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把稻穀與它混合種養,每畝增收近萬元

說起這個稻穀,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畢竟在我們國家的農村,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是非常常見的農作物。南洋村一直就是種稻大村,其中於清民更是種植稻穀大戶,每年都種植近百畝的水稻。可隨著農業成本的增長,雖然稻穀年年豐產,但是豐收卻不容易,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香稻甲魚”這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被起魅力深深的吸引了。

農民把稻穀與它混合種養,每畝增收近萬元

為了徹底的搞清楚在稻田裡養殖甲魚的優勢,於清民採取了試種的方式,在2011年搞了2畝田做起了試驗。在試種的第一年,雖然沒有大獲成功,但是其經濟效益比單種水稻要高很多。看到希望的於清民,從2012年開始,逐步把自家稻田改造,全部採用稻田甲魚共生的模式。

農民把稻穀與它混合種養,每畝增收近萬元

我們走近於清民的稻田,首先給我們不同的就是在稻田的四周有一條寬2米左右的溝,裡面全都是生龍活虎的甲魚。他告訴我們,他採用的是每畝稻田裡面放300只半斤左右的甲魚,這樣甲魚一下去就把稻田裡的蟲草吃的光光的,減少了水稻的病蟲害,促進了水稻的生長,甲魚也不用另外餵養飼料,大大降低了甲魚的養殖成本。

農民把稻穀與它混合種養,每畝增收近萬元

甲魚到稻田裡半年就可以長到一斤以上,炎熱的夏天,高大的水稻正好為甲魚提供了遮陽的作用,這樣甲魚在稻田裡更舒服,更容易生長。同時在水稻田裡的甲魚食物鏈被拉長,從而加強了甲魚的野性,提高了甲魚的品質。到了每年稻穀收割的時候,於清民的稻田一片熱鬧的景象,都是前來抓甲魚買甲魚的商客。於清民給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一畝水稻可以產生態稻穀1000多斤,甲魚如果零售可以達到100元每隻,批發每隻也有60元,就按照60元計算,一畝300只甲魚,產值就是18000元,加上稻穀的價格,畝產值近20000萬。扣掉所有的成本,一畝賺個1.2萬元不少問題,利用水稻甲魚共生的模式比傳統單純種植水稻,每畝增收近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