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达利在2018年春节前市值过千亿,而新品又大卖10亿,可是现实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作者丨

赵波、袁来
来源丨新经销

说起2017年最受行业关注的重量级新品,达利豆本豆一定算得上一个。从16年底有消息曝出达利将推出豆奶新品,到达利在其16年报中正式披露,再到4月份新品上市,达利豆奶新品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由此也在行业里刮起一股豆奶旋风。

豆奶作为优质植物营养饮料,其营养价值逐渐被消费者认可,达利看准了豆奶这个品类除了维维,维他奶,维怡等区域品牌外,尚没有全国性第一品牌出现的机会,在2017年重金投入,在2017年4月推出了豆本豆这款战略级的产品,并寄希望在豆奶这个品类实现第一品牌的市场卡位。

在渠道层面,达利要求经销商全部专款,专人专车专门推广豆本豆这款产品。经过一年的市场培育,果然不负众望,中金公司近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达利旗下豆本豆产品贡献销售额约10亿人民币。

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谁能从图上的话语告诉我,这个豆本豆卖的是什么?)

暂且不论这10亿销售额是在渠道手中还是被消费者喝掉,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重金的市场投入,豆本豆的确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

2017年年底,有经销商向新经销反馈:达利园豆本豆目前在渠道滞销严重,在经销商仓库产生大量的积压,而厂家却对临期品不管不问。笔者最初以为是个别经销商市场操作不当造成的结果,并没有太多关注。

2018年1月22日,又有网友在网上发声:达利集团豆本豆经销商一千多件临期滞销,厂家无人问津。

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这前后两件事引起了新经销的注意,豆本豆4月上市,9个月的保质期,截止目前,正好是第一批刚上市的货近邻保质期的阶段,这款产品在市场到底卖的怎么样,新经销通过电话采访了多位代理达利园豆本豆的经销商,得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反馈:豆本豆厂家压货严重,终端动销缓慢,库存大量积压临期,厂家却不提供任何解决办法和解决措施。

笔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财报显示达利经销商数量为4225个,按照豆本豆经销商开户首批打款金额不低于30-50万算,10亿的销售额,来源最少一大半是经销商开户的首批打到厂家的货款。

吉林省王某是豆本豆17年5月份上市的首批经销商(同时代理达利旗下的乐虎等品牌),他告诉新经销,豆本豆品牌是独立开户,首批专款50万,是保证金也是货款,专款专用。从5月份开始合作到年底结束。做了大半年,王某发现货铺完了没见回头的。“11月份厂家让我再发30万的货,我没同意。不能再做了,再做就是赔钱。”王某告诉新经销。

以豆本豆利乐包礼盒为例,给新经销算了一笔账:出厂价22.3元/件,终端放32元/件,价差在10元/件左右,别看毛利高,但是要承担的费用不少。流通终端的陈列费用,全部归经销商支付。厂家要求专人专车,3个业务员,厂家只提供1500元/人补贴。虽然是补贴,但人员考核非常严格,达不到要求就扣,扣来扣去,一个业务员扣的只剩800多块钱,没办法,经销商只能自己补贴,这样算下来,根本就是赔钱。

目前我的仓库还有两千多件,已经过期了(生产日期4月份)。如今厂家也不管,因为信任厂家,当时没有协议,没有合同……”王某无奈的告诉新经销。

多年来,达利集团一直奉行“拿来主义”战略,自己不开发一个品类,看到某个品类兴起,随即跟进,通过全媒体广告狂轰滥炸+渠道高毛利驱动的形式获取市场份额,从跟进好丽友推出达利园蛋黄派,到用大瓶装和其正切入凉茶市场,再到功能性饮料乐虎,无不显示出达利园屡试不爽的模仿跟随策略。

虽然达利园的跟随策略导致大部分产品都不是该品类的第一品牌,但是极低的市场试错风险和几乎为零的消费者教育成本,也让达利园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渠道高毛利驱动,让厂家没有精力也没有额外的费用来深度精耕市场

一个在达利工作过很多年的前同事告诉新经销:“豆本豆将大部分费用投入了线上广告,线下地面费用捉襟见肘,并且这些地面费用也全部投到了超市堆头上,只堆不促,压了不少货,由于回转慢,临期品多,公司也没有任何相关处理临期品的费用和措施。”由于缺少了有效的基层执行,达利大区经理管理市场的方法,只能靠区域经理监督、考核经销商来完成。达利园的业务经理不是以终端动销为目标,而是以经销商的回款为目标,“打款发货”几乎是达利业务经理考核的唯一标准。

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销商代理了达利园产品,在完成第一阶段市场铺货之后,很快就会被达利园业务经理进行第二轮的压库,做过快消的人都知道,新品做市场起量一般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培育期,这个阶段渠道已经塞满,经销商没有渠道可卖,往往悲剧就会发生了......


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豆本豆上市时激励)

“达利的考核体制导致没有业务经理拿出精力对渠道进行疏通,而大多则是采取胡萝卜+大棒式的粗暴管理,经销商完不成任务,活动返点+陈列兑现+完不成罚款,连哄带骗各种方法一起上,听话的,就经销商身上割肉,不听话的,就拿经销商祭旗。”王某告诉新经销。


战略、战术的双重错误:


从战略上说:


豆奶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维维、黑牛等企业都曾经想把袋装豆奶改成饮料豆奶,但都跌破发行价。豆奶唯一表现还不错的是香港维他豆奶,但包装是玻璃瓶,市场上大部分的豆奶都是玻璃瓶的,为什么是玻璃瓶的,因为豆奶造假太容易,通过玻璃瓶的包装能让消费者感觉你是豆子直接磨出来的,还是什么粉冲泡的

。而豆本豆开创了一个利乐包,如何说服消费者?


福建企业的特点就是模仿,达利更是靠着模仿的低成本起家,我是不太清楚这样的企业是怎么跟蒙牛一样市值过千亿的,要知道蒙牛从上市到过千亿,用了14年时间,而达利上市到过千亿用了3年时间。并且声称自己的利润是康师傅和统一之和。我擦了擦汗,还真是人有多大胆,企业多大产。中国股民太不冷静了。


这些年达利对外声称自己的产品利润高,就在于自己的生产线布局合理,人员少啊(说白了就是人员工资支出低),工艺领先(我是不太信)。这次做豆本豆,是达利第一次在这个市场上没有这种成熟型产品,自己勇于挑大梁的。

凭借着一波进2亿的广告投入,也掀起点浪花。但是我们看一下整个豆奶行业有什么新军,大部分都是以“达利之道,还达利之身”,就是模仿达利豆本豆。略微有点名气的就是北大荒了,那个卖大米的,根本不懂得饮料是什么,就想分一杯羹。


达利的广告和宣传下,伊利也入坑了出豆奶了。其实伊利这两年在牛奶之外也没少折腾,什么核桃、豆奶,还有早年的矿泉水,但没一个有效果的。这次是想借豆本豆的光,说句不好听的,六个核桃火了那么多年,伊利的核桃乳都没成功;这达利比谁都精,它可能让你占它便宜,所以伊利还是安心做你的牛奶吧。


从战术上说:


有幸帮达利某区域上市写过主持词,看了达利的招商宣传广告。宣传都是千亿市场的由来——目前牛奶市场是3000亿级别的,但中国有十分之三的人乳糖不耐受。而豆本豆就是解决这部分乳糖不耐受的人。市场至少千亿级别。


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出自豆本豆产品知识)

唉,如果国家的统计局都这么推理工作的话,得省多少事,得坑了多少企业。

达利从来不信任外来的职业经理人,这应该是福建企业的特点。但这次,为了豆本豆达利集团26年历史上第一次请了职业经理人。

然而达利并不是把新品完全交给该职业经理人操作,而只是给这个经理人四个省操作——从这一点就看出来,达利的防人之心了。

众所周知达利的工资低,在招聘职业经理人时候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利许诺。该经理人在春节一波表现不错,但是到了4月份销量相较去年有下滑,达利的领导就不愿意了,开始各种问责。彼时该经理人才入职半年。

而达利的老员工也向该经理人招来的人说:某某人只是现在还有利用价值,等我们学完经验,他也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所以你们这帮人要看清谁是主人,眼睛放亮点。

果然这个经理人在入职一年后被逼走了,而当初的承诺的工资也只拿到四分之一。

达利的员工是每个月评级的,可能上个月是A级,下个月就是D级,这也意味着底薪和提成的变化,所以达利的员工为了追求眼前的效益,坑经销商是最好的方式。许诺的一大堆,算数的没几个。毕竟别人连自己利益都保证不了。

达利公司的财务是最牛的,什么市场经验都没有,但她们觉得你的费用不合理,那就是不合理的。同样的费用,可能这个人申请能过,你申请要改个五六遍。什么费用他们说给核就给核,说不给核就不给核。所以承诺经销商的费用做不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只有这样才能给公司省出费用来。

而在开发市场上就更搞笑了,让做市场推广的人去开店,让销售做活动——他们应该是不知道推广是干什么的,认为“推广”就是地堆,就应该开发网点。

每次跟康师傅、统一的人谈起达利,大家都是笑而不语,一个要管理没管理,要制度没制度,要产品没产品,要创新没创新,非说利润是康统之和,只能说中国的股民真好骗。

当然达利经销商也是有可能挣钱的,前题就是你会玩,和业务搞好关系,最好让他们入股,这样大家都好办。


达利新品大卖十亿?现实是:过期库存无人理,职业经理人离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