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昨天3月5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首先,昨天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年纪念日(缅怀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835年3月5日,美国人萨缪尔·柯尔特左轮手枪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908年3月5日,上海公共租界完成中国首次城市通电车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949年3月5日,LVMH创始人伯纳德·阿诺特出生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953年3月5日,前苏联政治家人斯大林去世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955年3月5日,猫王首次登上电视的纪念日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牺牲的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自此,每年3月5日为“学习雷锋日”!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雷锋精神

同时也是劳模精神

可以说

劳模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那么就来说说几位全国知名的劳模

侬还记得他们伐?

抓斗大王——包起帆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对于现在的许多90后甚至是80后来说,这个名字估计是相当陌生的。他学历不高,最初仅有初中文凭。他出身平凡,最初为码头装卸工。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当年普普通通的码头工人,凭着刻苦钻研,发明了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装卸木材的抓斗,成为了“抓斗大王”、全国劳模。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1968年11月,年仅17岁的包起帆进入上海港白莲泾码头做装卸工。早年,在码头做装卸工作是相当危险的。工人用钢丝绳将每根重达几百斤、圆滚滚、很难固定住木材捆绑好,然后再由起吊机吊起。在此过程中,这种传统陈旧的操作模式给工人们的生命带来了安全隐患。根据包起帆回忆,从他1968年进公司到1981年,码头上因装卸木受伤的工人有546人次,而死亡的多达11人!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包起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避免悲剧频繁发生,他开始钻研如何有效安全地在码头上装卸木材。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连续四五日不回家待在单位里也不少。终于,在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装卸木材的抓斗诞生了!几百斤的巨木在包起帆的抓斗中如同小鸡一般被轻易抓起。那一年,包起帆第一次被评为上海市劳模,“抓斗大王”的美誉从此名满天下。从1981年到1997年,包起帆连续8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1995、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周振天是南浦港务公司一名因工受伤的职员,他家中珍藏了一本簿子,上面记录了自1984年1月27日以来包起帆给他寄的每一捐款,第一笔是10元。要知道,那个年代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2016年,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在其母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该馆位于学校金海路校区核心区域,主体为一幢三层圆形大楼,总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展示馆共分7个大厅,以大量实物和原始资料为主要内容,辅以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图片、视频、雕塑、油画等表现形式,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包起帆数十年的创新历程、创新成果以及背后所包蕴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万家——徐虎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徐虎,幼年家境并不宽裕。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菜农。虽然家世不显赫,但是父母对于徐虎的教育却从不敢马虎,经常教导他不要忘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靠助学金念书毕业后,徐虎进入了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职业是水电维修工。

“身有一技之长,不怕家中断粮”,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徐虎懂得感恩。虽然水电工的活比一般工作要来得更加辛苦,但徐虎总是记得父亲说过的“阿拉是普通工人出身,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徐虎第一次上居民家中解决马桶堵塞问题时,就遇上了大麻烦。居民卫生间里一地乱象,污物和草纸浸泡在污水中,空气中弥漫着难以接受的气味。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说起徐虎,就不得不提到他那“三只箱子”。1985年,徐虎在其管辖的普陀区石泉和中山等地挂出了三只箱子,专门供居民夜间水电保修。上面还用红漆赫然写着“凡附近居民遇到夜间水电急修,请写清地址,将纸条投入箱内,本人将愿意为您提供服务。落款:水电工徐虎。”

这三只箱子一经挂出,立马引来质疑声“夜间急修?”、“免费上门?”……人们似乎不太相信身边有这么一个活雷锋的存在。然而,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徐虎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居民同志们的疑虑。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无论周末假日,还是春节除夕,每天7点徐虎总是来到箱子前,履行他的承诺。

下面再介绍几则徐虎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石泉幼儿园有一次厕所管道堵塞,整个幼儿园臭气熏天。这时,幼儿园的阿姨们想到了徐虎。徐虎带着两位同事赶来,连夜将这个问题解决。虽然弄得满身满头的污水污物,但徐虎和同事们丝毫没怨言。最后还谢绝了阿姨们的招待,匆匆离去。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徐虎管辖区内有一户特殊家庭,家中四人均为残疾人士。某年夏天,徐虎得知这户人家要装吊扇,便主动上门排线、钻孔,忙的满头大汗将电扇装好。与石泉路幼儿园的阿姨们一样,主人想挽留徐虎招待他吃饭,徐虎一如既往地谢绝离去。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有一次,徐虎一晚上收到5张报修单。从第四户居民家出来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徐虎想,剩下的那户居民一定还在等待,不能失信。他拖着疲倦的身子,赶到第五户人家。远远地就听到吵闹声。原来,楼层中间的污水总管堵塞了,楼上不知情的居民继续用水,楼下居民家已是“水漫金山”。于是,互相指责、埋怨。徐虎二话没说,立即设法疏通了污水总管。居民们“停战”了,情绪也平静了。他们对徐虎说:“没想到这么晚了你还来,真是多亏了你。”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十余年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无偿奉献了7000多个小时。每晚19点的开箱为人名服务的行为,让他得到了“晚上19点钟的太阳”的美誉。1986年、1988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五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作为党员代表出席十五大。2009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徐虎同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的劳动模范”,并赴京出席了“双百”人物座谈会、颁奖典礼和国庆阅兵。

小扁担精神——杨怀远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参过军,辞去政委职务,却只要一根小扁担,为人民义务当了38年挑夫。全国“双百”人物杨怀远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杨怀远出生在安徽庐江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年幼时父亲便离世。小杨怀远从小就过着凄苦的生活,还曾讨过饭,童年的不幸遭遇因解放而逐渐好转。上世纪60年代,杨怀远到了“民主5号轮”从服务员做到副政委再做到政委。然而,杨怀远却辞去了职务,专心为人民挑担。这又是为何呢?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关于为何要挑扁担,杨怀远曾这样解释过,因为当时他所在的轮船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客人是老年人,扁担可以帮到他们。此外,停靠的港口离出口很远,途中还有上天桥,扁担可以帮到客人。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80年代,杨怀远经常跑香港和广州一带。由于气候原因,那里经常会下雨。杨怀远就自掏腰包,15年间买了600余把雨伞给坐船的乘客。由于是免费挑担没有收入来源,杨怀远买伞的钱全由捡垃圾卖所得。杨怀远给自己定了“三个不要”:不要当干部,不要任何小费,不要房子不要补贴。说句实在话,这三个不要与当下主流的价值观是完全背离的。或许是因为幼师不幸的遭遇,才使得杨怀远有着这么一种的同理心吧。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80年代,杨怀远层杨怀远在1985年、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双百”英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还获得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说说这些知名劳模 第三位:“我不要当干部、不要房子”

杨怀远为人民服务不仅体现在挑担上,为了帮旅客排忧解难,独创一套语言服务和心理服务学,用日记积累了3000余首服务诗歌、顺口溜,还把服务经验写成40余万字的《讲点服务学》。

看了上面三位劳模的事例,想必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许感动。确实,社会需要这样人,但又缺少这样的人。似乎大家都不愿意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老实人”。还有人说,“老实”等于“傻”,你觉得呢?


相关线下活动

每月一次的“壹字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明办、学习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融书房和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识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更多精彩内容

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任,静候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