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文/谢逸枫

中国的老百姓最爱存钱,是高高储蓄率的国家。根据央妈报告,2018年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万亿,创单月历史最大跌幅,那么,这钱究竟去哪了?截至2018年4月末,当月住户贷款余额为42.8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4月居民存款出现明显下滑,较上个月大幅减少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余额为67.4万亿元。两相抵消,4月末全国住户净存款24.6万亿,较去年同期猛降2.1万亿元。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央行最新发布的2018年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新增存款5352亿元。从存款结构看,当月新增的存款主要来自企业部门,住户存款即居民存款则大降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分月份来看: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676亿元;2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01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87万亿元;3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5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约增加5300亿元。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352亿元。根据央行数据纵向比较居民存款的历史同期数据发现,4月份存款下降似乎是个“惯例”。

2017年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63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2万亿元;2016年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32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9296亿元;2015年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71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05万亿元;2014年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5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数额为1.23万亿元。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尽管如此,居民存款增速下降已成既定事实。近8年4月份的数据对比下来看,除2015年与2016年减少额同比略微有所减少外,其它年份均逐年以一定比例递增。按照央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左右,在这里面,住户存款达到64万亿元,占比高达39%。

自2004年以来,我国居民存款增速下降的趋势就已经开始。而从2017年开始,中国人民币存款就出现了绝对量的减少,目前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降到了自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统计,2017年,我国住户存款同比少增5649亿元,而此前2015年、2016年分别多增2599亿元、7623亿元。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以每个季度为节点,将近5年的金融机构存款存款增速做成图表,2016年以来甚至出现直线下降。事实上,目前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7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51万亿元,同比少增1.36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就国内储蓄率整体情况而言,在2010年最高接近50%,相比发达国家20-25%的储蓄率和全球平均30%的储蓄率而言已严重失衡。在2011后随着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开始下降,投资增速和储蓄开始下降,2015到2016年加速下降。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储蓄额的减少推动着着储蓄率的不断下降,据测算,1990年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为39.2%(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激增到53.2%,远远超出美国的12.2%。即便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仍然高高在上。如日本2007年储蓄率仅为27%,印度2008年储蓄率仅为33.6%。

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开始一路走低,到2015年跌到13%,而2017年的居民储蓄率仅为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值。此外,2010-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而且四大行和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个人存款中的储蓄存款余额在今年一季度均出现负增长。银行存款的主力军是中国老百姓和中国企业,占了银行人民币存款的70%以上。

在金融学里,M1指的是全社会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M2指的是M1+企业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如果M1增速快于M2增速并持续增大形成差刀差,往往意味着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增大;反义,如果M2增速快于M1增速并持续增大形成差刀差,往往意味着企业定期存款占比增大。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第一个剪刀差交叉点是在2015年10月,剪刀差扩大化是在2016年上半年。第二个剪刀差交叉点是在2018年3月。把这两组数据和不同的剪刀差联系一起,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当M1增速快于M2增速形成剪刀差的时候,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增量较高。当M2增速快于M1增速形成剪刀差的时候,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增量较高。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毫无疑问,4月居民存款猛跌1.32万亿元,主要是钱都去买房了,买金融理财产品了,大额定期存款了。

企业存款的下降,主要是还是存款活期化、存款定期了。同时是下降负债率,借旧还新,利滚利。房贷增速放缓。其一是定期存款利率升高。面对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定期存款,企业存款开始从活期向定期转移。其二是表外资金回流表内。一直以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一直都高于定期存款,但去年底开始,随着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面世,表外理财、余额宝等纷纷面临监管,或者限额,或者降低收益率。

居民的钱去哪了?其一是因为居民日常消费突然大幅增加?不是。2018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6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6%。2018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居民收入增加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要大于居民消费支出,按理说,存款应该增加才对。所以居民存款大幅下降不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常消费支出增加了。

其二是居民把钱从银行存款转移到理财里了?可能是。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互联网理财等都在“分吃”居民银行存款的“大蛋糕”。当前,货币基金规模高达7万多亿元;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共有47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估计为28.88万亿;P2P网贷持续火爆,也搬走了部分居民存款。

实际上,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中,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最大的力量,主要包括两个渠道:一个是理财,一个是房地产。以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货币基金为例,2013年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规模由不到1万亿元迅猛增长到2017年末的6.74万亿元,其中仅2017年当年就增长近2.5万亿元,而同年储蓄存款增长只有4.6万亿元,分流效应显著。

以余额宝为例,截止2017年年底,余额宝规模达到1.58万亿,超过招行的存款总额。仅仅在2018年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一共发行10849款。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居民存款理财化趋势明显。 除互联网理财规模持续上升外,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都在“分吃”居民银行存款的“大蛋糕”。近两年银行存款利率太低,而与此同时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之类的产品收益率却在不断走高,导致存款流失较快。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共有47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估计为28.88万亿。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尽管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出现一年来首次下降,但仍处4.88%的高位。此外,当前,货币基金规模高达7万多亿元。货币基金宝宝类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不错。P2P网贷持续火爆,也搬走了部分居民存款。

其三是房地产,居民把钱都拿去买房了?可能是。2016年末推出的“限购”、“限贷”政策下,银行提高首付贷款比例,会使得购房家庭付出更多的首付款资金,甚至“限购”下无法从银行融资而选择全款买房。不少居民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购置房产,这都是地产上涨预期的结果,而这会消耗居民家庭大量的储蓄存款,居民储蓄由此被逐渐消耗。

房地产市场陷入了“越调越涨”的怪圈,在强烈的看涨预期引导下,居民的购房热情始终不减,由此投入的资金总额越来越庞大。2016年住户部门贷款共增加6.33万亿元,其中新增短期贷款6494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为5.7万亿元。2017年居民贷款增加了7.1万亿,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8万亿,而中长期贷款为5.3万亿元。

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存款增量,表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由资金供给方市场转变为资金需求方市场。

截至2018年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仅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在这其中,个人储蓄存款降幅更为惊人,居民的储蓄率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成为历史最低值增速。而存款恰好是银行低成本融资的主要途径。于是乎,各家银行都使足劲,采用各种办法争夺存款客户。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左右。

这其中包括住户存款达到6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达到57万亿元。从中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和企业是银行存款的主力军,他们占了银行人民币存款的74%。

事实上,企业和财政方面存款增速下滑有限,而居民存款同比增速大幅放缓才叫人头疼。首先是老百姓搞房贷的多,存款的人少。资料显示,在2018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房贷(住户贷款)2.2784万亿元,占总额比37.72%,也就是说,住房贷款占到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约四成。试想,老百姓把工资的一大部分都还银行的房贷,肯定没能力存款了。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其四是定期化、大额利率上调。为了完成存款指标,各家银行不断创新相关存款产品,除了上调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外,调整大额存单产品组成、创新存款产品也成为银行吸收存款的法宝,特别是结构性存款业务更是成为各家银行力推的重点,其预期最高收益率也从3%上调到4%以上。统计发现,与去年末不到7万亿的规模相比,今年一季度有超过1.8万亿的结构性存款流入银行,平均每天有200亿,季度规模增量创新高。

再者是目前存银行的利率过低,而多数储户有追求高收益的需求,再加上现在居民投资渠道也有不少,所以储蓄存款流向银行理财、股票、信托、基金、P2P领域,而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在4%以上。所以,储蓄存款由于过低利率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流失。

另外是4月份由于大量理财资金出表,重返理财形式,也会造成存款大量减少。为给季报数据添彩,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到期日方面一般设定在季度最后一天。这些到期后的理财资金,到了次月初,就转换成了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又会继续购买新的理财产品,居民存款数据因此波动。

最后是现在多数年轻人都喜欢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质量,并不乐衷于储蓄,他们在网上疯狂购物,甚至通过信用卡来透支,基本上没什么积蓄。即使有一些余钱,也都存在了余额宝等宝宝类货币基金之中。现在年轻人的钱都存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只有少数中老年人才喜欢银行定期储蓄。

各银行在揽存大战中通过哪些招数来吸引储户?第一种是纷纷上调散户存款利率。四大行目前在存款利率上比较“克制”,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率先将存款利率上浮到基准利率的40%(要在2万元存款以上才可以)。第二种是上调大额存单利率。鉴于目前央行已经放开了存贷款利率上限。这意味着,银行能上浮多少利率可以由自己决定。于是大额存单脱颖而出。

第三种是推出结构性存款,通过汇率、利率、指数等波动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率。结构性存款目前在资管的监管之下,已是表内存款。而随着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到2020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将会有一部分之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会选择结构性存款作为理财产品。

央行如何面对存款流失?其一是要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各地调控机制不能松懈。否则社会上的流动性都跑到了房地产市场,所以房地产去杠杆是必须严格执行。其二是央行降准,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引导其流入实体经济。其三是对存款利率彻底放开,先对大客户放开,后面再对存款年限较长的储户放开,逐步延伸至广大中小储户。

其四是收紧资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银行如果没有存款增加来源,放贷资金是个问题。银行放贷资金主要依靠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存款越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越多,用于放贷的资金也就越多。如果存款增加越来越少,而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银行就会待价而沽。存款流失本来就让银行着急,屋漏偏逢连夜雨。

早前对存款有替代作用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因为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未来规模可能逐渐收缩。

对企业最大的影响,就是融资环境骤变,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公司债违约加大。2018年刚过去5个多月,已有17只债券发生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145.7亿元。这一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17年全年的水平。2017年仅有9只债券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72亿元。

谢逸枫:消失的居民存款1.32万亿元钱去哪里了?

这背后,和流动性趋紧、融资成本上升有关。在货币充裕的时代,很多公司习惯了买买买,各种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这些公司手中,信用扩张得厉害,但实际的资金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到了今年,以“去杠杆”为代表的资金面变化剧烈,影子银行失效,银根趋紧,以前带新债还旧债的玩法已经不可持续,就出现了违约情况。

通过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数据来测算,得出的结论为,今年新增的社会融资尚不足以偿还175万亿存量债务的利息,债务违约潮必然会出现。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1-4月社会融资总量累计为7.1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6万亿元,为2014年同期以来的新低。

如何让你的钱更值钱,不贬值,实现保值增值?其一是用来消费。赚钱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降低各项税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大家可以更距离的享受到更好的商品。其二是喜欢固定收益的,可以看看银行的结构性理财,比大额存单收益更好一些。其三是买房、买地。其四是大额定期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