该拿他怎么办呢?

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每个人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实现各种各样的梦想,而让人工智能替我们打杂。

很幸运,我生长的家庭几乎没有给我任何学业上的压力,这给与我了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所以我能自己填报选择上什么大学上什么专业。但是,很多地方还充斥着各种没有选择,或者说目前的选择还很“傻”。

而我的选择是不是经过了充分了解呢?只能说我当时比一般人更清楚我想要什么。但是,有没有人能提前告诉我更多的信息,从而让我选择另一个填报策略呢?我认为是有的。

这时候,我们的想法,其实往往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有很多时候,为了生存而活,有很多时候,为了家人而活,有很多时候,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也有很多时候,为了更高的工作而活,也有很多时候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活。

可能也有很多家庭,不是非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而仅仅需要去有足够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也可能有很多孩子,在别人的建议下,蹉跎一生。

我们想做的人工智能,是给大家更多更好的选择。而不被选择的人可以选择做更多自己更加有兴趣的方向来给自己创造工作。从此,再也没有你的兴趣不能养活你。从而,让每个人能实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而你所需要去做的,是发现你热爱什么呢?这可能才是后人工智能时代,真正需要每个人去体验,去感受的。

可能喜欢做饭,但是不喜欢刷碗;可能喜欢建筑,但不希望自己砌砖;可能希望做动画,但是不希望每一根头发丝都要去梳理位置;可能喜欢摄影,但是又不想麻烦需要举着反光板的小伙伴。

也许,在减少了那些重复性工作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帮助完成更宏伟的梦想,也可以去实现每一个小确幸,去陪伴家人,去旅游,去读书,去写作,去种花,去开宠物店,去游乐场,去电影院。

可能到时,两三个人就能组建成一个五脏俱全的公司,只是因为有着同样的理念。提出来一个构想,投入一点成本,得到一些收获,而剩下所有的小事都由人工智能替你解决。

当然,我也有担心,担心事情向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偏离轨迹,也担心这样的时代永远不到来,因此我选择加入这个前夜,并热切的期望黎明的曙光。

注1:而实际上,扫盲之后到现在,普罗大众的文化水平普及也就不到70年的光景。而这70年里,大部分中国地区,我们叠加了三次工业革命,许多文化思潮及经济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后发优势,也有一定的消化不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