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話說朱元璋登基後的第四年,有一天皇帝老兒下了禁海令。我們以前講過,按朱元璋的性格,他總是喜歡讓老百姓安安分分的,留在自己家裡哪也別去,你要是做生意的話老跟外人打交道,皇帝老兒坐在南京他就不放心,所以他就搞了這麼一個海禁。老百姓不管原來是做生意的還是漁民,總而言之,這海上這飯你們甭吃了。如果你敢出海做貿易,對不起直接殺頭。不僅如此,內地的百姓想要出遠門,你得申請打一個路條,當時叫路引。反正當時大明的基本國策就是你老百姓都給我老老實實呆在原地種糧食,別一天到晚想著去哪,更別想著做生意。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可是明朝之前,幾百年來中國一直是開放海疆的,有那麼多貿易伙伴,怎麼辦呢?朱元璋說這麼的,我是老大,你們拿東西來叫進貢,是懾於我的聖德,你送給我的。但我也不能白拿你的,我會加倍地給賜還你,咱們把之前的貿易改成“朝貢貿易”。老百姓一邊去,你們直接跟我做生意。然後在當時的海疆上就設立了叫市舶司的機構,主要由宮內太監掌管。市舶司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廣州,主要負責東南亞一帶,然後泉州負責跟琉球對接,而寧波主要負責日本。這是三個最大的市舶司,別的兩個都沒問題,唯獨負責對接日本的市舶司出了問題。因為朱元璋剛上臺的時候,曾經派過使者到日本下詔書,可是日本人以為大陸上還是元朝人。因為之前元朝遠征過他們,所以就把使者砍了。朱元璋面子上掛不住,從此與日本斷絕貿易關係。直到永樂年間才開始和日本人重新做生意,而且十年才有一貢。我們地大物博無所謂,可是日本人那邊著急啊,所以每次來,都要跟市舶司的太監行行賄,希望他們在皇帝老兒面前說說好話,加大貿易的力度。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本來雖然貿易十年一次,踉踉蹌蹌地也搞了一百多年,可是到了公元1523年,就是嘉靖二年的時候,出事了。當時在寧波城內進貢的兩撥日本使臣相互之間打起來了,為什麼會打起來呢?其中一個進貢的使臣偽造文書,賄賂市舶司的太監,導致第二撥沒了生意。你想一想,貿易十年開一次,一個鎮的人十年就指望吃這麼一口,所以就追著第一撥的人不放,最後放火把船燒了,大家誰也別想好。嘉慶皇帝一看,你們兩個藩民在我這打起來了,還宰了那麼多人,著實不把我放在眼裡,以後你們別來了,於是把廣州、泉州、寧波三個市舶司全給撤了。不僅如此,凡是在海外做生意的僑民統統給我回來,做生意的就知道添亂,如果不按時回國,朕要派大兵剿了你們,到時候悔之晚矣。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可是嘉靖傻就傻在以為把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貿易系統撤了,海面上就能平靜了嗎?你坐在南京城中的皇帝老兒是錦衣玉食,滿漢全席。可是沿海一帶的老百姓肚子餓啊,沿海地區有一句話叫閩人以海為田。你不讓他下海,他怎麼吃飯。

那既然合法的生意不讓做,搞走私嘛。所以從嘉靖二年一直到嘉靖二十六年,這二十多年間,明面上的貿易是結束了,但實際上民間在大量地走私,而且大量的沿海本地官員也牽涉其中。他們的合作模式是這樣的,士家大族負責銷貨,而那些海盜頭子們,就是後來的倭寇,什麼汪直、李光頭、許棟這些人,負責在海外進貨,是一個上下游產業鏈的關係。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可是有一次合作出現了問題,有一個世家大族是前朝閣老謝遷的後人叫謝氏,做生意不大規矩,老是給貨不給錢,而且橫的不行,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再逼債,小心我們到官府告你們。這話一出口,海盜們就起了殺心。雖然我們搞走私,在當地也有妻兒老小,你這一告不就等於給我們滅門嘛,那你既然要滅我們的門,我們還手軟什麼啊?我們也滅你的門嘛,於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就出了這麼一樁滅門慘案,然後這幫人就呼嘯而去。後來這件事上報到官府,如果說是盜賊,朝廷肯定說那你給我抓,抓不上來唯你是問。所以不行,所以縣令就謊報朝廷說是倭寇,倭寇海上來的,不歸我管。奏章就到了南京,皇帝老兒一看這還了得,前朝閣老家你們都敢滅門,於是把民間所有走私的基地都給搗毀了。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這一下,海盜的船就沒法停了,所以最後逼不得已遠遁他鄉,把基地遷到了日本。嘉靖三十三年,那幫海盜裝成假日本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倭寇進犯內陸,他們不打劫商船,他們也不騷擾沿岸的漁民。他們繞過沿海,去直接攻打相對縱深的內陸縣城,甚至是一些很大的城市。什麼揚州、嘉興、杭州,甚至是南京。而且據當時的記載,特別奇怪的是,這幫倭寇不搶東西,也不殺普通百姓,就是要跟官軍火拼。倭寇為什麼不在沿岸劫掠?這道理很簡單,沿岸都是鄉親父老自己人,一幫生意人怎麼會去搶自己的生意夥伴呢。

為什麼明朝倭寇中的大部分是中國人?

公元1555年,爆發了史上著名的七十二倭寇進犯南京城,八十多天轉戰千里。這個仇是有多大,才能把腿跑斷了也要打到皇帝老兒那去。當時沿海居民之所以樂於落草為寇,與日本人勾結,並非是由於他們秉性奸猾,而是實在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斷了他們的生路,讓他們無法養家餬口。比如當時對倭寇素有研究的學者唐樞就曾上書朝廷:“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盜。”所謂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江浙沿海的商人,如果海禁較松他們就是商人,如果海禁過嚴就轉為倭寇,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明朝的海禁政策。公元1567年隆慶皇帝登基,重新開放海上貿易,設立月港,倭寇之患也就漸漸平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