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没有摆知杨志刚,杨少华没有摆知郭荣启,师徒关系不被认可,摆知是什么意思?

笑土浮生


摆知是相声界俗语,即摆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这个摆出来主要就是摆宴席,请同行喝酒吃饭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我要收徒弟了,请大家过来吃个饭,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徒弟们,以后都在这个圈子里混,还请大家看在我的面子上,多多照顾。


旧时代的摆知仪式是很隆重的,要拜祖师爷,要签生死合约,要宣誓叩拜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简化,现在主要就剩两个步骤了,即徒弟向师父三鞠躬,向引师、保师、代师三鞠躬,然后师父向徒弟赠送礼物,其他的基本都忽略了。


郭德纲当初拜师侯耀文也是这个流程,当时的引师、保师、代师分别是石富宽、师胜杰和常贵田。此后德云社众人的收徒仪式基本都是这样流程。但是近年来,又有的演员收徒要回归传统,还要行磕头叩拜之礼的,如苗阜。


无论形式怎么变,摆知的意义一直没有变,即是否得到相声界公认的身份。有了这个仪式,你就是业内人,可以开山门,收徒弟;没有这个仪式,你就是外行人,俗称“海清”,在相声界是低人一等的存在。


杨志刚教过郭德纲不少本事,这个是事实,郭德纲也不否认,但是由于没有举行摆知仪式,所以双方没有师徒名分,所以郭德纲后来拜师侯耀文理所应当。


杨少华老先生的情况就更复杂一些,他说自己的师父是郭荣启,而且1944年就拜师了,但是没有摆知,所以至今得不到相声界的公认,所以他80多岁了也没有收过徒弟;其子杨议的相声才华也是公认的好,但是至今也没有拜师,入不了相声家谱,真是可悲可叹!


牙快笑掉了

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

谁摆知谁呀?

你不能说郭德纲不认杨志刚为师傅就说郭德纲没有摆知杨志刚啊!同理,你不能说杨少华没有被认可的师承就说杨少华没有摆知郭荣启

还想再挑出什么刺来?

如果当时郭德纲有那钱能够承担摆知所需要的酒席,那么何苦又会在日后某一天凌晨推的自行车赶往40里外的住处,他就是想给别人当条狗,可也得有人收留他啊?

如果真想收留某一位徒弟,就像侯三爷一样摆一场也让相声界的同仁知道一下你有这个徒弟,别等着别人出名了,你再来蹭热点,还把这位口盟的徒弟告上法院

知道丢人两个字怎么写吗?


蜜桔娱乐

题目就是外行。

简单而言,摆知,顾名思义:摆一桌,大伙吃饭知道一下一对新的师徒关系,相声门又添人进口了。受邀同行们来了要签到,行内叫“海底”,你签了字证明你来了,见证了这场拜师收徒仪式,也就证明了你认可新人从此算是相声门里人了,同时也认可了新人在行业内的辈分。签到簿~“海底”一般是收几个徒弟预备几本,事后每个徒弟人手一册,作为证明。

摆知仪式也有主持司仪。一般在饭店举办,桌上摆瓜子、花生、糖果、点心、水果、茶水等。首先请师父、师娘落座,再依次请引师(相当于介绍人)、保师(对双方关系的担保)、代师(代师也可向新人传授技艺作为师父授徒的补充)落座。以前这引、保、代的选定也是有规矩的,一个是唱单弦的,一个是说评书的,代师则是相声门的,之所以必须请单弦、评书演员出任引师、保师,是因为相声早期的发展从这俩门艺术形式吸收了很多段子和表演手法,请这俩门演员出面以示不忘当初向人家学习之恩的意思。

接着请徒弟出场,主持司仪向大家简单介绍后,向师父师娘行礼,现在鞠躬的多,叩头的少了,看师父心气。师父受礼后向徒弟赠送礼品,一般都是扇子、醒子、手绢舞台表演用的道具。以下向引、保、代行礼,向到场的同行行礼,礼毕师父讲几句勉励的话,徒弟说几句表决心的客套话,再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讲几句祝贺词,请几位前辈讲话人数不定,辈分高,名声大,岁数大的一般都要讲几句。

至此摆知仪式基本结束,经过了摆知仪式,师徒关系正式确定,引保代及业内同行作为见证。如有反悔跳门,业内同行一来痛斥谴责,二来徒弟再拜师,同行不予承认。

没经过摆知的师徒关系称为“口盟”师徒。双方你情我愿也能成立,但不受同行认可保证,一旦一方反悔另拜师父,“口盟”没有实际约束力。参照郭荣启~杨少华、杨志刚~郭德纲师徒纠纷就能理解摆知对于师徒关系的意义了。

摆知仪式一般最后的环节就是酒宴摆下,大伙“吃好,喝好”了。


明扬51

“摆知”的意思就是“摆个几桌让同行知道”。

在旧社会艺人生活大多很艰难,所以为了行业的自我保护就设立了行业门槛,必须是正式拜师的人才有资格吃这碗饭,不光相声这样,像评书鼓曲都是如此。

最开始的摆知只是简单的公告性质,请一些同行坐下来吃一顿饭,告诉大家有拜师收徒这个事。在过去来说“摆知”就等于谢师宴,告诉同行某某是谁的徒弟,从即日起开始自立门户走江湖。

后来随着行业的扩大,出现了许多相声世家,父亲是这行的,孩子很小可能就拜了师父,比如郭德纲的小儿子郭汾阳和于谦的儿子于思洋,他们这种就是典型的人情交际,不管以后入不入相声行,反正就有一个师徒的名份。

在相声行业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师徒就是“口盟”,所谓的口盟就是没有经过同行公证的师徒关系,可能具体的原因有很多,最后导致师徒双方没有举办“摆知”仪式。

但是“口盟”有个前提就是双方都承认有这层关系才有效,不论那一方有异议,那么所谓的“口盟”就不算数。

这点是最关键的基础,否则的话,随便出来一个人说某某是自己的师父,某某是自己的徒弟,那不是乱套了吗?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摆知就是摆出来让大伙知道。旧社会,艺人们没有地位,也没有钱来大操大办,摆知就是让行业内部了解这层关系,互相有个照应。普通的就是请几个师叔师伯等亲近的人,也有的寒酸到只请师父吃碗打卤面,如阎笑儒拜师马三立。

解放初期,在北京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摆知认师因为其江湖气息太浓、封建思想而被去除。对于相声的传承以曲艺团学员班的方式进行,老艺人们授课,没有特别指定老师,曲艺团学员班也出了不少当今知名的相声演员。不久后,出于对传统技艺传承的考虑,以师带徒又恢复了,很多老行当老手艺面临失传,于是从餐饮业开始,有年轻的厨师向老人拜师学艺。后来相声的传承中学员和拜师同时存在着,摆知也恢复了,但摆知并不是大操大办,而只是一个仪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小品、相声的再度繁荣,收待摆知越来越庸俗化。摆知仪式也等同于结婚仪式操办,相声有引保代三师,婚礼原要三媒六证,现代婚礼也要有主婚人证婚人主持人。排场也铺的很大,花费也多,对于徒弟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负担。

铺张的后果,对于师父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攀比,于是多收徒,搞大场面,一时间相声界也是闹的乌烟瘴气。然而,对于当今的相声艺人来说,摆不摆师认不认师,我认为并不重要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理念也不像以前那样保守。只要是表演的好,能被市场认可,自然可以成名成家。典型的例子是杨议,杨议没有师承关系,随父亲学的相声,但也不妨碍他得相声大赛一等奖,拍出观众爱看的电视剧。再者师父再有名,徒弟是饭桶也照样没用,成就都是靠自身努力得来的,例子就不举了,这方面的太多太多了。


小智摄影文学

摆知是相声界的行话,意思就是请客吃饭。请来的客人都是同行,让大家一起做个见证。摆知仪式是繁是简,全看所处的年代和师父的意愿。马季收刘立新时,把几位曲艺界的老朋友请到他家里,大家一起在他家里吃了顿晚餐,算是摆知。刘伟拜马季时,连晚餐都免了。刘伟以茶代酒,举杯敬师父,就算拜师了。相比之下,郭德纲拜侯耀文就隆重多了,不仅在饭店办的事,引保代三师也都有,而且郭德纲还送给师父一枚大戒指。现在相声演员的拜师仪式就更讲究了,排场大,花费高,真快赶上婚礼了,磕头更是必须的。拜师是这样,拜干爹也一样。要是没有这些活动的话,许多久不登台的相声演员几年都见不到一面。

如按老传统,摆过知的师徒才算数。郭德纲拜杨志刚没摆知,杨少华拜郭荣起也没摆知,所以他们的徒弟关系都不被很多人承认。所不同的是杨少华承认他是郭荣起的徒弟,而郭德纲不承认他是杨志刚的徒弟。

1986年,马志明由王凤山和侯宝林代拉为师弟,并在天津摆知。马志明一直保留着那天的来宾见证书,行话叫做“海底”。海底可以是签到簿,也可以是一张红纸,上面有到场的嘉宾签名。马志明保留的就是后一种,他还特地把它装裱起来。在天津台的一档节目里,他透露说摆知花了两千多,现在想起来都心疼,所以他收黄族民就没摆知。如今,有人不承认黄族民是他的徒弟,其实就是没摆知惹的祸。


萧陶

旧社会。艺人们的门弟观念是很严重的。他们认为:自己这碗饭是祖师爷留给他的子孙后代吃的,外人不许吃。因此想要靠这门手艺吃饭,必须要拜师入门,成为这一行的人,才能公开使用不被同行抵制。



老相声观众朋友们都知道,入相声门有:口盟拜师和正式拜师。

非正式拜师叫“囗盟”或“寄名”,师父承认有你这么个弟子,也算入门。比如,马三立大师收姜宝林先生;郭德纲未成名时和金文声先生的关系。



正式拜师场面就大了,除了正式要学艺的本师,还要有引、保、代三位师父。引师是介绍人,将徒弟引荐给师父;保师是保证人,向师父和同行保证徒弟的人品;代师是代笔人,过去艺人们多不识字,故找一代笔人帮徒弟写门生帖即生死状,为表感谢尊其为师。选一好日子召集同行,做一见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再摆几桌宴席,以式庆祝添人进囗,行话叫“摆知”。



现代社会关于“摆知”的传统观念,略有淡泊,同行间的排挤虽有,但不像旧社会那么激烈。比如杨少华先生的师门就说不清楚,杨议到现在没有拜师,李文华先生未拜马三立大师前,说了一辈子相声,侯耀文1994年才“摆知”,之前侯先生早己名满国内。


我平凡31654067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

摆知是一种相声术语,就是指师父收徒仪式,出来让大家都道,有些广而告之的意思,正式宣布把谁谁谁收为徒弟了。

您说的上面两组人的师徒关系不被认可,是因为没举行这个仪式,无人见证,大家也就不认为他们有师徒之份。

其实就是以前老艺人都是入了江湖的人物,相声虽然现在属于文艺圈而的事,但是还要按照老规矩办。


收徒之前师父要考研一下徒弟的人品、资质,老话叫“架马子”,这个阶段徒弟属于口盟弟子。

相声界很看重这件事,把它当做拜师的必要程序,如果没有,那就不算是师徒。


庆字辈儿

摆知,就是发告示的意思。告诉大家谁是谁的徒弟了,以后看见照应的点,这孩子是门里人了,走到哪儿都可以找相声门里的人寻求帮助。

摆知就是个仪式,要有引师、保师、代师。有引保代三师作证,还得有若干的同行见证谁拜师了,徒弟要当众给师父行大礼。然后呢,大家吃好喝好,仪式结束。

杨少华是郭荣启的口蒙徒弟没摆知,到现在都不被承认,可怜的老头成了海清。也就是说怹不是相声门里的人。你们说说这相声门里人是不是欺生啊,这杨少华老爷子的相声功夫不比谁差呀,可是没法子,人家不认也得忍着。

可是怪事出来了,杨志刚郭德纲是曾经的同事,在一个单位工作,连个口蒙都没有,居然就是师徒关系了。怪也不怪,相声门的人咋就区别对待呢。

杨少华是郭荣启的口蒙徒弟没摆知,你们不认,也行,谁让你们相声门有规矩呢。可是郭德纲咋就成杨志刚的徒弟了呢?一没口蒙二没摆知,咋就是师徒关系了呢。

你们说师徒关系的出来解释一下子呗,为啥杨少华老先生不被承认,为啥郭德纲你们就承认呢,矛盾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