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生在世,第一步格外重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孔子講:“弟子在父母身邊,就要做好子女本分,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做好弟子本分,恭順師長。

說話做事要謹慎,一諾千金,誠實可信,博愛眾人,親近仁德之人。若是上述這些都做到而仍有餘力,就可以去學習知識了。”

多年來,我們一直提倡德育教育,而千年之前的孔子早就已經提出這一觀點了。在孔子眼中,道德觀念是學生培養的核心,文化學習處於第二位。

也就是講,一個人要想學“文”,首先要立“本”。“本”指的就是道德上的基礎,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孔子而言,“本”也就是我們講的“仁”。

仁是為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有了根,才能有葉,才能開花結果。只有做得好人,才能求得好學,方能行得好事。

歷史上,有一位名叫公明宣的人曾向曾子求學,令人奇怪的是,他來到曾子家中三年,卻從未看過書,從未學習過。曾子生氣的問他,為何三年什麼都沒有學習?

公明宣回答說:“我怎麼敢不學習呢?我看見老師在家中,長輩在場的情況下,不會大聲吆喝,我想學習您對長輩的態度,但一直沒有學好;

您接待貴客時,恭敬儉約,從不懈怠,我想學習您對待朋友的態度,可惜沒有學好;您在朝堂之上辦公事時,對下屬要求嚴格,卻不損傷他們的自尊心,我很想學習您對下屬的態度,可惜沒有學好。

孔子:人生在世,第一步格外重要

我說的這三個方面我一直在學習,卻未能達到,老師您怎麼能說我不學習呢?”曾子離開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說:“我不如你,我只會讀書而已。”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人若是想要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必然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獨特的人生感悟,才能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一門心思只想做學問,卻忽視了做人,最終只會造成悲劇的不斷重演。一個人若是在求學之時心懷不軌,所學的知識反而成為了其違法亂紀的幫兇,這更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所以,我們要先做人,再求學。

那麼如何做好“人”呢?首先,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其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換位思考,成就自己;

再次,要與人為善,於己為善,與人有路,於己有退,切不可蠻橫驕縱,肆無忌憚;然後,要與人相敬相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德之泰然,失之淡然;

最後,要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一時跌倒,可以馬上站起來,但失信,或許永遠難以挽回。

一個知識不全的人或許可以用道德去彌補,但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人生在世,第一顆釦子能不能系得正、系得牢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孔子這句話,先做人,做好人,求好學,讀好書,走好路,行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