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中之重 新生兒的心理狀態和常見疾病護理!

從娩出到誕生後28天的嬰兒,稱為新生兒。

誕生至28天這段時間,稱新生兒期。

重中之重 新生兒的心理狀態和常見疾病護理!


分類

(一)根據胎齡分類:

1)足月兒;胎齡滿37周至不滿42足周的新生兒

2)早產兒:胎齡滿28周至不滿37足周的新生兒

3)過期產兒:胎齡滿42周以上的新生兒

(二)根據出生體重分類:

1)正常體重兒:出生體重2500~4000克2)低出生體重兒(LBW):出生1小時內體重<2500克極低出生體重兒:〈1500克超低出生體重兒:〈1000克3)巨大兒:出生體重≥4000克

(三)根據體重與胎齡的關係分類:

1)適於胎齡兒(AGA):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2)小於胎齡兒(SGA):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者3)大於胎齡兒(LGA):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90百分位數以上者

(四)高危兒:

已發生或有可能發生危重情況而需要特殊監護的新生兒。

1)母親有異常妊娠史的新生兒

2)異常分娩的新生兒

3)出生時異常的新生兒

4)新生兒兄姐中在新生兒期有因疾病死亡者

5)正常新生兒以外的各種類型新生兒及有疾病的新生兒

重中之重 新生兒的心理狀態和常見疾病護理!


新生兒的生理特點

1、呼吸系統:

新生兒各器官發育還不夠完善,以腹式呼吸為主。初生時呼吸較弱而快淺,常有節律不,每分鐘達40-80次,一般2周後逐漸穩定,每分鐘維持在40次左右。

2、循環系統:

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偶爾可以聽到心臟雜音。新生兒心率較快,每分鐘可達120~140次。

新生兒的血流分佈多集中於軀幹和內臟,故肝、脾常可觸及,四肢容易發冷和出現青紫。

血壓低,平均為70/50毫米汞柱。

3、消化系統:

新生兒的吞嚥功能已經完善,但胃成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達,易發生溢乳和嘔吐。在排洩方面,一般生後10小時左右即開始排出胎糞,呈黑綠色或棕褐色,而第2天或第3天排出黑黃混雜的過渡性糞便,第4天始應變為正常新生兒的黃色糞便;若超過24小時還未見胎糞排出,應檢查是否為肛門閉鎖及其他消化道畸形

4、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功能不成熟,但新生兒從母體獲得的IgG對多種傳染病具有抵抗能力,故對一些傳染病如麻疹有免疫力而不易感染;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人乳的初乳中含較高免疫球蛋白A,應提倡母乳餵養,提高新生兒抵抗力。

5、神經系統:

由於新生兒大腦功能發育尚不完善,故會出現不自主的運動;新生兒具覓食、吸吮、吞嚥、伸舌頭等非條件反射;味覺發育良好,嗅覺較弱;痛覺較遲鈍,觸覺和溫覺靈敏,溫暖能引起興奮,寒冷引起不安。因新生兒大腦皮質興奮性低,睡眠時間長,一般每天要睡覺21-22小時。

常見幾種特殊生理狀態

1、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天出現,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延遲到3~4周;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時<0.5mg/dL;

2、“馬牙”和“螳螂嘴”:

在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所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俗稱“馬牙”,數週內可自然消退。新生兒兩側頰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有利於乳汁吸吮。

“馬牙”和“螳螂嘴”均屬於新生兒正常的生理表現,不可擦拭或挑破,以免發生感染。

3、新生兒紅斑及粟粒疹:

新生兒出生後1~2天,在頭部、軀幹及四肢的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多形紅斑,俗稱“新生兒紅斑”,也可因皮脂腺堆積形成小米粒大小黃白色皮疹,稱之為“新生兒粟粒疹”,幾天後自然消失。

4、生理性陰道出血(假月經)及乳腺腫大

受母體內雌激素水平影響,部分女嬰於生後5~7天,陰道流出少許的血性分泌物,俗稱“”,也是雌激素的中斷所致。可持續1周左右

由於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中斷,部分男女嬰兒於生後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蠶豆或核桃大小,2~3周自然消退。切勿擠壓,以免發生感染。

5、生理性體重下降

由於新生兒出生後排出胎便和尿液,且通過皮膚、肺等途徑丟失了許多水分,加之出生後前幾天吃奶較少等原因。而導致出生後2-5日體重較出生時有所減輕,多與新生兒脫水熱同時發生。體重下降一般不應超過出生時體重的8%,10日內應恢復至出生時體重。如果下降很多或恢復得遲,就應該看醫生.

重中之重 新生兒的心理狀態和常見疾病護理!

新生兒常見的幾種疾病

1、新生兒窒息:

若出生時無窒息,而數分鐘後出現呼吸抑制者亦稱為新生兒窒息。窒息是圍產兒死亡或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

凡能使血氧濃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能引起胎兒和新生兒的窒息。

引起新生兒窒息病因:

(1)母體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急性失血、嚴重貧血、心臟病、急性傳染病等。

(2)子宮因素:如子宮過度膨脹、痙攣和出血,影響胎盤血液循環。胎盤功能不全、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臍帶扭轉、打結、繞頸、脫垂等。

(3)難產:如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胎位異常、羊膜早破、助產術不順利或處理不當以及應用麻醉、鎮痛、催產藥物不妥等。

(4)胎兒因素:如新生兒呼吸道阻塞、顱內出血、肺發育不成熟以及嚴重的中樞神經系、心血管系畸形和膈疝等。

重中之重 新生兒的心理狀態和常見疾病護理!


臨床表現:

1.胎兒娩出後,面部與全身皮膚青紫色或皮膚蒼白,口唇暗紫。

2.呼吸淺表,不規律或無呼吸或僅有喘息樣微弱呼吸。

3.心跳規則,心率80~120次/分鐘或心跳不規則,心率〈80次/分鐘,且弱。

4.對外界刺激有反應,肌肉張力好或對外界刺激無反應,肌肉張力鬆弛。喉反射存在或消失。2、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指出生後不久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青紫、呼氣性呻吟、吸氣性三凹徵和呼吸衰竭。主要見於早產兒,因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導致進行性肺不張。其病理特徵為肺泡壁終末細支氣管壁上附有嗜伊紅透明膜。

病因:

多系早產、刮宮產兒,或有窒息史、孕母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

臨床表現:

患兒呆鈍,面色灰白或青紫,四肢鬆弛。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呼氣性呻吟及吸氣性三凹徵。心率先快後慢,心音由強轉弱,胸骨左緣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呼吸頻率60-100次/分或更快,呼吸節律不規則,間有暫停,兩肺呼吸音減低。

3、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新生兒吸入性肺炎和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前者又可分為羊水吸入肺炎、胎糞吸入性肺炎、乳汁吸入性肺炎。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生後。

(1)羊水吸入肺炎指胎兒在宮內或分娩過程中吸入較大量羊水。

(2)胎糞吸入性肺炎是宮內或產時吸入較多混有胎糞的羊水,是產前或產時發生的最常見的吸入性肺炎。以呼吸窘迫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徵。

(3)乳汁吸入性肺炎指乳汁在吞嚥時被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呼吸困難等表現,肺部繼發感染時與細菌性肺炎相似。

臨床表現:

1、新生兒吸入性肺炎:

(1)羊水吸入肺炎:復甦後即出現呼吸困難、青紫,可從口腔中流出液體或泡沫,肺部聽診有溼囉音,一般症狀和體徵持續時間超過72小時。

(2)乳汁吸入性肺炎:哺乳後突然出現呼吸停止、青紫或嗆咳,氣道內有乳汁吸出;臨床突然出現呼吸窘迫、三凹徵、肺部溼囉音增多,且症狀和體徵持續時間超過72小時;有引起吸入的原發病表現。

(3)胎糞吸入性肺炎:症狀的輕重與吸入的羊水性質和量的多少有關。臨床可從輕微呼吸困難到嚴重的呼吸窘迫。相關症狀和體徵於生後12~24小時更為明顯。併發氣胸或縱隔氣腫時呼吸困難突然加重,呼吸音明顯減低;併發持續肺動脈高壓時表現為持續嚴重發紺,對一般氧療無反應;併發心功能不全時,心率增快,肝臟增大。臨床呼吸困難常持續至生後數天至數週。

2、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肺炎時,由於氣體交換面積減少,和病原體的作用,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缺氧和感染中毒症狀,如低體溫,反應差,昏迷,抽搐以及呼吸、循環衰竭。可由毒素、炎症細胞因子、缺氧及代謝紊亂、免疫功能失調引起。當細胞缺氧時,不能維持正常功能,可引起多臟器炎性反應及功能障礙,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4、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由於斷臍時或出生後處理不當而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等侵染臍部所致。

臍炎產生的原因:

在斷臍時,或斷臍後,消毒處理不嚴,護理不當就很容易造成細菌汙染,引起臍部發炎。常見的病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其次為溶血性鏈球菌,或混合細菌感染等

臨床表現:

臍帶根部發紅,或脫落後傷口不癒合,臍窩溼潤、流水,這是臍帶發炎的最早表現。以後臍周圍皮膚髮生紅腫,臍窩有漿液膿性分泌物,帶臭味,臍周皮膚紅腫加重,或形成局部膿腫,敗血症,病情危重會引起腹膜炎,並有全身中毒症狀。發熱,不吃奶,精神不好,煩躁不安等。慢性臍炎時局形成臍部肉芽腫,為一小櫻紅色腫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經久不愈。

日常護理

重中之重 新生兒的心理狀態和常見疾病護理!


“新生兒期”主要是指胎兒從母親子宮內娩出到外界生活的適應期,新生兒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適應宮外環境。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因而易感染,護理起來必須細心、科學、合理。

(一)保溫

1、新生兒的正常體溫:對於新生兒測量腋窩溫度是最準確和方便的,腋窩的溫度是36.5-37.2℃,肛溫在36-37.8℃。

2、新生兒居室環境溫度:居室應該通風、溫度適宜,最適宜室內溫度是22-24℃,早產兒則要保持在24—26℃。並且溼度保持55%~65%。每日病房四次消毒

(二)五官護理

1、注意新生兒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處的清潔,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胎兒娩出時應迅速清除口咽部的粘液和羊水,以免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不要擦洗口腔,因新生兒口腔粘膜薄嫩,易受損傷。

(三)臍部護理

1、48小時至72小時左右行二次斷臍後臍帶基本脫落,脫落後有少量分泌物,屬於正常現象。要保持乾燥、清潔。平時應嚴密觀察臍帶有無特殊氣味及膿性分泌物,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臍帶未脫落前,勿強行剝落。臍帶應每日護理一次,直至脫落。

2、消毒方法:消毒時左手食指和母指暴露臍孔,右手用蘸有消毒液的小棉籤自內向外成螺旋形消毒,直徑約3cm左右,同時注意臍輪下緣凹陷部分的消毒

(四)睡姿

1、睡姿影響呼吸,且新生兒頭顱比較軟,良好的睡姿有利於頭顱的發育。建議有個舒適、厚度為1~2公分的小枕頭,中間稍微下陷,兩頭微起。

2、最好的睡姿是仰臥或側臥,以避免壓迫胸肺部,建議在餵養後多采取側睡,以免溢奶或嗆咳造成窒息。經常變換新生兒的睡姿,以防止頭顱變形。

(五)皮膚護理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在臍帶未脫落前,儘量不用盆浴,而採用乾洗法為新生兒擦身。臍帶脫落後,則可給予盆浴,宜用無刺激性的嬰兒專用香皂,浴後要用幹軟的毛巾將身上的水吸乾,並可在皮膚皺褶處塗少許香粉。浴水溫度一般36—37度。

皮膚異常情況的處理:

(1)新生兒紅斑:

為新生兒常見疾病,約有30%-70%新生兒可發生此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發生在出生後2周內,以紅斑、丘疹和膿皰為特徵的短暫性皮膚病。新生兒紅斑屬於自限性疾病,不影響患兒餵養,睡眠、活動、排洩等,所以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狀態差的情況,應該由醫生進行診斷。

(2)新生兒痤瘡:

有些嬰兒剛出生時血液含有很多女性賀爾蒙,加上生殖系統還沒發育、無法自行分泌荷爾蒙;因此從出生時很高荷爾蒙會瞬間降低,產生劇烈變化,因而長痘痘,如果沒發炎則不用刻意擦藥,約半個月至一個月會慢慢消失,痘痘也就煺掉。對於該情況需勤洗臉、多喝水、防止擠壓、哺乳媽媽飲食要平衡。

(3)注意事項

寶寶的皮膚會發炎,因為他在母親的肚子的羊水裡時,是無菌的環境。寶寶出生後接觸空氣,空氣有灰塵、帶有細菌,一旦接觸皮膚,就在考驗他的皮膚免疫系統。有些嬰兒的皮膚敏感,髒東西附著後,皮膚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會局部起疹子。再嚴重,裡面發炎,可能變為皮膚炎或溼疹,如果起疹的部位多,就要注意是否為異位性皮膚炎。

(六)哺乳和餵養

1、提倡母乳餵養,母乳餵養時應採取“豎抱位”即頭部略抬起,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規律的餵奶方式。

2、人工餵養儘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鮮奶,因為其中所含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不適合新生兒;混合餵養(母乳餵養和代乳品餵養相結合)時,應先以母乳餵養為主。

3、避免嗆奶,孩子在劇烈哭鬧的時候儘量不要進行餵養,以免由於呼吸、吞嚥不協調引起嗆奶等異常情況發生。在發生嗆奶後,應該在第一時間讓孩子側臥,用柔軟易吸水的物品吸盡口腔中的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七)預防感染

2、出生後24小時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定期進行計劃免疫

(八)喂藥護理

由於新生兒對藥味的反應輕微,所以給新生兒喂藥較大小孩相對容易,儘管這樣,也應十分慎重對待。首先用手固定新生兒的頭和手,不讓其過度活動,然後用小勺將藥液放在舌根部,讓其自然嚥下,切勿捏鼻灌藥,以防藥物吸入氣管而發生嗆咳、窒息。

喂藥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如藥液過濃、過苦,可在藥液中加適量白糖,以增加口感;

②不可將藥物與乳汁攪拌後同時喂服,因乳汁中的蛋白質可使許多藥物的藥效降低;

③一定要按醫囑給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和品種;

④喂藥後要注意觀察小兒10分鐘左右,以防因藥物刺激胃部而發生嘔吐;

⑤如為片劑藥物,應把藥片研成細粉,然後溶化在少許溫開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