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传统绘画在未来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呢?为什么?

唐云春


这个问题读起来似乎有点哀伤,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深爱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怎么会对眼看着渐行渐远的国粹消失而不无担忧呢?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在绘画领域不断扩张的西画,只不过是短期的一个过渡,毕竟我们隔离外面的世界太久,眼前的光景也不过几十年,别说在人类的长河里几十年根本不算什么,就是在绘画成型的千百年的历史中,它也只不过是一瞬间。饱含着民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

一门民间的手艺,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渐渐远去,也会随着艺人的离世,无人承传而匿迹民间。曾经的生活会被新的生活形式所取代,优胜劣汰,这属于淘汰制。我们今天提倡的保护民间艺术,是为了记住那段历史,让人们明晰我们曾经从那里走过,我们从落后走向先进,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的文字典籍,实物资料,图片影像,以及我们的考古发掘,无不是对人类历史的追溯,温故而知新。民间手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心口相传,手把手的教导,有些甚至承传了几代人,它真实的记录着本民族的生活历史,在它还没有完全消失的岁月里,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为什么要看着它“逝去”而不去保护和挽留呢?这是活生生的历史啊,我们有责任让它长生不老,让我们的后代能有机会得见历史。

而我们的传统绘画,并不是一日三餐必须的某些手艺活,而是现实生活艺术化后的精神产物,它不是必须,但却是必然的结果。它记述着历史,也提纯了那些瞬间,承载着独有的文化,它区别于文字记载,用形象记录着那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有山,有水,也有花鸟鱼虫,身边的飞禽走兽皆可入画成趣。那是对大自然的美喻,饱含深情。它有别于诗词歌赋,又异曲同工的吻合着诗词歌赋的溢美之声。写实也好,抽象也罢,都是艺术家传达出的他对自然世界的切身感受。时代远去了,历史凝固了,许多个瞬间却被艺术家浓缩在有限的画幅里,伫立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画幅面前,我们看到的却是无限的空间,多少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又有多少人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毫无疑问都被深深地震撼着。艺术家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驾鹤而去,他们把视觉的美,留了下来,一代代的后来者被一次次的感动着,持久、强大,无疑是艺术的生命力!艺术没有国界,艺术也没有性别,不同的载体和材质描写出的美,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深处共鸣,叩响心弦。

我们从小生活在东方的天地间,看惯了本土的艺术形式,突然有一天,吹来了不一样的风,新鲜感是一定会有的,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画风,使人们眼前一亮。就如同我们生活中许多个第一次,喝惯了豆浆,第一次喝鲜奶;喝惯了冲泡的茶水,第一次品尝煮沸的咖啡;骑惯了四蹄的奔马,第一次骑上两轮的电驴,谁比谁更优秀呢?许多时候,难以割舍,又无法取代。我们只好说,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也许你喜欢西方的写真,认为那才是原貌。可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怎么看呢?西方人难以置信的看到,一段竹竿加一小把鬃毛,一个软软的笔头,一块硬硬干干的墨块,在一方石制的砚台和清水的作用下,浓勾淡抹,竟然能出神入化地恣意的描摹那心中的山山水水,不管是峰峦叠嶂,还是烟雾缭绕,亦或是花鸟鱼虫,皆,一挥而就。那些画幅中的留白,似云似雾,空无一物,又万物具在,无不彰显着东方的神秘色彩。东方的文字,在那些绘画中,画龙点睛的抒怀创意,记述那一刻的感受,小小的印章,事无巨细的传递着中国红,我们的文字,从古至今,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烙印在一张张的画幅里。

你觉得,如此厚重的中国画,说没就没了吗?承传千年的美学观,会淹没在今天的商业大潮之中吗?沉默了的中国画,不是岌岌可危,而是静观世态,它期待着新的创意者。尽管我们的毛笔,离开了日常的书写案头,但它依然活跃在艺术的氛围之中,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水墨和宣纸亦将继续书写我们民族的辉煌。拿一个小板栗来说:早在上个世纪下半页计算机问世不久,英文是唯一的输入法,中文输入遇到瓶颈,有人悲哀的说,方块字是到了淘汰的时刻了,有人建议使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块字,以适应未来的计算机时代… …但是,但是,不太长的时间,经过我们的学者专家的不懈努力,方块的中文就脱胎换骨般地扳回了局势,我们的象形文字优势依旧,太棒了。再举个栗子:数码如今已经家喻户晓,可是,就在上个世纪数码相机刚刚问世之初,还记得那时的单反数码相机是多少像素吗?九十年代初,世纪上最好的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区区40W,40W像素,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简直难以置信,现在最简单的可拍照手机也有百万像素啊!当时摄影圈的人就放言,数码相机一辈子也取代不了胶片相机。这个所谓的预言不到十年就被彻底击碎,数码以前所未有的腾飞模式席卷全球,胶片时代被永远的翻了过去。科学就是如此,新的科技永远都是旧科技的掘墓者,然而,艺术却没有新旧之分,今天的艺术永远都无法取代昨天的艺术,推陈出新只能是工具材料的演变,创意的不同,并不是艺术的升级,表现方法可以创新、丰富,也可以诞生新的画种,但是新的画种无法取代昔日的画种,二者没有可比性,新的篇章永远都是生长的本文化的大树之上。

你可以喜欢西方的油画,但西方的油画永远都取代不了东方的国画,不同的美学,有着不同的视角。油画在写真和光影上独站优势,但中国画的纸墨写意效果,和线条的优美,油彩只能望尘莫及。我们可以在一张画好的国画上,提拔、赋诗、钤印增色,而油画只好望洋兴叹。中国画可以分成,泼墨大写意、小写意、工笔。油画呢?我们无意区分优劣,只能选不分伯仲。相信当有一天,那种初识油画的新鲜感过后,我们还会重归故里,重拾本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无断档的文明古国,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怎么会被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外来文化轻易覆盖或取代呢?我这里收集了一组,宝岛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让我们重温历史,回看曾经,展望明天。

-


诗画同源


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没多大意思。什么叫传统绘画?是指传统技法的绘画还是继承传统的绘画?如果说指的是以水墨为主的中国画,那么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油画算不算也有传统了呢?不好说呀!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未来也不是。今天我们以为的传统,倒回去十年二十年,可能根本没人知道。而有些看起来很新的发明,却可能古已有之。所以,传统不传统,对于中国绘画来说并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重要。关键还是在于,它们能不能与我们产生共鸣,让我们愉悦、思考和深刻地满足。我觉得,只要符合这样的要求,中国绘画就还有未来。

事实上,假如说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画家思虑传统绘画有无前途还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这种焦虑现在已经失去了现实基础。因为今天的现实不是传统、现代以及未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绘画”这个艺术形式在未来还能存续多久的问题。说到底,绘画本身俨然已经成了“传统艺术”,需要跟不少新兴的艺术竞争。我认为,绘画有多大的前途在于它本身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终归源于艺术家和艺术受众的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问中国传统绘画在未来有无意义,不如问中国人还有没有值得追求的美学世界。


西闪


任何一个画种,画一个形式表达都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东西方文化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性质!

任何一个画种要求作者“画出诗意”都是很难的。中国式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观念远远超过西画的理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存在。因此我们当下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级学者”其原因故然很多,当下画“钱”画“名”的人很多,画技法,画时尚的人很多……

更没象潘天寿先生说自已“画画是副业”读书做学问才是他的理想选择……

中国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因此很少有人具有十分强烈的“突破”……

我们应该相信,当人们真正了解到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体系时,中国人的高尚修养和个人和个性文明基本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群体!

说远一点,中国人的“厚黑学”中国人的“智慧学”中国人的“自嘲学”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中国人的“野蛮性”到是不足的,奴性文化成会普世价值观。当下中国市场反映出的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怕”和“媚”的显现……





丁一将就


绘画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自娱自乐罢了……!



独孤暗算


中国画历史悠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中国画是历史珍贵遗产,不会因时间而消失。作为现如今西方,现代画被卖到天价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除室内装饰外,也被用于现代日常生活品中,如:皮包,鞋类的图饰等。传统画也不例外,除有爱好古色家庭装饰的受众外,在瓷器,陶器,珠宝,盆景,服装等等方面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画元素。中国画是用线来表达物的立体感,而西方画用面来表达。手段不同,目的一样。因此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随国家对传统遗产的重视,传统画也迎来了新机遇。当然重视传统不是守旧,吸取传统精髓,发展中国画才是责任。



无畏MrEarthling


传统绘画的存在当然是有意义的。

引用大泽人先生的一句画论"笔墨不厌其精,观念不厌其新。"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道理。传统的笔墨是我们创作的前提,当代画家必然要讲述当代性。而当代性是相对传统性和现代性而言的,是对传统和现代的颠覆。传统绘画是我们学习了解绘画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基本功的能力关系到后期创作的实现程度和表现能力。


现代美术ART


对这个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认为是:(一)取了新娘再要不要老娘的问题。(二)第三碗饭才吃饱了,前两碗饭有没有作用的问题。


视野644


当然得有,那是精神食粮!


寒山宽宏


有意义。

每个文明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不需要问为什么。


画大卫


艺术的表现形式,怎么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中国传统画,本来就是读书的人练笔练心修静用的。你这么问,只说明真正沉得下心读书做事的人很少,那也不等于没有啊!也不等于未来会像现在这样啊!

你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你不喜欢不等于别人不喜欢,这要一棒子打杀干嘛?!那还有拿抹布做画的人,难道这是神经有病?写一手烂字当自己大家的,是不是精神分裂了?只能说各喜各爱。艺术本来就是表达,各人有各爱,不要一刀切。“众人守一状而求至智,未可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