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拯救了濒于亡族的汉人,为什么却不为史书所容?

擦眼看历史

冉魏皇帝

冉闵,英雄一怒血流漂杵,屠灭羯胡二十余万,并以“屠胡令”宣战四方胡族政权,可说壮志气吞山河。

冉魏皇帝:冉闵

公元四世纪,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胡族政权占据中原,汉人的东晋王朝退守江南。而五胡政权中最残忍的羯赵帝国,在暴君石虎的治下,更以种种有预谋系统性暴政,杀戮汉人百姓。在石虎治下的十七年时间里,被种种暴政残虐而死的中原汉人民众,岂止数十百万。

此时,华夏民族在东亚大陆最丰饶的土地生活已两千余年,建立过辉煌灿烂的诸子百家文明,和威震八方的秦汉帝国,此刻他们的子孙却被胡族犹如猪羊凌虐,也是汉民族前所未有的一段黑暗历史,当然,空前却不绝后,此后千年时间,更有蒙古、满清、日寇等一次次野蛮入侵,血腥杀戮,降临到这个灾难深重却又伟大坚强的民族。

羯赵暴君:石虎

曾有汉家英雄祖逖逆击中流,挥师北上,抗击羯虏,壮心激烈,可惜大志难遂,英年早逝。最终诛灭羯虏,替千百万惨死民众报却血仇的,正是冉闵。

自石勒石虎推行所谓“国人制”,大搞针对汉人的民族隔离、歧视制度数十年,导致赵国境内汉人和胡人民族矛盾极度激化。

石虎死后,汉臣张豺一度执政,遭到羯人将士的公然对抗。冉闵掌握大权后,羯人贵族势力更发起了多次针对他的暗杀和阴谋,如孙伏都曾率“羯士三千人”企图起事暗杀他。

【豺将出距之,耆旧羯士皆曰:“天子儿来奔丧,吾当出迎之,不能为张豺城戍也。”逾城而出,豺斩之不能止。” 】

在这些羯虏眼里,汉人只配做他们的鹰犬走狗,不配做其主人,他们一样坚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冉闵下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并且「敕城门不复相禁」,即允许胡兵胡将自行离去,以此为试探,结果是“胡羯去者填门”。

这些一直享受民族压迫特权的羯人,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和新生汉人政权势不两立的态度,冉闵这才不敢放虎归山,遂下令屠胡。

为一身汉血汉骨激励沸腾,冉闵充当了历史的审判者和执剑人,一声令下,「赵人百里内悉入城」「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赵国境内的汉人百姓纷纷响应,将二十余万羯人尽行诛杀。

当时之世,不只是羯人,其他一朝得势的胡族,对汉人政权的敌视和忌惮,同样根深蒂固。如鲜卑燕国和羯人后赵本是交战多年的世仇,石虎曾在北方边境常年集结重兵,企图灭燕。然而冉魏攻灭后赵后,燕王慕容儁居然会质问冉魏大臣常炜:「冉闵为何要灭绝其故主石氏?」足可见当时汉胡矛盾之尖锐。

因此,冉闵之“屠胡令”,将残酷的民族矛盾彻底摆到明处,凝聚了北方汉人民众的民心,是北方汉人族群与民众在汉胡矛盾及其尖锐的情况下发出的愤怒呼声。他的直属兵马,杀了邺城的几万羯人,其余几十万羯人,大部分死于广大汉人民众在他号召下的种族复仇。

此事正是自刘渊石勒起兵乱华起,被杀戮被损害而压抑了数十年的汉人们之屈辱和怒火一朝爆发,亦是石勒石虎们乃至于这些为恶多端的羯人自食恶果。

过程虽不无过激,却代表着广大北方汉人百姓的民心所向,毕竟连孔子亦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当时历史环境而论,正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正义报复。

所以官修正史《晋书》也好,明末史学大家王夫之《读通鉴论》也好对此事态度都是:羯人和石勒石虎们自作自受,报应而已。

《晋书》:【永曾之诛羯士,亦歼其类。无德不报,斯之谓乎!】张大龄《晋五胡指掌》:【当勒追越柩於苦县时,十万晋兵无一脱者,冉闵竟足以报之。】

至于冉闵,他的事迹长时期鲜为人知,被传统史家忽略,一则是因为他完全不符合历代封建皇朝推崇的“君臣之义”,以及一直占各王朝主导思维的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

毕竟他幼年时身陷羯虏部众,曾是羯赵政权大将,却一朝警醒倒戈奋击,自立为帝,更将其”故主“石虎家族以及超过二十万的羯人部族斩尽杀绝。此外,对和他意见不合的大臣,他也多行诛戮。哪个皇帝会希望自己的臣子是这种人?哪个信奉儒家的大臣,又希望自己的君王行事如此暴烈?

二则是因为传统史观,素来成王败寇

,无论起兵时曾做下多少恶行,只要最终成功,开创一个持续百年的新王朝,便能作为“开国太祖”被完全洗白。如汉高祖刘邦,光其明确记载的屠城记录四次,他手下汉军将领屠城记录八次,然而世人却多仅知其对手项羽是视人命如草芥、屠城杀俘如家常便饭的混世魔王,刘邦竟得了所谓“忠厚长者”之名。

而冉闵之不幸,便在于冉魏政权仅仅持续三年, 稳定统治地区也只有河北一域,便兵败被俘身死,当然不可能被视为正统王朝,也不可能被后世王朝的君主大臣所推崇。

冉魏统治区域:褐色

虽然如此,岂以成败论英雄,悠悠千古竖丰碑在现代社会,随着近年来华夏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冉闵作为一个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报复胡族压迫的汉民族英雄形象,被广大怀有朴素民族情绪的大众网友神格化,成为网络热门人物,同样是时势发展的必然。

冉闵是英雄还是匹夫,那些名为“历史学者”,实只会在名为“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姓封建帝皇家谱的故纸堆里寻章摘句的老雕虫们说了不算,广大人民群众说了才算。苟利国者,虽草民亦国士。徒善言者,虽大儒亦祸根!

现代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学的开启者范文澜先生,就非常推崇冉闵,他在

《中国通史》写到:冉闵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儁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又在《魏晋南北朝史纲》写到:【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  

如范先生这般,才算得上顺应广大民众朴素民族感情,有良知的历史学者,足可以将千年以来一众封建史家,以及现代社会他们的盲目推崇者们,碾作泥沙。


狐狸晨曦

现代史书为什么很少提冉闵,大家只要看一下我们的历史课本时就能得到原因了。历史课本对汉人所遭受的最黑暗历史浩劫的描述,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民族大融合。如此观点,自然不会把冉闵放在史书上。


冉闵出生在汉民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而所谓的五胡乱华,也并不仅仅是五个胡人部落,而是由于这五支胡人部落作乱最大,危害最深,这五个胡人部落分别是:羯、氐、鲜卑、匈奴和羌族。

这些胡人部族趁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和不作为,纷纷南下中原或内附后造反,他们将汉人视作“两脚羊”,肆意烧杀淫掠,甚至把汉人当做食物来吃,行径之恶劣,人性之低劣,令人发指。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中原地区被五胡糟蹋得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就是当时最鲜明的写照。


而冉闵杀胡令中的羯胡,就是五胡中最为残暴和最无人性的部族。冉闵的杀胡令,将中原汉人从几乎灭族的境地解救出来。通过杀胡令,几乎将羯胡灭族,震慑了其他胡人部落,使他们再不敢轻视汉人,也再不敢将汉人视作军粮,视作“两脚羊”,汉人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

面对如此功绩的冉闵,而历史上的书为什么对冉闵提的较少?

第一,冉闵不符合中国文人的道德洁癖。

冉闵是羯族石虎的养子,本身也是羯胡石虎所建立残暴政权后赵的一员大将。所以,在修撰史书的文人看来,不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这属于背叛,不为所谓正史所容。

而修史的王朝皇帝,也往往并不喜欢这样反叛的大将,因为宣传如冉闵这样的人,对他们王朝统治不利。因此,皇帝对他们持有否定态度,常常有意无意的忽略。

第二,冉闵所创立的魏国,时间太短,地域狭小。

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乃至之后的五代十国等等战乱期间,类似冉闵所创立的魏国这样一世而亡的地方政权,十分普遍,数量也很多。这样的政权,因为数量太多,且影响力远不如大统一王朝,通常不会专门为他修史,往往在正史中侧面提出,或某一章节提出。

第三,冉闵是汉人的大英雄,那么,对胡人来说,吾之英雄,彼之仇寇。而五胡乱华之后的王朝,也有数个王朝是胡人建立,这些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自然会想尽办法遗忘甚至销毁关于冉闵的史料。


第四,五胡乱华期间,十室九空,王朝尚且朝不保夕,自然没有足够的人才,更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将史实详细的记载。而冉闵的魏国灭亡后,仍持续了近百年的战乱,如此时间长的战乱,即使存有史料也很难保存。因此关于冉闵史料记载较少,也就不奇怪了。


鸢飞九天2018

因为网文煽动力太强,而普通民众没有鉴别史料的能力,对网文构造的世界观一股脑接受。比如说:网文里说冉闵解救汉人妇女,使得她们逃离魔掌,免于被吃掉,然而


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冉智尚幼,蒋干遣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归顺,且乞师于晋。 ——《晋书载记七》


汉人宫女是冉闵治下被吃掉的,这个锅在网文里扣到了鲜卑头上,所以网文的真实度就是这么个情况。 也就是说冉闵压根没有拯救汉人妇女。


网文伪造史料掺杂私货的情况以前又不是没有,陈到成了一代神将,还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等论调。。


先下结论,冉闵作为一个枭雄,拯救汉族的功劳他担不上,说他拯救汉族是对刘裕谢玄张轨谢艾等真正英雄的不尊重,在我看来,冉闵和冯跋,曹嶷历史定位差不多,可能还不如,和刘裕谢玄还差得远。


网文的套路是这样的:先是无限制夸张那段历史的惨状,把历史上下五千年胡人干的坏事全搬到两晋时期,然后又说汉人要灭绝了,,这个时候冉闵反戈一击,煽动力强的很,比如说


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晋书载记七》


在网文就成了间接消灭胡人几百万,而历史上则是汉人湖人一块死了几百万,而且还

诸夏纷乱,无复农者,这真的没什么好吹的,治下大乱说明他这个统治者是不合格的,汉人明明死的更多,但也不必过分黑,毕竟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主要网文拿这个当吹点,就需要批判一下了。


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晋书载记七》


也是说汉人枉死的有不少,到了一半这个百分比,这大概类似袁绍杀宦官时的情况吧,主要这个事令人血脉喷张,就和黄巢屠城杀僚人胡商二十万,也杀了不少汉人一样。


实际上冉闵在杀完胡一年后就让自己儿子当大单于,还杀了劝谏的大臣,这也是个黑点,说明他并不是个民族主义者,其实接受投降倒还说的过去,但让自己儿子当单于,说明冉闵是承袭了前后赵的胡汉分治政策,而且杀了劝谏大臣是相当不智的。在当时是基本没汉人直接统治湖人的情况的,冉闵让儿子统领胡人部众当单于,冉闵是如何看待自己民族成分的?


闵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启谏甚切,闵览之大怒,诛謏及其子孙。——《晋书载记七》


冉闵在称帝时作为北方最强势力,两年败亡,诸夏纷乱,无复农者,,人们都批评王衍葬送晋军主力十几万,而冉闵葬送三十万,这样看冉闵他也是有罪过 的。


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晋书载记七》


网文伪造史料还有无限制夸大吃人的情况,其实两脚羊这个成语来自宋朝


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宋,庄绰《鸡肋编》


还有网文里说鲜卑掳走妇女吃掉了,实际上吃人是没有发生的。当然我不是给鲜卑洗白,掳掠人口是发生了。


以主溥祁弘为前锋,遇颖将石超于平棘,击败之。浚乘胜遂克邺城,士众暴掠,死者甚多。鲜卑大略妇女,浚命敢有挟藏者斩,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晋书王浚传》


网文还说北方汉人快死光了,这也是扯淡,不然五姓七望怎么来的,前燕人口接近一千万,还不包括前秦等地。


慕容暐出奔高阳,坚将郭庆执而送之。坚入邺宫,阅其名籍,几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晋书载记十三》


这么说吧,论抗击胡人,冉闵比不上坚持七十六年抗击湖人的前凉政权,论战绩和谢艾比也是相形见绌,论安抚民众,给汉人安定也比不上前凉,而现在冉闵名气远大于张轨,不得感慨网文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污点多多的人,冉闵类似明末极端利己的关宁铁骑,抗击过胡人,也为虎作伥过,不宜吹成民族英雄,要是把抗日时期最后反正的伪军头子吹成拯救汉族的民族英雄,看人们会不会喷死你。


说白了杀胡汉人占一半,造成北方大乱诸夏纷乱,葬送三十万汉军的冉闵称得上枭雄,但民族英雄担当不起


仿造网文吹冉闵的套路吹一波吴三桂:


满清入关屠杀汉人,幸得吴三桂幡然醒悟,拯救汉族,让人们见识到了汉族的力量,给汉人狠狠出了一口恶气,没有吴三桂让满清见识到汉人的力量,汉人早就灭族了。


ps:老是有冉闵粉把冉闵称为天王,总觉得是黑,因为天王是胡人称号


还有不要老是借古讽今,因为对现在的民族政策不满,而认为冉闵被人为遗忘抹黑,不然为何民族情绪比较浓的宋明没人吹冉闵?


还有说因为唐朝是胡人朝代所以抹黑冉闵的,也是醉了,不看看唐朝是如何辱骂石勒等胡人的?李白写胡无人这样不和谐的诗在唐朝都没事

石勒出自羌渠,见奇丑类。闻鞞上党,季子鉴其非凡;倚啸洛城,夷甫识其为乱。及惠皇失统,宇内崩离,遂乃招聚蚁徒,乘间煽祸,虔刘我都邑,翦害我黎元。——《晋书载记七》


季龙心昧德义,幼而轻险,假豹姿于羊质,骋枭心于狼性,始怀怨怼,终行篡夺。——《晋书载记七》


史臣曰:赫连勃勃獯丑种类,入居边宇,属中壤分崩,缘间肆慝,控弦鸣镝,据有朔方。——《晋书载记三十》


历史知事

冉魏史料不详,如果说冉闵执政时,中原汉人只剩百万,所有汉族政权都消失,五胡强悍,冉闵一个杀胡令就可以驱逐五胡出中原吗?!想必那时中原主体民族,绝对多数人口还是汉族,只不过精英不是死,逃,投降,损失殆尽才合乎情理。冉闵杀胡,是极端民族主义,不利当时中原五胡和汉族的融合 所以隋唐宋明都避免歌颂冉闵,毕竟大一统一直是秦汉之后汉人的政治理想和改朝换代的常用理由。


青箧

答案是冉闵根本没资格。

我查过些资料,冉闵算是个不忠不孝之徒,在当时,北方很多汉人都投降了胡人,而我们说的主角冉闵也同样做了胡人的养子,从此助纣为虐,帮助胡人侵略汉人。而且冉闵还打败梁犊,更是名震一时。

然而冉闵颁布杀胡令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爱国,而且因为自己被胡人逼的走投无路了。而且杀胡令什么的似乎也只是意淫产物,即便真实也不过就是一纸宣战檄文而已,如徐敬业讨武曌檄,而且冉闵掌权后杀的汉人也不少。



说他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汉人更是子虚乌有,汉民族传承是文化而非单纯的血统,即便说血统,当时江南晋国尚在,汉民族血统和文化都在延续,冉闵欲灭之而不得,没他一样有汉,所以抛去未曾证实的野史传言他也没啥,上下五千年比他出色的人太多了,薄薄的一本历史教科书根本没这种小人物的位子。



冉闵是后赵的走卒而已,为后赵作战多年,冉闵作为后赵将领的时候频繁对晋开战,北方的汉人政权凉州张氏他打过,当时的汉人正宗东晋他打过,杀了无数汉人。

和后赵翻脸颁发杀胡令,误杀的汉人和胡人不相上下,这是保护汉民族的延续?是汉民族英雄?说白了就是一个为争夺政权滥杀无辜的屠夫。作为后赵将领可以屠杀汉人,和后赵翻脸可以屠杀胡人,完全没有看到他有民族主义,一切都是为了政权。



杀胡令是因为他篡权石赵之后心虚,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需要借汉人的大义来正名。北方汉人没多少,大多都在东晋,文化菁英士族也南迁了。


杀胡令的只在他统治范围内,也就是一个山西省大小。另外冉闵武悼天王的谥号也是由鲜卑慕容氏追封的,冉闵也是被慕容氏所杀。

鲜卑族早已融入中华,我们引以为豪的杨隋李唐也有鲜卑血脉,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融合史,有些不顺应民族融合的英雄人物为了今天的民族大团结只能淡化。

古往今来,每一次朝代更迭,军阀斗争都是师出有名,对社会进步自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个推动是历史进程,并非某个人的功劳,战时的统治者只是玩弄政权,只为胜利,哪里管得了人民的苦难。真正对时代做出贡献的 是和平时期的统治者。


深思瓶

一位悲壮的民族英雄,一个被低估的军事天才——冉闵

其实在历史书上不仅仅是冉闵,就连五胡乱华这段历史都只是一笔带过,在教科书中留下更多的是那段历史中有关于民族融合的积极。至于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而冉闵曾经颁布过破坏和平的“杀胡令”,所以并不值得赞美,更不值得在史书中大书特书。


然而真正的历史似乎总是那么可笑,那么打脸,文人们用他们的笔没有写出煌煌盛世,也没有写出一个长治久安,在羯,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铁蹄下整个中原汉族几乎被杀了绝种,那些世家大族,豪阀大家都忙着往南方逃命,这就是史书中的“永嘉南渡”,而冉闵这位孤胆英雄却独自一人率兵抵御五胡。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可惜的是冉闵寡不敌众,公元352年冉闵率一万兵马和鲜卑族十四万骑兵作战,最终不幸被俘。被杀以后史载“蝗虫大起,草木枯萎,七月天未降雨”,吓得鲜卑人追封他为武悼天王,当日天将大雪。



冉闵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了当时的中华民族,可最终没有被历史接受,文人轻武,以此为最。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冉闵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像我这样自诩读史的人最终也只是在史书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了这么一点,何其悲甚。


一树梅花一放翁

历史最怕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真相被掩盖倒在其次,谣言惑众、丑恶颠倒、是非不分,就使得历史偏离了它起码的存在价值。

关于冉闵与“屠胡令”这段历史,就这种非常典型的情形。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个提问的题干,就是错误百出的——冉闵在五胡乱华,汉人濒于亡族的存亡之际发布了杀胡令,唤起了汉人的反抗,最终将胡人赶出中华……这纯粹是扯蛋的说法。

我们还还原一下历史细节:

首先看一下冉魏是个什么政权:

从西晋灭亡的公元316年起,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的公元439年,历时120余年,史称“五胡乱华”期,这一时期内,匈奴、鲜卑、羯、羌、氐等5个主要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各自建立政权若干,史称“五胡十九国”。

冉闵于350年所建的冉魏,只是这十九国之一。

冉魏王朝占地百余里、建国前后不满3年,扔到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顶多起个涟漪,连个浪花都溅不起来。

说这么一个小政权就能“唤起汉人的反抗,最终将胡人赶出中华”,这不明显睁着眼说瞎话嘛。

其次再来看一下“屠胡令”是什么东西:

冉闵和屠胡令,有一个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绝大多数人都是误读的:

——冉闵发布屠胡令时是在349年,而冉魏王朝是350年才建。即,屠胡令只是

冉闵称帝的手段。

公元349年,当时还是后赵臣属的冉闵颁布命令称:

凡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

此令即为史上恶名昭著的“屠胡令”。

发令当日,胡人被杀者即达数万。冉闵亲自率领军,以集体屠杀的形式诛杀胡人羯人,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抛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其余集居四方的胡人,均为当地的冉闵军队所杀。

今天我们读史时,可以冷静想一下:

当时胡人入驻中原已有多年,胡人汉人杂居,加之兵荒马乱之年,如何精准区分汉人胡人?

想象一下,屠胡令之下的的数十万冤魂中,有多少是胡人,又有多少是汉人……

再看一下冉闵的为人:

冉闵是不是汉人,这首先还是个历史疑问。

可以确定的是:他是羯族人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子,石虎历史是最罕见的暴君。

石虎死时,冉闵能在石虎朝中身居高位,总管内外兵事,石家人待他应是不薄。

但最后冉闵杀了石家一门数百口,非常的不仁不义。

冉闵起事反后赵、到建大魏,李农始终为其盟友,大魏初建时,冉闵曾请李农为帝,李农坚决推辞后,冉闵才当了皇帝。

但随后,他杀了李农及其三子。

这样的人,人品极差的。

最后可以很确定地说,汉族的发展壮大与冉闵的屠胡令没有任何关系。

冉闵的出现,只是让血腥的历史变得更血腥,让仇恨的族群变得更仇恨罢了。

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任何进步意义。

从汉民族扩张与融合的角度来看,恰是五胡乱华,将原本居住中原的汉人驱往南方,才真正促进了汉文化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张,正是因为有了江南的好山好水,汉文化变得更加滋润丰满了起来。

但就真有人为这样的人建了这样的雕像,树了这样“民族英雄”的碑,我也就只能呵呵了……这该算是谁的民族,谁的英雄呢?


风谈天下

其实在今天我们去研究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有说冉闵是屠夫,有人说冉闵是英雄。

个人认为冉闵死后的封号“武悼天王 ”,能从一方面佐证这段历史,此称号非冉闵后人追封,而是来自于其敌人

他的敌人——鲜卑国主慕容儁。被敌人追谥以天王之名衔,于中华历史之上,应该只有冉闵一人。

在北方中原汉人被胡人屠戮的十室九空(《晋书》;《资治通鉴》 ;范文澜《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纲》皆有叙述)的情况下,冉闵发布的“杀胡令”可以说挽救了北方汉民的血统。

《晋书》中对冉闵好的评价:提选人才,清定九流,政治清明,时人谓其有开国气象。而《资治通鉴》中对冉天王的事迹几乎只是单纯记录,且与《晋书》存在一定误差(仅限于地点,时间等)所以也不在赘述。

最为可信的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在文中对此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解释: “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

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范文澜《中国通史》)

从范先生文中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汉族与非汉族之间可以说有着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从侧面也佐证了冉闵的杀胡令对于汉族的正义性,一篇杀胡令可以说完全激起了北方汉族半个多世纪的国仇家恨。

而现在今天我们看来,个人认为,某些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征服,融合并存的。用今天的目光去看待当年的事情,古人尚未说冉闵的杀胡令是错误的,而我们又有何理由将历史用另一种手法叙述出来呢?

史料参考:《晋书》残卷,《资治通鉴》,《中国通史》


宁天源

明末时有一位大家叫曹学佺,据传他在桂林当差时恰遇一次当地贵族宗亲告状,缘由是一名屠夫当街把他的斗犬杀死。曹学佺细看告状方知,原来是这家宗亲平日里在街头肆意放狗撒泼,一名秀才躲闪不及,被恶斗咬住,情急之下这位屠夫挺身而出,手起刀落将恶狗杀死。在宗亲眼中,他的爱犬可比人命值钱得多,故而将屠夫告上官衙,请求对屠夫执行死刑——人命换狗命。曹学佺不畏当地宗亲势大,不仅免去屠夫一切罪责,而且要求宗亲赔偿这位秀才医药费。宗亲不忿之下对秀才恩威并施,强迫秀才改口为“秀才平时与狗交好,屠夫是发狠之下杀了斗狗,罪责全在屠夫”。至此算是把曹学佺彻底激怒,对秀才重刑之下秀才说了实情,把宗亲强迫他改口供的事和盘托出,真相由此大白。而曹学佺本人也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几点:一是外来的地方官有可能不怕当地的地头蛇,因为地方官除了有朝廷撑腰,很可能干了几年绩效OK就升迁了。二是秀才读的书全被狗吃了,他纵然可以躲过去一次狗咬,如恶狗不死,他不知还会被狗咬伤或咬死多少次;三是对于地方豪绅来说,区区一个秀才(被朝廷认可的非下贱人等)远不如自家的斗犬;四是社会还是进步的,过了这几百年,终于不会再看到狗主人向杀死狗的人说要偿命了,不过还是有要求人向狗下跪道歉的,说明历朝历代,人不如狗的事一直存在,唯一不同的是,人和狗的数量都增加了;最后一个就是地方官离开之后,秀才和屠夫怕是要遭殃了。

春秋末期的楚平王想废了太子建,便先去把他的老师伍奢抓来,诬告太子建要谋反,伍奢打死也不承认,就被楚平王投进了监狱。

之后又宣伍奢的两个儿子回国,大儿子伍尚刚回国就被楚平王杀了,同时把伍奢也给杀了。

剩下伍奢的二儿子伍子胥带着太子建逃跑,跑到郑国,郑定公对太子建很友好,但不同意太子建要他帮忙起兵攻打楚国的事,结果太子建拿着郑定公的信任当枪使,想联合郑国的大臣一起把郑定公给废了,结果被郑定公察觉,一怒之下处死了太子建。

这下伍子胥赶紧逃跑,想要逃到吴国去,逃到昭关(吴楚两国交界)这个地方时因官府严查,他没法蒙混过去。恰好有一位东皋公很同情他,想要帮助他逃跑,结果他不信任人家,愁得一夜白头。

第二天东皋公找到皇甫讷来假扮伍子胥(他俩长的有点像),恰好伍子胥又一夜白头,所以趁着官府捉拿皇甫讷时伍子胥趁乱溜出了城门。

伍子胥刚出昭关,没跑多远又被一条大江拦住去路,正愁时一位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说可以载伍子胥过关,伍子胥大喜之下被老渔夫载着过了江。

过江后伍子胥不信任老渔夫,把自己的宝剑——龙泉剑(又名龙渊剑)——赠给老渔夫,说这把剑值一百两黄金。老渔夫哈哈一笑,说楚平王悬赏抓伍子胥给的赏金是五万石(一石是按最低的算也是60斤粮食,五万石就是300万RMB),还给的有爵位,伍子胥你这是侮辱老渔夫的人格。然后老渔夫就当着伍子胥的面跳江自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几点:一是贵圈真乱;二是伍子胥绝逼是睚眦必报之人,所以多年后他鞭尸楚平王也就顺理成章了;三是好人难活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僧伽蓝

冉闵为什么不为史书所容?咱们先从他的《杀胡令》写起。

在《杀胡令》中,冉闵写道:“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这段话读起来,正气郎朗,大义凌然,感觉冉闵是在拯救汉民族于危难之中。若没有冉闵出现,汉人就被“胡人”给杀光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石虎)

首先,冉闵并没有杀胡拯救汉人的思想基础。冉闵是汉人。但是,他爹冉良12岁时就被羯族首领、后赵武帝石虎当干儿子养了起来。冉闵是出生于石虎的家庭里,而且冉闵出生以后,石虎一直对这个养孙非常宠爱。也就是,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少数民族羯族的帝王家庭,受到的教育也都是羯族的教育。他与汉族基本上没有文化交集,他可能同情汉人吗?

其次,冉闵在长大后征战过程中,多次屠杀汉人。最典型的是咸康五年(339年),冉闵随石虎和东晋作战,进犯荆州和扬州。冉闵在沔南打败了东晋军,杀死了东晋将军蔡怀,屠杀了不少汉人。

第三,冉闵一生从未做过保护汉人的工作,在捐税上,从来没有减免过,反而是多次抄掠。同时,他也没有保护过弱小的汉族妇女儿童。

从小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冉闵保护了汉人,那是一句谎言。

那么,冉闵为什么要颁布《杀胡令》呢?其实,冉闵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罢了。

(冉闵)

首先,冉闵这样做,是为了掩盖他屠杀收养他的祖父一家的事实。冉闵被石虎当乖孙子养大。石虎去世后,太子石世继位。石世只当了33天皇帝,便被弟弟石尊废掉。石尊自立为帝。石尊当时为了拉拢冉闵,曾对冉闵说:“你好好跟着我干,将来我立你为太子。”但是石尊登位后,食言了,立了自己的儿子石衍为太子。这让冉闵心里很怨恨。后来他联合李农等人,杀掉石尊。

石尊死后,石尊弟弟石鉴继位。石鉴封冉闵为大将军,却又在暗中提防他。于是冉闵又联合李农等人抓捕石鉴并杀掉。后来,还把石家老小全部屠杀干净。

也就在这时候,冉闵颁布了《杀胡令》,提出:只要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文官都会进位三等,武职都任命为牙门。这样一来,一天之内,有数万胡人被杀。冉闵还亲自率军屠杀胡人(主要是羯族),不伦贵贱长幼男女都杀,几天下来,就杀了20多万羯族等少数民族。

很显然,冉闵这样做,是为了掩盖他杀尽石虎后人的事实,转移人们视线。让别人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帮助汉人杀胡人。

其次,当冉闵杀掉石家全族以后,他又利用汉人帮他打江山。冉闵利用杀胡的号令,煽动汉人,灭掉石家老小。但这个代价对他来说也是很昂贵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把自己放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风口浪尖。这样,冉闵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就很困难。但这件事已经做出来了,而且成为他成功的一个基石,不能松动。于是他打算把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他派出使者,联络东晋,对东晋说:“叛逆的胡人扰乱了中原,如今已消灭了他们。如果能共同征伐的话,可以派遣军队前来。”他是想借东晋的力量帮他对付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帮他打江山。结果东晋并没有上他的当。

(羯族)

靠煽动民族情绪建立起来的国家,肯定是长不了的。一方面,汉族并不真正支持他,东晋也不帮他,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群起攻打他。因此,他建立的冉魏,就如同昙花一现,只坚持了两年,就被鲜卑族慕容儁给消灭了。

对于这样一个人,历史怎么会肯定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