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宣佈助力脫貧新動作 螞蟻森林實現重要升級

5月16日,阿里巴巴生態脫貧交流會在四川省平武縣關壩村舉行。這裡距離綿陽市約三個半小時車程,距離成都大約五個小時車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僅有400人的小山村,卻吸引了超過百萬網友的目光。

會議現場,阿里脫貧基金副主席、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宣佈了助力脫貧的新動作:螞蟻森林升級,未來,網友在螞蟻森林上認領保護地或經濟林,不僅可以支持巡護等生態保護行為,還能購買當地的農產品,幫農民實現增收。同時,阿里脫貧基金將與四川平武簽約,將其打造成生態脫貧實驗田。

這意味著,螞蟻森林將從個人參與的環境治理平臺,升級到生態脫貧平臺。

幫助村民實現生態脫貧

阿里宣布助力脱贫新动作 蚂蚁森林实现重要升级

發佈會現場

平武是“5·12”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和邊遠山區“五區合一”的貧困縣。同時,平武也是生態大縣,被譽為“天下大熊貓第一縣”。平武幅員遼闊,生態優良,森林覆蓋率74%。境內有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河溝省級自然保護區、老河溝公益保護地等。

但正是由於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價值較高,無法簡單、快速地進行大規模資源開發活動,導致民生基礎發展受限。過去10年,當地關於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探索從未間斷。

“保護生態不是封起來不動,而是得用,還得用好,老百姓看不到收益,就不可持續。” 關壩村村支書喬良表示。當地在“生態+發展”的道路上摸索十年,2016年開創性地建立了自然保護小區,追求生態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喬良經歷了從純生態保護,到產業帶動生態,再到生態變成產業的探索之路。

去年,關壩村民的收益中15%來自生態效益——巡護國有林的收入、養蜂合作社提成,增殖放養冷水魚帶來的分紅。而在幾年前,這個比例幾乎為零,村民靠外出務工為生,甚至不乏盜獵者。

有生態發展專家認為,關壩按照現在的發展模式走下去,理想狀態是生態收益達到村民收入的一半。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意味著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然而,喬良和村裡的年輕人並不樂觀。生態保護有了成績,發展的瓶頸也隨之而來。蜂蜜、核桃質量再好,但並不為外界所知。生態效益如何科學地轉變為經濟收益,也缺乏規劃和完整的鏈條。

這也是阿里脫貧基金選擇關壩村作為生態脫貧試點的原因。阿里脫貧基金將以螞蟻森林為基礎平臺,幫助村民實現生態脫貧。

阿里宣布助力脱贫新动作 蚂蚁森林实现重要升级

平武的關壩自然保護地上線僅24小時,就有140萬網友通過螞蟻森林能量認領,目前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未來,除了保護地,網友還有可能認領經濟林,認領過的網友可以直接購買到“自己保護”的經濟作物。此外,螞蟻森林和淘寶供應商還將為保護地經濟林出產的環境友好型產品提供市場機會,幫助貧困地區實現增收,提升當地經濟。

在中科院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衛平看來,以往的生態脫貧缺少企業參與,大多離市場太遠。而“生態脫貧”的“生態”首先代表著“綠水青山”,同時也意味著商業力量的全方位融入。今後,阿里生態體系內的電商、培訓、新零售、科技資源都將全力為生態脫貧模式的探索提供支撐。

阿里脫貧基金副主席、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表示,希望每一個消費者參與到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中去。“去年,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宣佈了一個重大的脫貧戰略,未來五年,我們希望集全集團之力全面參與脫貧攻堅戰。我希望這次行動是以前生態治理的一個升級,希望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為當地的脫貧工作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打通跨界合作鏈條

阿里宣布助力脱贫新动作 蚂蚁森林实现重要升级

把好山好水出產的好貨賣出去,這是傳統生態脫貧的路徑。而互聯網平臺和商業生態帶來的價值可能遠不止於此。平武作為阿里生態脫貧的第一個試點縣,正在開展一場社會力量的跨界探索。

據瞭解,中國已建立超過2750個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卓見成效。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地方政府和公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很多“生態+發展”的探索,但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套成熟模式可供借鑑。

此次阿里生態脫貧基金要做的,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優勢、商業生態優勢和科技能力的優勢,嘗試整合更多跨界資源,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和命運。

具體來說,阿里將通過“試點+研究”一體兩翼的方式實現:在荒漠化地區試點經濟林種植,提供就業機會、助力產業發展;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支持保護地建設,帶動農村社區綜合發展;同時引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通過縣域研究,提煉出GEP和GDP雙增長的可行模式,為全國範圍內的生態脫貧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級互聯網公益產品螞蟻森林將作為阿里生態脫貧的主要落地平臺,連通用戶、保護地和貧困地區。未來,生態脫貧縣域內新增的保護地或生態經濟林都可以被用戶“認領”,得到廣泛的關注和保護支持。在保護的同時,發展出來的環境友好型產品也將通過螞蟻森林平臺與3億用戶產生聯繫,為貧困地區提供發展的機會。

“生態脫貧是一條沒有車轍印的未來路,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將是一條可探索的前路。”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總裁馬劍談到。

桃花源曾在平武建立了第一個民間參與保護的公益保護地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在馬劍看來,“大體量的企業持全部資源投入生態脫貧,這還是第一次。”

李芯銳對這樣的探索期待已久。他是平武關壩村養蜂合作社理事長,此前曾有公益機構主動幫忙賣蜜,預定了2000斤蜜,最後只賣出200斤,多的蜜都砸在了倉庫裡。“他們也是好心,但錯誤地預估了市場,也缺乏渠道能力。”在李芯銳看來,發展是個鏈條,每個環節都應該有專業的人來規劃和運籌。

現在,這些環節正在補齊。參與這場“生態脫貧實驗”的,有桃花源基金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公益機構、中科院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以及代表商業力量的農村淘寶和淘寶供應商,甚至螞蟻森林、中央美院這樣的跨界創新平臺和機構。

阿里方面表示,希望先把生態模式的“實驗田”走通,通過和一個縣域的全面合作,探索出一種互聯網時代可被複制的生態脫貧模式,目標不是短期內實現脫貧的數字,而是希望真正地幫助當地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可持續發展。一旦有了可複製的可能,阿里還會在大熊貓棲息地、滇金絲猴棲息地區域等範圍內尋找其他縣域進行合作。

- END -

阿里宣布助力脱贫新动作 蚂蚁森林实现重要升级

作者 | 皮磊

阿里宣布助力脱贫新动作 蚂蚁森林实现重要升级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阿里宣布助力脱贫新动作 蚂蚁森林实现重要升级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