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文/嚴心

間隔年(Gap Year),是指青年學生在上學之前、上學期間或者畢業工作之前,所選擇的一次“離開”。在間隔年裡,他們到迥異的社會環境中體驗生活,通過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獲取人生經歷等,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同時更好地履行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儘管間隔年在英國等歐洲國家擁有幾十年的傳統,在美國也日漸流行開來,願意參加間隔年的中國學生始終為數不多。

那麼,有沒有權威統計數據說明間隔年的益處?什麼讓中國學生對間隔年望而卻步?我應不應該參加間隔年?

一位在間隔年間走過了38個國家的學長給出了自己的間隔年心得。

在哈佛本科生學院(Harvard College)的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

“哈佛大學鼓勵被錄取的學生推遲一年入學,去旅行,從事一個特殊項目或活動,工作,或者選擇另外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度過——只要他們不是入讀另一所學校可以授予學位的項目。每一年,有80-110名被哈佛錄取的學生選擇推遲一年入學。”

40多年來,哈佛每一年都鼓勵學生參加間隔年,而公開鼓勵學生的除了哈佛,還有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等一眾美國名校。在普林斯頓,學校有專門的間隔年項目——Bridge Year Program,為大概10%的學生提供資助,前往其他國家進行間隔年活動。而在MIT的網站上,則赫然寫著:“在我從事錄取工作的這些年間,大多數參加過間隔年的學生認為:後悔曾經參加間隔年的人是沒有的,但後悔沒有參加的人有一大推。”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為什麼美國高校

都在鼓勵學生參加間隔年?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2015年,美國間隔年協會(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發起了迄今為止最權威的一項有關間隔年的調查。

調查顯示,98%的人認為間隔年促進了他們的個人成長,84%的人認為間隔年幫助他獲得了就業必備的技能 ,77%的人認為間隔年幫他找到了人生目標。而在成績方面,參加過間隔年的學生比哪些沒參加過的學生取得更好的GPA表現。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最熱門的目的地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參加間隔年的時間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77%

選擇在高中畢業之後,上大學之前參加間隔年。

16%

選擇在上大學期間參加間隔年。

5%

選擇在大學畢業後參加間隔年。

間隔年的收穫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給了我時間進行個人反思

98%

幫助我成長

98%

讓我更加成熟

97%

增加了我的自信心

96%

教會我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

94%

提高了我的溝通能力

93%

增加了我對世界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好奇心

93%

讓我對別的文化有更深的瞭解和尊重

90%

幫助我獲得了就業必備的技能

84%

讓我更加堅信人權的重要性

83%

鼓勵我更積極地參與到全球時事與政治中去

82%

讓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世界公民

82%

幫助我獲得了人生目標

77%

影響了(或將影響)我的職業決定

77%

幫助(或將幫助)我找到工作

75%

幫助我更好地準備大學生活

73%

鼓勵我在全球社區中更積極地從事志願者工作

72%

鼓勵我在當地社區中更積極地從事志願者工作

69%

讓我更想上大學

59%

幫助我決定大學專業

57%

影響我去學習外語

54%

間隔年學生

在校成績和社區表現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55%

返校後GPA在A-(3.7)以上,其中13%達到A(4.0)

89%

在間隔年結束後積極投身社區服務

85%

對目前的職業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推薦指數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85%

表示會推薦和鼓勵身邊的人參加間隔年

11%

雖然對間隔年的經歷感到滿意,但不一定會支持或推薦朋友參加

4%

認為間隔年沒有什麼益處

間隔年的好處還遠遠不止這些,據Global Citizen Year(一個間隔年項目)的創始人表示,有90%參加完這個間隔年項目後重新申請學校的學生,進入了比原先更好的大學。因為大學認為,參加間隔年的學生通常更加成熟、專注、更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

2016年,奧巴馬的大女兒瑪利亞·奧巴馬在被哈佛錄取之後,選擇了推遲一年入學來體驗間隔年。而追溯到更早之前,據說憑藉《神探夏洛克》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英國演員卷福在間隔年選擇去印度大吉嶺的藏區寺院教英語。回來英國後,再繼續學習戲劇。類似的案例太多太多。

如果間隔年的好處都誠如調查和大學所述,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學生對待這個問題依然謹慎呢?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2015年,中國首個資助年輕人實施“間隔年”的專項基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組辦的“中國間隔年計劃”啟動,但申請者仍在少數。

不僅在中國,即便是留學海外的中國學生,對於間隔年也有不少疑慮。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為什麼中國學生很少選擇間隔年?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第一,沒錢

錢是關鍵,這點中西皆然。

儘管諸如普林斯頓、諸如中國青基會都為間隔年學生提供資助,而間隔年活動也未必需要昂貴的花費,但大多時候,你還是必須靠著拮据的收入或積蓄過日子。

而對於出國留學的孩子而言,留學本身已經是家庭一筆很大的開銷,許多人並不願意為父母徒增負擔。

第二,“耽誤不起”的時間與機會成本

中國學生從小成長於競爭激烈的環境,肩負的擔子和期望都很重,因此更看重輸贏、看重結果。

當所有人都比你早畢業、早就業,難免不被焦慮的心情影響:離開一年是否會錯過很多很好的機會?回來後,我還可以追趕上大家的腳步嗎?

對於多數按部就班的中國孩子而言,這種“脫軌”多少是讓人恐懼的,雖然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告訴他們比同學晚一年畢業或晚一年工作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

第三,難以克服的疑慮與誤解

由於長期以來缺乏這樣的間隔年傳統,不論是中國學生還是中國家長都對間隔年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疑慮與誤解。例如:

間隔年只是有錢人的活動;

參加間隔年的學生只是為“旅行”和“流浪”找了堂而皇之的藉口,事實上都是不務正業;

間隔年無法收穫真正想要的成長和能力;

還有問的最多的,那個參加間隔年回來後的孩子現在怎麼樣?

事實上有無數種間隔年活動可以選擇,而不單單是旅行,如上文調查中顯示,探索更高的學術追求、從事志願者工作、挖掘未來職業的可能性、學習新的語言、積累工作經驗都是比較普遍的間隔年選擇,許多學生加入的都是國際正規組織組辦的間隔年活動。但這個社會,對於間隔年還沒有那麼多的理解。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我應該參加間隔年嗎?

上路前,先認清楚這兩個問題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第一,間隔年絕不是說走就走

間隔年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彷徨失意的救命稻草,如果只是因為暫時的挫折而想逃離學校,那充其量只是“散心”的理由。

真正的間隔,是“帶著問題上路”,知道自己為什麼離開,想要體驗什麼,獲得什麼。只有這樣,你才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間隔所帶來的風險。

如果對自己在間隔年要做的事沒有很好的計劃,只是為了間隔年而間隔年,那還不如直接去大學學習的好。

因為最後,你終將要回來的。

第二,間隔年不是萬能的

夢想不是一日建成的,間隔年也不是萬能的,不是每個人上路必然能找到“詩和遠方”。如果這樣,旅行早就解決了人們所有的問題。

人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許許多多的事情只有經歷之後才能知道它對自己的意義何在。

間隔年最大的存在價值,是在一場長途賽跑中,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停頓,讓你在疲於奔跑的過程中,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思考自己所處的現狀與未來的方向。

沒有過程值不值,結果好不好,在路上的大家不分勝負。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來自一位學長的靠譜建議

文/姚舜

24歲,正在休學間隔年間

走過世界38個國家,中國24個省市自治區

坐火車從北京到羅馬的中國第一人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一、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誰的青春不迷茫,不管你是正在入學的路上,還是已經坐在教室裡上班會,在你打算在大學裡一番作為前,請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併為之定製計劃而努力。

我們除了年輕,一無所有,但我們無限可能。

所以我在進大學前,就規劃好了大學生活甚至人生,一步一步把大目標細分成小目標,按階段完成,有良好的規劃最直觀的好處就是,等你迷茫彷徨虛度光陰時,回頭去看看自己的規劃和目標,你就知道當下應該做什麼了。

成長就是不斷覺得從前的自己是個傻x的過程,但回頭看從前走過的路,你只要覺得不後悔,那你就賺了。很多人本來都能有個值得懷念的青春,卻因為懶惰而毀掉一切出現美好的可能,人懶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為在拼命。且行且珍惜,過來人才會感受到人生只有這一個四年是多痛的領悟。

二、進一個靠譜的組織

記得要認認真真去了解你想進的組織,不要光聽一個兩個學長學姐說他們組織哪裡哪裡好,讓他們說說除他們以外哪些組織好,再或者,去問問那些以前沒有在那些組織裡待過的學長學姐,她們有沒有後悔沒進哪個組織,那你就知道哪個組織比較棒了。

選擇組織前,你還是需要給自己定位,什麼樣的組織適合你,再挑部門的時候也是,每個部門工作職責都不一樣,一個與你契合的部門,能讓你以後做的學生工作事半功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間隔年: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大學

三、培養自己的愛好和管理自己的時間

一定一定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愛好,跳舞、輪滑滑板、攝影書法讀書碼字、陶藝美工烹飪縫紉、籃球足球羽毛球不管什麼球,甚至學生工作,或者志願者也都是一種愛好,這些愛好是你他日擺脫負面情緒的良方,也是你自我投資的一部分。

有人也會坦然承認他看小說看劇打遊戲,就是為了消磨時間,我就說一句,這些日子看似平常普通,但流逝起來極快,會對我們以後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你現在做的事,與你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休慼相關。

青春裡有太多疑問,唯有行動才能消除不安。

能看書就不要發呆,能吃飯就不要餓著,能睡覺就不要拖延,能擁抱就不要說話,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本就就不容易,如果要浪費青春,請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四、積累朋友圈和獨處

我一般不會刻意結交,覺得對方有趣那就認識一下,如果你身上有吸引別人的特質,那就算不主動去結交也會有很多人主動結交你。希望大家一定不要抱著集讚的態度積累朋友圈,最理想的狀態是互相欣賞。舉個積累朋友圈的好處最直觀的例子,大三時有償籌款7天就8000多,對於旅行經費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幫助,而且對我而言,朋友們默默關注也好,主動慰問支持也好,都是支持我在異國他鄉獨自旅行的動力,有時候一個人能走多遠,不光和自身能力有關,更在於他的周圍有多少力量推動,一直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沒有大家也不會有走過三十多個國家的我。

我前文的確在勸你多結交朋友,但下文我要希望你能承受住孤獨,甚至不合群。(合不合群,是一個度的問題,最好的狀態是在合群的以外也能保證有一定獨處空間。)

要知道,孤獨本來就只是自己的內心戲,我們終究要面對孤獨,不管願不願意,孤獨都是大學的必修課,已經長大的我們都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世界,面對自己,面對獨立。

要讓你的大學

對得起你的高三

對得起你的父母

對得起你自己

祝大家學業有成,做自己想做的人。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