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齒留香紅菜薹

我一直以為,湖北有兩種蔬菜是值得一說的:一是蓮藕,二是紅菜薹。今天就說紅菜薹,下次再說蓮藕。紅菜薹又名“芸菜薹”,十字花科白菜亞種的一個變種,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白菜和油菜的親戚。


它皮色紫紅,花色金黃,脆嫩爽口,別具風味,常食不厭,營養價值較高,是武漢地區的特產,與武昌魚齊名。2008年,“鄂洪山菜薹”成為武漢市首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唇齒留香紅菜薹

說到紅菜薹,不得不說辛亥革命武昌首義都督、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黎元洪。黎元洪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世居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

民國初年,黎元洪離開湖北到北京當大總統,每到冬天必派專人到洪山來運紅菜薹。由於長途大批運輸,新鮮菜薹運到北京後,菜薹已失去了原有的色澤和鮮味,較之產地鮮嫩菜薹當然遜色不少,吃的人常感美中不足。

於是有人出謀把洪山的泥土裝上幾火車皮運往北京試種,結果紅菜薹雖長出來了,但色不紅、味不鮮。試種失敗,黎元洪不得不沿用老辦法,用火車成批運送紅菜薹到北京。歷史上是否有此事,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了黎元洪對紅菜薹的喜愛程度。

唇齒留香紅菜薹

紅菜薹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觀之,心花怒放;聞之,芳香撲鼻;食之,唇齒留香。清人曾在《漢口竹枝詞》中唱道:“不需考究食單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湯圓宵友好,鯿魚肥美菜薹香。”

據《生物史》載:“武昌特產紅菜薹,在唐代時已是名菜。”又相傳蘇東坡兄妹遊黃鶴樓,曾慕名特意品嚐了天下美味紅菜薹。可見紅菜薹早在千餘年前就久負盛名,所以歷來是湖北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產,慈禧太后視之為“金殿玉菜”,常差人來鄂索取。

1907年,徐毓華著《湖北鄉土地理》,把紅菜薹的產地說得更精確:“馬鞍之煤、寶通寺之菜,黃鵠磯頭之鯉,均佔優勝之土物也。”這裡的寶通寺,即現在坐落在武昌洪山的寶通禪寺。

唇齒留香紅菜薹

寶通禪寺始建於兩晉之後的南朝,當時叫“東山寺”。唐初,鄂國公尉遲敬德將其更名“彌陀寺”。到南宋,朝廷又賜名“崇寧萬壽禪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憲宗敕賜“寶通禪寺”後,寺名乃定,傳承至今。在寶通禪寺大雄寶殿內,有一口1240年(嘉熙四年)鑄造的“萬斤鍾”,鐵身銅緣,形體龐大,鐘聲雄渾,可傳數里。

洪山紅菜薹的原產地,是武昌洪山寶通禪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一帶。品質最佳的紅菜薹只產在洪山寶通禪寺周邊,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不同,口味也有差異。“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則變色,洵別種唉。”據說以寶通禪寺鐘聲所及範圍內的土壤裡所種植的品種為正宗,他處所產均不能與之媲美。

唇齒留香紅菜薹

紅菜薹的來歷與一個悽婉的愛情故事有關。據《武漢通覽》記載,相傳1700多年前,洪山腳下的村子裡有個叫玉葉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靈手巧。鄰村有個叫田勇的小夥子,勤勞樸實,熱心助人。兩人相互傾慕,早已相愛。

某年陽春三月,他們到風景秀麗的洪山遊玩時被“惡太歲”楊雄撞見,楊雄見玉葉身材苗條,長相漂亮,便令家丁搶人。田勇奮力拼打,將玉葉救出,拉著她就往山下跑,楊雄見漂亮姑娘得而復失,便令家丁將兩人亂箭射死。頓時,田勇和玉葉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楊雄見出了人命,策馬逃跑,突然一陣雷電,將楊雄一夥全部擊死在山腰。

唇齒留香紅菜薹

事後,鄉親們將田勇和玉葉合葬在遇難地,不久,遇難地長滿了紫紅色的菜苗,鄉親們常給它們澆水施肥,紫紅色的菜苗竟長出肥嫩的菜薹。當年適逢災荒,糧食顆粒無收,鄉親們紛紛將菜薹摘回家食用,終於度過了荒年。

到了秋後,家家戶戶又上山採集菜籽,在自家菜園裡種植,閒時就把吃不完的菜薹挑到城裡去賣,城裡人吃到這種稀有的蔬菜讚不絕口,菜薹的名聲越來越大,種植的人也越來越多。

史籍認為洪山紅菜薹自古就是湖北的貢品,筆者認為此說法不準確,當時交通不便,洪山紅菜薹又天生嬌貴,“一日味變,二日色變,三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等運到京城,早不能吃了,再說明清皇帝多屬北方人,對洪山菜薹不甚瞭解,倒是歷代的湖北官宦極為偏愛。

唇齒留香紅菜薹

光緒初年,安徽人李瀚章(李鴻章之弟)奉旨接替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李瀚章在鄂理政期間,酷嗜洪山紅菜薹,冬末春初餐餐不離,離任後回皖,臨行前帶了些菜種回去種,結果種出的紅菜薹與黎元洪在北京種出的紅菜薹一樣,沒有武漢的味道,想來想去,明白了是水土問題,於是派人把洪山附近的土裝了幾大船運回安徽。武漢從此就有了“李制軍刮湖北地皮去也”的笑談。

1949年1月,國民黨要員張群來武漢,參見在此“下野閒居”的蔣介石。張群離開武漢時,想到洪山紅菜薹是武漢名產,國民黨風雨飄搖,不知以後還能否吃到它,便命人買了150公斤紅菜薹帶回南京。於是後人譏他:“從此辭卻鄂州路,空載洪山菜薹歸。”

唇齒留香紅菜薹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的不少湖北籍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想念家鄉的紅菜薹,每年冬春時節,董必武、李先念就常託來鄂辦事的同志帶一點去北京,他們往往要親自炒好,送到徐海東、韓先楚、劉華清等湖北籍的老朋友家,讓他們嚐嚐鮮。

紅菜薹爽口下飯,味美營養,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深受歡迎。冬春兩季,武漢人都愛吃紅菜薹,清炒菜薹、酸辣菜薹、臘肉菜薹等都很好吃。

寒冬臘月的節假日,在武漢工作的黃陂人飯點時若在街頭相見,必拉進街邊餐館,不用點別的菜,一盤臘肉菜薹,一盤大蒜炒豆絲,一碗紅糖餈粑,再加一罐排骨藕湯,一罈老酒怕是打不住,喝完酒,還要再點一份臘肉菜薹打包回家。

唇齒留香紅菜薹

要說最好吃的紅菜薹,莫過於霜降以後的紅菜薹,打過霜的紅菜薹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鮮中帶甜。紅菜薹的吃法比較多,最經典的吃法是臘肉炒紅菜薹。這不是偶然的,臘月間醃成的臘肉臘香濃郁,此時正逢紅菜薹初次抽薹,新鮮脆嫩,濃郁的臘香與脆嫩的菜薹疊加在一起,堪稱絕配。

我在部隊當過多年炊事員,獲得過四級廚師證書,愛好烹飪,閒暇時常做紅菜薹這道菜。我的做法是:把紅菜薹掐成長約寸許,洗淨瀝乾備用;臘肉切成一寸長的薄片,炒鍋裡放入適量的食用油燒熱後,將臘肉片放進鍋裡煸炒至臘肉發白後起鍋。

再把油留在鍋裡,放入切好的蒜片、薑片熗鍋,待蒜片、薑片煸炒出香味後放入紅菜薹爆炒,其間點高湯一到兩次;最後把炒好的臘肉倒入,均勻翻炒後放鹽、味精少許,起鍋裝盤,吃時菜薹鮮香脆嫩,臘肉醇美柔潤,富有濃厚的鄉土風味。

唇齒留香紅菜薹

不吃肉或者希望清淡一點的,可清炒菜薹,食用油燒熱後,蒜片、薑片熗鍋,炒法同臘肉炒紅菜薹一樣。另類吃法是醋炒,別有風味,但是看相不好。若想味道更濃烈些,可在菜薹里加入紅辣椒,再淋入老醋,是寒冬臘月裡驅寒暖身的一道好菜。

臘肉炒菜薹的做法很講究,菜薹最好挑選原產地種植的,這樣炒出來的菜薹才是地道口味,既鮮且嫩。其實一般人哪裡分得清楚洪山紅菜薹和非洪山紅菜薹呢?分不清楚不要緊,在選購紅菜薹時把握這樣幾點就行了:薹多葉少,皮色深紫,紫得厚實自然;根部斷面肉色微綠,肉質細密結實;薹型矮壯未開花,掐斷根部很脆嫩。

唇齒留香紅菜薹

紅菜薹吃的就是一個新鮮,所以下鍋爆炒至熟即可,千萬不要炒軟炒爛了,沒有了清脆的口感,也就糟蹋了好食材。炒臘肉紅菜薹時,臘肉只需薄薄的幾片,要的是臘肉的味兒,讓清甜的紅菜薹更添湖北風情。

臘肉炒菜薹主要吃薹,薹要用手掐,若用刀切,那炒出來的菜薹味道就要大打折扣了。菜薹之所以必須用手掐,是因為只有用手掐,才能去掉菜薹的老皮和空心部分,保證它脆嫩爽口。

菜薹好掐,幽默的武漢人就把那些好說話,容易被人欺負的人比喻為菜薹。武漢話是這樣說的:你把老子當成了紅菜薹?我家孫子四、五歲時,別人問他:奶奶好不好?答曰:好。問:為什麼好?答曰:她是我的紅菜薹,想怎麼掐,就怎麼掐;想什麼時候掐,就什麼時候掐!

關於作者 朱世坤,男,筆名筱珠、沈農,黃陂李家集人。幼年玩泥,少年放牛,青年讀書,壯年當兵,中年從政。以書為伴,以寫為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