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不和陌生人、其他小朋友交流,怎麼辦?

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說他家兒子今年暑假後就要上幼兒園了,有一個問題一直很頭疼,他就是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敢、不好意思和陌生人交流,鼓勵他他也不願意邁出那一步。這之前也上了一段時間的早教班,上課時老師看他的眼睛對他說話他就“哼”一聲把頭偏向一邊,而實際上看得出來他希望老師逗逗他、和他玩。

還小的時候帶去遊樂場玩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同時看中了一個玩具,媽媽就會說“這是別人的,你不可以玩”,為了避免和其他小朋友鬧矛盾也都是帶著他換到別處玩,慢慢的兒子就形成了習慣,自己的東西自己玩,別人的東西他不玩,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心理暗示讓他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

孩子膽小不和陌生人、其他小朋友交流,怎麼辦?

剖析:

這個案例體現了三個問題,一個是膽小,一個是沒有分享的概念,另一個是引導。

1、膽小

案例中的孩子目前的性格中確實缺少了一些膽量,但不能就用膽小來評價他,因為孩子的膽量是隨著年齡慢慢累積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很多時候是通過家長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也就是說你一直在孩子和其他人面前公開的強調他膽小,那他就會認為自己膽小,不要灌輸膽小的概念,有耐心的陪著他嘗試,膽量就會一點點變大。

孩子膽小不和陌生人、其他小朋友交流,怎麼辦?

2、分享的概念

這個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根本問題就在於從小媽媽給灌輸的概念,去遊樂場玩難免會有和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的時候,但這位媽媽每次都會讓兒子妥協,“這個玩具是這個小朋友的,你再去找其他的玩”,這種做法是避免了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搶東西,但也讓孩子從小沒有一個分享的概念,他的觀點是“我不和別人搶東西,別人也不能碰我的,各玩各的”。結果就造成了他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大一點之後想和其他朋友玩又不知道該怎麼融入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化解矛盾,告訴兩個小朋友“你們都喜歡的話可不可以一起玩”,不管結果能不能勸和但這種行為卻十分有必要,因為這是你在和孩子灌輸分享的概念,並不是你在他不知道分享時告訴他要學會分享他就能學會分享的。

孩子膽小不和陌生人、其他小朋友交流,怎麼辦?

3、引導

父母一定要有一個榜樣的作用,做好引導的力量,當面對孩子膽小不敢和陌生任交流時,不要用“鼓勵”的帽子強迫他去和陌生人交流、強迫他融入他想又不敢的其她小朋友的圈子,你的強迫只會讓他有“我很膽小”的概念,同時也會適得其反,壓迫感讓他更不願意邁出去那一步。

在面對孩子的膽怯和想又不敢的時候,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慢慢適應,孩子都是在有足夠安全感的前提下放開自己,媽媽問過一句“要不要過去”之後孩子還不願意,那就陪著他看其他小朋友玩,不要著急帶著他走,也不要一個勁兒的勸他主動和其他小朋友玩。

孩子膽小不和陌生人、其他小朋友交流,怎麼辦?

類似這個案例中一樣的孩子有很多,“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群體孩子的特徵,遇到這種情況,做父母的要先反思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