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人才思想及實踐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樹。

唐太宗總結了歷史上人才得失決定事業興亡的深刻教訓,提出了“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的著名觀點,作出了“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論斷。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以後,原先的老部屬紛紛向他伸手要官。為此,他公開申明:“用人事關重大,必須大公無私,以德才為標準,不能按關係的親疏和資格的新舊來確定官職的大小。”“我的用人標準不是任人唯親、唯故,而是任人為賢、唯才。”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不講出身,不分親硫和新舊,只要確有突出才幹,即使是原先的仇敵,也要極力爭取過來,為我所用。如魏徵、王掛,都是李建成集團中的知名人物,他不記前嫌,拋棄舊怨,放手使用;曾為王世充部下的戴胄,也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參與朝政;曾給謀反被的李密披麻戴孝、收葬屍骨的徐懋功,也同樣受到重用。

唐太宗還十分注意把那些出身寒門庶族的傑出人才提拔到中央政府裡來,開闢了官資淺、門戶低的人擔任宰相的途徑。在他的朝廷大臣中,有出身於農民而官至刑部尚書的張亮,有打鐵匠出身而任右武侯大將車的尉遲敬德,有白布衣而為卿相的馬周,還有來自少數民族的黑齒常之、契苾何力等等。

唐太宗堅信:“官在得人,不在員多。”他任用官員,寧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濫。他對各級政府機構、官員數額均作出明確規定。他下令:“省官”,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員從2000多人壓縮到600多人。唐律對亂置機構、私設官員的人,規定了懲罰條款。

唐太宗非常注意求賢擇善,藉以保證官員的質量。他要求宰相不要不分輕重緩急,把大量的時間都消磨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要“廣開耳目,求訪賢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這樣的大事上來。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對於地方官吏的選拔和任用,唐太宗也十分重視。各州刺史都由他親自選拔,各縣縣令也要有五品以上的官員向他保舉。他還把全國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寫在寢室的屏風上,隨時將他們的政績和過失記錄在上面,作為提升和貶降的參考。他再三強調說:“都督、刺史各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大權,他們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個地方的治與亂,尤其需要委派稱稱職的人,絲毫也不能掉以輕心。”他經常派出黜陟使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員,有時還親自下去考察。

唐太宗大力提倡和鼓勵年邁體衰的老臣去職休息,以便年富力強的人才上來。貞觀八年,開國元勳李靖自感年事已高,向唐太宗提出了告老歸第的請求。唐太宗讚揚他說:“自古到今,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少人缺乏自知之明,能力雖然不夠,也要勉強佔著官位,縱然年邁多病,也不肯遜位讓賢。您能顧大局、識大體,實在難能可貴。我滿足您的要求,不僅僅是為了成全您的雅志,更重要的是想把您樹立為一代楷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