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节俭的母亲

张宁静

母亲在走完88个人生历程后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战乱年代,又经历了三年大饥荒时期,躲过战乱,吃过苦受过罪,知道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幸福,是真正把日子当成日子过的人。

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很有一套,很会过日子。任何点点滴滴的浪费也过不了她心里那个坎。母亲不是把勤俭节约挂在嘴上而是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纵观母亲一生的生活原则:本着物尽其用,从不浪费一点水,一滴油,一粒米。母亲常给我们讲:居家过日子要学会节俭,浪费可耻。的确,在生活细节方面,我们做的远不如母亲。

在那三年饥荒时期,因我们兄弟姐妹多,所以都是大的退下来的衣服,母亲细心的修补洗净后让小的穿,她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度过了非常困难时期。

母亲一生住在老旧平房里,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些了,儿女们给她添置了洗衣机;但她一般也舍不得用,仍坚持用搓衣板手洗。她嫌太废水浪费电,她把每次洗完衣服的水放着等澄清后用来洗地和煤泥用;就连冬天用的热水袋里的水也用来洗手洗脸。我们每次回家她总是告诫我们说,生活中要学会节俭,别把洗衣机里的水倒了,留作冲厕所用,而我们听后总是感到内疚……

在省电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时天已经黑了,母亲在炕上坐着,我顺手把灯打开,而母亲却说:“天还不太黑,也不看报,也不做针线活,开灯太浪费。”我当时无语;过了一会,我跟母亲说:“妈,你也到外面看一看,那些浪费的人吃一半扔一半,那才是浪费!”而母亲却说:“别人的事我管不着,而我就是不愿那样浪费,糟蹋东西,是造孽,想想那三年饥荒年代吧……”一时我沉默无语。

母亲的话语我当然相信,她再有钱也不会浪费,吃过苦受过罪的母亲已把节俭的观念浸透到自己的血液里了,要想改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平时在路上,每捡到一个钉子一个螺钉都捡起来放到盆子里,而我们需要时,她给找出来就派上了用场。母亲把捡起来的纸板,塑料瓶整齐码好,送到废品回收站卖上几块钱。我曾问过我母亲说:“那些纸板,塑料瓶也卖不上几块钱,别人会笑话。”母亲沉思了一会说:“是不是我给你们丢人了?”我赶紧说“妈,你想到哪了,我是说你老了挺辛苦的。”母亲笑了笑说:“现在生活好了,但不能忘本,富日子应当穷日子过,我知道节水节电捡纸板没几块钱,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再说,浪费资源不可取。”

从母亲“浪费资源”一词中,让我惊醒了。而母亲这一代人,确实把勤俭节约,不浪费资源落实到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行动中。

在母亲担任街道居委会秘书近30年期间,把国家给她的补助一点一点攒起,从不乱花。在日常生活中从不攀比。她经常给儿女们讲:“要把勤俭节约养成一种习惯,勤俭也是一个人的美德。”她谆谆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该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这才能过好日子。”

母亲在晚年生病住院时,儿女们要给她出钱治病,而她却说:“不用你们的钱,留着让孩子们上学用,我平时节约的钱就是这时候用的。”母亲自己把自己的后事全准备好了。最后在母亲辞世时所攒的几万块钱足够安葬自己,令我们挥泪不止……

母亲一生,用最好的消费观和生活费过好自己最好的生活。她把节约成为一种生活的理念,当成一种美德。母亲已经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有这样的母亲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财富。

我的母亲

想给母亲写点文字的想法由来已久,断断续续总不成篇,又一个母亲节到了,想起远在老家的母亲,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从前,看到了老妈短小精干的身影。

我那节俭的母亲

母亲出生在一个相对还不穷的家庭,上面有五个哥哥,她是姥姥家中第一个女孩,于是备受姥爷和哥哥们宠爱,每次哪村有唱戏都徒步背着去看,也隔不断有肉吃,而到了奶奶家这边之后待遇就直线下降,那个时候人没有现在这么胆大泼辣,嫁到外村缺这少那的也不敢说,普遍受拘束,都是大队里劳动,一年也没几个钱,在我们姐妹三出生之后日子就更加窘迫了,母亲节衣缩食,精打细算,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省钱,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基本都自己解决,织毛衣,绣花,打竹帘,还试着自己做衣服,把穿破的衣服拆了缝缝了拆,自己学会了做衣服,别人给孩子买了漂亮的裙子,然后她在买布料学着给我们做一个,而且设计许多配饰,比原版的更合理,更漂亮,包含毛衣的式样,门帘花样配色,别出心裁,每个看到的人都不禁称赞,成了远近闻名的巧妇。母亲的用心钻研体现在每个小事上,要不就不做,要不就要做好,前几年流行勾花,就是用钩针制成的饰品,买个钩针反复钻研,勾出的花样新颖,栩栩如生。各种废弃的衣服,毛线到她手里很快就能变成人见人爱的成品。

我那节俭的母亲

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母亲只能是挤时间,早上叫我的时候她已经干了几个小时的活,晚上白天不是下地就是做手工活,晚上还要纳鞋底,我们回家就更忙碌了,忙着包饺子,做炸糕,穷尽脑汁让我尝到我喜欢的美食,而她的饮食却很清淡,粗菜淡饭,能吃饱即可,晚饭经常不吃,也许这种生活方式很适合现在的养生方式,造就了她身体还不错,腿脚也好。

小时候大都有一个来北京的梦想,于是我到北京后,第一个愿望就是带着母亲去看看她心中的天安门,故宫、颐和园,清华北大,我也惊讶于她辛勤劳作带给她的精神,在故宫逛6个小时还看着导游册遗憾的说错过了好多。

我那节俭的母亲

如果不是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我觉得母亲应该会有很好的前途,学啥钻啥,60多岁了,赶上村里组织老年人活动中心,经常去看别人演小品,唱秧歌,纯属娱乐,后来里面缺人,拉她补缺,慢慢的开始学习唱秧歌,还买了一个老年影碟机,回家来天天练习,模仿,终于从一窍不通到现在有板有眼,还参加了县级戏剧大赛,母亲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她的勇气,从不怯场,拿起来就说就唱,不打磕巴,她认为,越到台上的时候反而越轻松,表演的比平时还到位。

我的母亲,是我的精神支柱,更是我的生活导师,每当孤独无助的时候,给母亲打个电话,我会觉得浑身充满力量,每当彷徨迷茫的时候,母亲给我坚定的力量,用时髦的话说,母亲身上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坚强,自信,不屈不挠。

我那节俭的母亲

我想,“母爱”,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它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去描述,也不必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相反,它默默的存在,更多的体现在生活的琐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在这属于母亲的节日,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开心每一天!

母爱照亮人生路,说说那窑洞里的奖状

刘东升

岁岁清明欲断魂,朝朝寒食奔故邨。

家乡的那孔老窑洞,很陈旧了。那是北方人祖辈赖以生存的极普通极普通的居室,她为母亲遮挡了几十年风霜雪雨,也营造了我儿时多少美丽的梦。如今人去房空,只有“铁将军”忠实地守护着它。清明时节,赶回故乡为母亲扫墓时,再次走进那孔尘封的已变得冷清的老窑洞,发现除了几件老掉牙的家什外,引人注目的算是墙上那两张颜色已变得发黄的奖状了……

那是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热情满怀,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县劳模会和单位“以资奖励”的。屈指算来,距今已十几个年头了。当作一种欢乐和成功,自己很快把奖状送回家乡,想让久病在床的母亲共享欢乐。母亲边看边抚摸,精神振奋,仿佛忘了折磨她多年的病痛,断断续续地说:“你进步娘高兴,可不要骄傲。”“你远离家乡,一人在外,娘不放心,只有好好工作,坚持学习,不断进步,娘才放心啊……”母亲当时的喜悦之情,叮嘱之声,像昨天发生的一般。

一晃几年又过去了,在那个人人争着涌向商海淘金的年头,我依旧固守在办公室中,埋头工作学习。尽管很少回家,也想象得到母亲依然和疾病抗争着,因为我知道母亲是多么想摆脱病魔,回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去。那一个冬季,我终于又抽了空回家看望母亲,带了满满一网兜水果、食品,还有药。未得进门,便高声唤“娘”!母亲听后答应一声便知是儿回来了,从躺着的炕上努力往起坐。还未坐起,我已走进屋中了。母亲高兴地问长问短,都不知道该说啥。我走近炕头,上了炕,跪着将躺着的母亲慢慢往起扶。突然间,我发现母亲衰老了许多:憔悴的面容、羸弱的身体、花白的头发……我鼻子一阵发酸,泪水夺眶而出,旅途的舟车之苦全忘,直觉得不能经常回家看望母亲、膝下行孝,太对不住她老人家了……我还在想着,母亲已呼来了一直尽心侍奉她的二弟妹,又是让泡茶,又是安排做饭。边喝茶我边环视屋中,突然间看见那两张多年前获得的奖状竟贴在了墙上。

“好早以前的事了,贴着干嘛,让别人笑话。”我说道。母亲听后,沉默了一会说:“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可这是你辛勤工作换来的,没人笑话。你不珍惜荣誉就会走下坡路。”“你给娘吃的、喝的,娘高兴,可娘最高兴的还是看到你取得成绩啊!”听了母亲的话,我无言以对。母亲那平淡而又充满期望的话语,强烈撞击着自己的心扉,激发了我奋发向上的力量。

然而,就在甲戌年盛夏,母亲耐不住无情的病魔摧残,永远地走了,带着对儿子的无限牵挂、无限期望永远地走了。虽然自己又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嘉奖,可母亲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我只恨自己平时不能坚持上进,多得荣誉,给母亲生前多一些快慰。可我坚信,倘使母亲九泉有知,一定会为儿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高兴吧!

看着墙上那些早已发黄的奖状,手抚崭新的荣誉证书和通过自学获得的大学文凭,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一切都太迟了……可朦胧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那欢喜的神情,仿佛又听到母亲那细细的叮咛……

如今,那两张奖状依旧贴在母亲住过的那孔窑洞里,虽然颜色更加陈旧了,可在我心中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了……

(本文原载天石百草园)

曾经,母亲好说的一句话

  • 丁新民【日子过好了,也不要忘了回家来看看。】
  • 吴义【比咱强的千千万,不如咱的万万千】
  • 赵彩萍【勤劳,勤俭持家】
  • 李光章【孩子忍一忍,让一让,吃亏人常在世】
  • 王永冬【黑日,俺黑想吃甚咧?来忙忙举俺黑做跌!】
  • 陈思远【丫头趁热喝吧】
  • 毛钦毅【咱不欺负别人,也别让人家欺负了咱】
  • 邢秉帆【好好学习,走出平遥】
  • 燕子【俺孩们好了,我 就放心了。】
  • 杨益【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将一事无成】
  • 常淑蓉【等到过年 卖了猪 咱们就有钱花了】
  • 郝定增【要争口气,不要像我们一样没出息】
  • 李茜茜 【照顾好自己,有事常给家里打个电话】
  • 阴凤娇【吃好,不要怕花钱】
  • 宇宁【 奋斗】
  • 韩大星【爱在外兜吃的好些,不用接记眷塞,曼曼互捻爸爸都好好的】
  • 郝栋钰【妈从不愿出了这小城,可杭州,妈肯定去】
  • 贾亚男【出门小心点】
  • 梁丽锈【亲情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 雷雅【找男朋友不要多帅多高,只要他一心一意对你,妈妈就同意你们在一起】
  • 张燕凤【你要永远相信生活的美好】
  • 王杰【赶紧把秋裤穿上】
  • 杨培智【妈这辈子能再好好看看你们,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 巩企贤【孩儿,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 张娟【俺嘿不要供,现在不听话,等以后了后悔得哇】
  • 郭颖鑫【想回就回来吧,妈妈永远在家等着宝贝女儿】
  • 安明峰【咱们穷人家过年点人头够数就好】
  • 王晓晨【在妈眼中你永远是个孩子】
  • 席晓俊【饥不饥?想吃甚妈给你们做去! 天冷了,多穿衣服】
  • 彭栋【出门在外,别舍不得花钱。在外面尽量不要跟人争执,能忍则忍】
  • 张琼【只要有时间 再大的痛苦都会淡化】
  • 董明吉【吃亏是福】
  • 李世营【俺来寻俺娘,等俺娘回来吃饺子(八旬老母思念她的母亲)】
  • 刘鹏伟【别听你爸的,听妈的】
  • 闫松松【今年过年要把媳妇带回来 】
  • 孟令怡【你自己看着办吧】
  • 王晋勇【人穷不能志短】
  • 王女士【俺孩要争口气】
  • 王建国【不想学了回山上放羊去】
  • 霍灵变【长大了嫁了以后,一定要孝敬父母】
  • 温立 【俺孩,吃吧,吃得饱饱地】
  • 薛硕【这钱你拿着花 这钱你留着花】
  • 尽惹飞絮【狗狗】
  • 王峰杰【孩子,来,妈妈背你】
  • 雷佳【再过20年,妈妈就75了,你儿子也22了,我也算完成任务了】
  • 宋敬宜【不怕】
  • 程怀琴【不用掂记,我们没事,没啥】
  • 张彬楠【学习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你连自己都战胜不了你还能干什么】
  • 樊金科【有仇要用恩解】
  • 赵霞【你吃吧,我不喜欢吃】
  • 张婧【你所有的任性固执都会被你的儿子给磨掉】
  • 师海潇【儿啊,别担心妈,你好好工作吧】
  • 任金丽【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 梁思瑜【早点睡吧】
  • 李祥钰【孩子,我看天气预报你那儿降温了,你要多穿点】
  • 任利宪【儿子,饭熟了,快回来吃饭】
  • 闫永红【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说话要有口止止】
  • 刘佳敏【以后有了老婆是不是就听老婆的话了】
  • 霍俊秀【心宽天地大】
  • 乔文波【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要照顾好自己,男子汉不要哭,要长心】
  • 王宇晗【儿子,妈不爱吃肉,你吃吧】
  • 高云芳【我们能陪你长大,能陪你到老吗】
  • 刘骐珲【孩日好好学哇,不要学年(你)老子,一辈则在村日闹地】
  • 姚炳弘【孩子,做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好,你才会活的高兴】
  • 张晖霞【做自己该做的,把一切交给时间吧】
  • 刘鹏伟【开心最重要】
  • 白杨【从今以后,我就不打你了,有些事情你要自己把握分寸,要知道该干什】
  • 姚闹闹【早些起、才能赶在时间前头】
  • 穆悦【只要你没结婚,在我眼里都是个孩子】
  • 赵沛【女孩子,要坚强一点】
  • 冀明媛【减肥?瘦成你棍棍 】
  • 纪重福【妈妈老了,走不动了】
  • 陈久平【贩闲话,惹人骂 吃了别人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短】
  • 雷晓圆【节约点,不要乱花钱】
  • 王维栋【养儿方知父母恩】
  • 李文浩【失败是成功之母】
  • 赵学英【恩,妈妈知道,妈妈知道你努力了…慢慢调整】
  • 闫雪磊【你都这么大了,想好了就去做吧】
  • 戴清林【好苗不愁长】
  • 董帅【妈回去了,过年早些日回来啊,妈给你做好吃的】
  • 高秉玉【有你我就不累了啊】
  • 高巧玲【十拍子 长大了也不用人操心】
  • 胡后【吃饭能不能快点 每次吃的又少又慢 再不吃就凉了】
  • 蒋亚莉【平安就好】
  • 李京红【吃饱了吗】
  • 芦满生【靠天天倒,靠己福添】
  • 张磊【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咱是农村人】
  • 张月玲【多穿点,咳嗽起按住刮(刮痧)咧........】
  • 刘国华【一个人懒惰又不肯守信,一辈子都不招人待见】
  • 张勤光【居家过日子,勤俭节约好】
  • 张全成【给予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填满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 张晓毅【孩子,妈妈(麻麻)想你了】
  • 李卓朋【都说娶了媳妇忘了娘,这还没去媳妇呢就把娘给忘了】
  • 乔永茂【没事,没事】
  • 渠俪【孩儿,隔几天来看看妈妈,别乱花钱乱买吃的】
  • 田秀林【不要扔了她,我孩儿能活】
  • 王心红【你回来吧,我养你。】
  • 王彩英【冻死俺狗女咧,快上炕暖暖】
  • 贾振华【回来吗】
  • 毛毛【呢四坏咋陪社娟来滴】

榆社赵瑞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

看着电视剧《老爸当家》,母亲哭了,因为感同身受,与其说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感动了母亲,不如说是母亲在可怜自己的身世。尽管我一个劲安慰母亲,不怕的,有我在,你老了我会管你的,可是母亲还是哽咽不止,母亲说,你这有两个儿子了,到时候不是给这家看孩子就是给那家看,哪有时间管我啊!

母亲这样一说,我如梦初醒,是啊我虽然已成家立业了,六十多岁的母亲还得撇下家里来给我看孩子,等我到了母亲的年纪,我又何尝不会像母亲一样去看孙子呢。那我怎么来照顾母亲,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孤独无依,不免心酸落泪。

母亲的这一生心酸,劳累,没有享过一天福。姥姥姥爷离婚的那一年,母亲只有七岁,在现在的家庭,七岁的小姑娘是家里的宝贝,多少人的宠爱。而母亲已经是个大人了,姥爷懒惰挣不来工分,便把母亲寄养在老姑家,老姑因为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便收养了母亲。可在母亲去老姑家的第二年,老姑便迎来了自己的儿子,从此母亲便过上了佣人的日子。一个八岁的孩子,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被叫醒,背上玉米去碾面,回来还得把早饭做熟,洗了尿布,才能去上学,所以母亲常常迟到,一开始经常挨老师训。渐渐地,老师们知道了母亲的情况后,允许母亲干完家里的活再来。放了学回家后,又是做饭,喂猪,

老姑安排的活一件接一件,根本没有做作业的时间,可聪明的母亲成绩依然不差。只是那个时代无论是上学还是找工作看的都不是成绩,而是靠推荐,所以无缘上学的母亲竭尽全力供我读书。

我常常问母亲,你是怎样忍受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的,吃那么多苦,你就没哭过吗?母亲总是淡淡一笑,哭又能咋样啊。简简单单一句话,诠释了母亲整个的童年,日复一日地劳作练就了母亲一颗坚强的心。我常常为母亲鸣不平,为此我曾经那么地恨我的姥姥姥爷,可是在姥爷临终的日子里,依然只有母亲在身旁伺候,在姥爷过世后,母亲依然哭得那么伤心。记得有一次陪母亲给姥爷上坟,母亲哭得肝肠寸断,诉说着自己心里的苦。我才知道原来母亲的心里这么苦,藏着这么多的事情,只是从不在我们跟前提起罢了,提起又能怎样,可能她只有在给姥爷上坟的时候才能倾吐一下自己心中的苦和累。

姥姥虽然没有抚养母亲长大,直到二姨生病住院需要医药费,需要有人伺候,姥姥才去找姥爷,那时母亲十八岁了,儿时的记忆尤其关于姥姥的模样,母亲早已模糊不清。那一次,母亲第一次见了姥姥。小的时候,我总讨厌姥姥,不让母亲给姥姥买东西。而今姥姥八十岁了,姥姥有八个子女,可姥姥就喜欢住我家,我总为母亲打抱不平,姥姥又没养你,你为何还对姥姥那么好。母亲总是笑笑说,姥姥毕竟也是自己的母亲。我知道母亲已经早已不再记恨姥姥姥爷了。

看着电视剧里的孩子们都上班了,父亲还每天早上做好饭了,叫起床都不起,母亲说,现在的孩子可真不像话,说自己小的时候七八岁就撑起一个家了。我知道母亲其实是很羡慕那种有父母疼爱的孩子。

结婚后母亲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父亲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孩子,爷爷又有工作,母亲以为奶奶会把她当姑娘对待的。可没有想到,奶奶是一个顾亲不顾理的人。人们都说现在奶奶老糊涂了,其实奶奶一点都不糊涂,妈妈在家的时候,奶奶就不会做饭,什么时候妈妈做好了,给奶奶端上。妈妈不在家了,奶奶还要给爸爸做好饭,等爸回来吃。

母亲的日子是上有老,下有小,母亲又最疼孩子们,正因为母亲小时候没有享受过母爱,所以她总想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我们,也正因为这样母亲越来越劳累,而我们却越来越依赖。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我才真正地体会母亲的不易,也才能深刻理解母亲对我们的疼爱。可是,我的母亲却为我们付出了一生,本是我们该回报母亲的时候,而母亲还要为我们照顾小孩。我从心底感谢母亲,也爱我的母亲,面对母亲对自己年老,没人伺候陪伴的恐惧,我却无法让母亲安心,心里不免心生愧疚。

是啊,母亲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等母亲垂垂老矣,我的孩子也结婚了,如果我的孩子也要我去照顾他的孩子,我又该如何取舍?如何让养育我,陪伴我长大,供我读书,让我拥有好的生活条件,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伺候我月子,帮我带孩子的母亲吃一颗定心丸。尽管我肯定地说,母亲只要有我在,我就会管你,会陪着你的,可是母亲还是不相信。

写着写着我已泪流满面,回忆母亲所走过的路就像在看一部电视剧。

我们怕母亲,更怕母亲的鸡毛掸子

史忠华

景和清明,是春节过后亲朋之间的又一次短暂相聚。

祭奠完已故的亲人,一家人坐在一起。暖暖的春阳洒在屋内,照着满脸皱纹,满头银发的母亲,佝偻的躯体、骨折的臂膀在述说母亲年轻时生活的重负,迟钝的眼神、语无伦次的表达昭示着母亲肌体的衰老,母亲那慈祥的笑容,仿佛饱经风霜的牡丹虽不漂亮,却雍容华贵。陪着年迈的母亲,话匣子如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点点温情弥漫心间。不知是谁说了句,“我最怕咱妈的鸡毛掸子”……

于是,儿时经历的一些事,一些物,本以为被时光尘封在记忆的深处,如发霉的种子,不会破土而出,但一经这个场景,这个画面,这句话的了拔,就又一触即发,闪着光亮从记忆的深处走来……

受鸡毛掸子惩戒最多的莫过于我的哥哥了。哥哥也是因了村外的那条“三角沟”。由于气候变迁,特殊的地貌,三面高耸的黄泥土经暴雨的冲刷,逐渐使的三面高、中间低,形状像个三角形,故名三角沟。每当夏季暴雨来临,三角沟里就涨满了水,沟深、水宽,沟底堆积着很深的淤泥,河面长满茂密的蒲草。

这条沟是孩子们避暑的天堂,也是吞噬孩子们生命的地狱。因而也成了家长们的痛。每每一到夏天,家长们会不厌其烦的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到沟附近割草、玩耍,更不能下沟游泳……

家庭的穷困,使十一岁的哥哥过早分担了家里的重担。每当放学之余,哥哥就会拎起箩筐割草、捉昆虫,用来喂养家里饲养的猪、羊、鸡、兔等家畜来贴补家用。哥哥生性顽皮,聪明好学,上树掏鸟,下水摸鱼,冬天活跃在封冻的冰面,夏天畅游在河草满沿的水里。 一次,正在三角沟游的尽兴,恰巧被在附近田里劳动的父亲撞见,父亲把哥哥的衣服偷偷收起,等哥哥满心欢喜的游完,上岸找衣服穿,父亲才出现,父亲狠狠的骂了哥哥,打了哥哥,哥哥再三向父亲表态,下不为例,并一再央求父亲不要告诉母亲。父亲也信守诺言,哥哥变得比以往更听话、更勤快,放学回来,不是割草、拾柴,就是照看弟弟妹妹。

在哥姐的记忆里,一直以来,我们家居无定所,用母亲的话说是“鸽子窜房檐”。先后搬家4次,直到 60 年代初,父母才用200元钱置换了5间平房。5间房坐落在一个大院里,大院分为里外院,里院是四合大梯院,青砖铺地,雕梁画栋,住着家境赢实的一个大家族,当然也是这个大院的主人。外院空旷,院子中间一个大的菜园用砖圈着,将院分为南北两半,我家就住在5间正房。每到夏季,园子经由主人的打理,五彩缤纷,鲜红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外红内白的水萝卜很是叫人垂涎欲滴,母亲看到我们的馋相,老早就给我们打预防针,“别人家的东西不准吃,否则别怪鸡毛掸子”……

紧挨我家屋檐,长着一棵枣树,高大而繁茂,盘曲缠绵的枝条呼压压覆盖头顶。秋天,树上的一颗颗红枣,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挤满了枝头,经风一吹,红枣更像顽皮的孩子眨动眼睛。在那个以玉米、高粱为主的年代,年仅5岁的弟弟更是受不了红枣的挑逗,趁人不备,偷偷的摘下一颗塞到嘴里,渐渐的,胆子越来越大,粗心的母亲没有发现,倒是被在南方住着的婶子察觉了:哎!你儿子偷吃我家的枣呢!生性要强的母亲,好像是被人照脸扇了一巴掌,好响好疼,忙给人家陪不是。中午趁我们都放学回家,母亲拿着鸡毛掸子,让我们站成一行,问谁吃了院里的枣。起先谁也不吭声,母亲抡起掸子挨个的打,最小的弟弟哭的最凶,最后,年长几岁的二哥揽在了他身上。这下母亲打的更有劲了,“早就告你们不是自己家的东西不能拿,不能吃,不吃就饿死你们了?怎么这样不争气,让你们记吃不记打……”,一声声鸡毛掸子的抽打下,传来了我们苦苦哀求的声音,从此,我们做到了对不是自己的东西视而不见。

我们怕母亲,更怕母亲的鸡毛掸子。有几次,乘母亲不在家,偷偷的把掸子拿出来,用石块磨掉这个85厘米长,拇指粗,具有弹性、韧性的竹棍制成的掸子上绑鸡毛的麻绳,再把没有鸡毛的一头用刀划痕,希望尽早坏掉。可每年过年,家里准要杀一个大公鸡,公鸡的羽毛五颜六色,被父亲一根根整理好,母亲搓好麻绳,化好臭胶,父亲娴熟的手,上下翻飞,不到一小时功夫,一个新掸子又在父亲手里诞生了。旧的还没扔掉,新的已又备下,唉!讨厌的父母!可恶的掸子!

又一个夏季,院里的婶子又来告状了。你家四小子在农技站外面啃别人扔掉的西瓜皮了……话音未落,弟弟伙同一帮与他年龄仿佛的孩子跑回来了,脸是大花脸,身上还有啃瓜皮留下的痕迹,母亲举着鸡毛掸子,弟弟边哭边嘟哝着:妈妈我不是偷的,是他们不要了扔的。说实话,70年代初的农村,哪有西瓜吃,又有几家买的起西瓜?深夜醒来,我看到母亲在看弟弟屁股上的掸子印,边看边摸眼泪,嘴里喃喃的说:“儿子,妈知道你不是偷,是爹妈没本事,没钱,给你们买不起西瓜”……

那一幕,让我读懂了母亲,读懂了母亲的鸡毛掸子。

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大字不识,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对子女的学习非常重视。六六年大串联,学校已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诺大的校园,只有两个学生,其中就有哥哥。母亲说,只要学校开的,你们就必须上学。

母亲对我们的学习,赏罚分明,恩威并重。一年两次的大考,我们既希望又害怕。有几次,我们还在读书的兄妹四人齐刷刷考了班里的第一,拿着满分的考卷让母亲看,母亲看到鲜红的100分,眼里含着喜悦的泪水,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给我们每人奖励了二个煮鸡蛋。要知道,对于盯着鸡屁股过日子,换取针头线脑、柴米油盐的庄户人来说,那是需要勇气的。

可能母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人才吧。如果考不进班里的前三名,一定会遭到鸡毛掸子的责罚。说来也怪,三弟脑瓜聪明,但粗心大意,不肯下功,就是多次经受了鸡毛掸子的洗礼,才成为我们村恢复高考后考进学校的第三个大学生。因了母亲,也因了掸子,我们兄妹先后考上了学校,跳出了农门,远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能说光宗耀祖,但也足以使父母脸上有光。

以至于后来,当第一个媳妇要娶进家门时,母亲依然拿着她那象征权威的掸子,威严的坐在方桌旁的椅子上,对三个女儿说:“女儿女儿,闭的嘴儿,只能添钱不能添言”。言外之意,嫂子进门,作为小姑子,不可掺和家里的事,不能在家说三道四,制造矛盾。大嫂如今进门40年了,最小的弟媳进门也18年了,姑嫂之间没有发生过口角,一家人母慈子孝,谦恭礼让,一家有难,大家支援,家庭和睦,羡煞四邻。

以至于后来,在我们人生的每个节点,母亲依然拿着她那象征权威的掸子,威严的坐在方桌旁的椅子上,用朴实的语言告诫我们:“出去后要多干少说,宁让身体受苦,不要让脸受苦”;“力气是奴才,用了还回来”。特别是对从政的儿子们更是时时警醒:“宁看家盗挨批斗,不要看家盗吃东西”。每当电视上有高官贪腐的案例时,母亲就会拔通他们的电话,要他们引以为戒。哥哥在主政县里工作的十年间,旧城改造,耗资巨大,家人没有靠权势揽过一分钱的工程。两个弟弟虽然职务也是副处级,但也没违规给家人带来任何好处。是母亲让我们懂得了知足,明白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工资生活,虽然清平,但吃的香,睡的稳。

鸡毛掸子,是母亲的治家法宝,使简陋寒酸的家变得整洁、敞亮,变得富裕、强大;也把我们兄妹身上的“灰尘”清理的干净、彻底。因了鸡毛掸子的鞭策,使我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虽飞的不够高,但我们看到了家乡以外的蓝天,虽走的不够远,但欣赏到了沿途的风景,领略到了诗意和远方!

父亲,母亲

闫福爱

父亲长得高大结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家里干活到队里劳动,父亲肯定是干最重的。干活不惜力,不耍滑,所以自然是村里最最实在的人,哪怕遇到不公道的评价,也不会硬去和人理论,总是用自己实在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去化解。父亲性格好,能容人,自然身体好,好像在我的记忆中从没感冒过。一生过得满足,可能和娶了母亲有关吧。

母亲思维敏捷,干练,明理,做事有条不紊,能称得上是女强人,在大家族中,不论大事小情母亲总是走在最前面,“力气是奴才,用了还会来”母亲常常这样说。邻居家有事,也就成了自家的事,在几十年的互帮互助中,早把邻里叔伯大娘当做了她自己的兄弟姐妹。早些年,村里的醋要自己酿造,靠两条手臂搅醋糠是个体力活,可能也稍有点技术含量,母亲总是早早起床,挨门去搅,一早晨可能要完成三四家的任务吧。“咱得记得人家的好”,“在我从树上摔下来不能动弹时,全是你这些婶婶大娘管的”,“只要咱能做的,多做点怕啥!”母亲常是这样教育我们。在地处偏远,医疗匮乏的小山村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还成了义务接生员,全村经她手接生的孩子少也有三四十个吧,而从不接受任何礼物,就连人家的饭也没吃过。就是后来搬迁到另一个村后,年近七十的母亲还给人接生,期间没出过任何差错。母亲是聪慧的,也是最最善良的。

父亲和母亲相差九岁,父亲平时言语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父亲拿主意,母亲从里到外操劳不少,但事情的决断上特别尊重父亲。三姐三岁时,因为叔伯二姑没有孩子,而姑嫂之间相处又亲近,所以二姑就收养了三姐,事后,这件事成了他们一生的痛。三姐没有感受到像在家一样的亲情,……在我出生一个月时,父亲突然腿疼生病住院,已是四十多岁的母亲内外焦悴时,想把我送给没女儿的五姨,五姨满心欢喜拿着小被子去了我家时,出院回家的父亲却说,“自己养吧,不能再让我心痛一次”。成年后的我才慢慢体会到父亲那份厚重的爱。

因为兄妹七个中,从老大到老五都是女孩,家里的体力活自然没人顶替,但父亲从没任何抱怨。早晨,早早起床,要到两里多的东沟挑水,或是摸黑去山上砍柴,大冬天里父亲常是穿着秋衣,担子上搭着棉袄,流着汗回到家里,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时候,父亲从没让我们缺过水,少过柴,总是用自己厚实的肩膀努力给家人创造温暖日子。

母亲,是家里最心疼父亲的人,在当时粮食短缺的年代,家里常吃连汤面,(面条用的面多)我家的汤饭总是越吃越稠,姊妹们都是多喝汤,少吃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疼爱父亲,而这一切都是母亲悄悄灌输的。多年后,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回家总是记得父亲爱吃什么,应该买什么,而对于母亲好像不知道喜欢吃什么。

作为男人,父亲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吃苦,耐劳,来自心底里的父亲——就是一座山,他所给予我们的是大山一样的爱。七个孩子没有一个不牵挂的。我们一回到家总会督促母亲给我们带东西,就是年近90岁时,我晚上出院里上厕所,父亲也要照例站在院里咳嗽几声给我壮胆。

母亲勤劳持家,有限的资源总能发挥到极致。被褥再旧,棉花再烂,也要做个平整,就是衣服破了补个补丁,也必须针脚细密,补的好看,即使是生活在土窑土炕里,也得擦抹打扫的干净整齐。母亲做事不仅干练,而且精致,常会把平淡的日子过出色彩,过年的炖鸡、炖鱼,炖猪肉,春天的谷粉,荞面粉,母亲做的是最好吃的。姐妹们只知道好吃,但谁也没学会。所以父亲常和我们念叨的是“我们这个家全凭你妈了!”。

相濡以沫、彼此珍惜的夫妻是幸福的。共同走过的年代越久,亲情越浓。父亲不善言谈,但和母亲在一起时就总有说不完的话。由于地里的活比较繁重,父亲常常是累得躺倒就不想起,也就养成了母亲一切全包的习惯,擦背、洗脚、剪指甲,这些基本都是母亲去做。后来,子女们也效仿着母亲去做,只要有空,总要给父亲收拾干净。

父亲和母亲一生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我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幸福,彼此呵护,共同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母亲离世后,父亲感觉心被掏空了似的,整天流泪,第二年也离开了我们。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父母用言行传承给了我们——有爱的地方就是最温暖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