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自媒體創業或者團隊自媒體創業需要2種態度3種準備 你有嗎

進入自媒體產業工作,必須具備兩種態度:吃苦和務實。不要只看到光鮮亮麗和有個性的表象,就貿然投入。

因為自媒體是一種態度和信仰!

個人自媒體創業或者團隊自媒體創業需要2種態度3種準備 你有嗎

馬上畢業季了,又有幾位同學開始到筆者文化傳媒實習。談起他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想法,讓我驚訝的是,60%以上都對這個領域懷抱著過於浪漫的念頭。要不是認為在自媒體業工作可以很酷、很有個性,能夠與眾不同;要不就是以為開個咖啡店、營造出一些小確幸氛圍,就等於投入「自媒體產業」。

雖然大家都很有熱情,滿腔熱血,然而從我的角度看,顯然,只帶著這樣的理解就決定投身自媒體產業,絕對是不夠的。 事實上,就連是進來工作、還是進來創業,事前都應該有不同層次的認知和準備。

如果只是進自媒體業工作,當然比較單純。但儘管是這樣,我覺得也必須具備2種態度:吃苦和務實。

工作的2種態度

為什麼要能吃苦?

乍看之下,自媒體工作大半跟寫作、拍攝、藝術、設計、創意有關,比起當個小職員,似乎聽來光鮮亮麗,又有個人主張多了。這是從表象去想象,實際上,每一次演出、每一場排練,都有很多細節考驗做事的耐力和執行力。到最後,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很可能認為你的付出和產值不成比例,因為付出很多,但投資報酬率不見得比在別的行業好。

另外,我不諱言,這個領域的公司起落很快,職業的不安定性也會超過其他產業很多。換句話說,不願意吃苦,很難待得長久。

至於務實,則是要真心喜歡、願意為理念奮鬥。

個人自媒體創業或者團隊自媒體創業需要2種態度3種準備 你有嗎

如果不是由衷珍視出自文化和土地的各種素材,努力想為它創造價值,只為了光環而來,很快就會發現和預期不同,覺得幻滅。 假如想進自媒體產業創業,我抱持的角度就更嚴肅了:比起只做個組織中的工作者,創業最需要的條件,是要有「使命感」。

創業的3種準備

創業前,你必須理解,自媒體領域的運作是種「不具象」的經濟學。

意思是,它很難讓你在一進入之初,就看見什麼可以獲利、什麼不可以。它不像開餐廳,至少可以事先預估一下營收、成本,以及獲利從哪裡來。現階段它充滿各種不確定,常常一切都要重新理解、學習,甚至解構傳統再創造,這是第一個要有的心理準備。

第二,有些現況中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但不一定會明講,可是你得意識到這是問題、是需要改變的,不要真的以為自媒體業就是這樣。

我最近讀了《沉默串謀者》這本書。它講到在社會或職場中,存在很多人們拒絕承認的事實,於是在有意無意間,大家一起成了「沉默的串謀者」。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自媒體業這麼多年,我看到很多這類現象,有些人做的並不是文化創意,卻打著這個名義,別人不知道嗎?不,大家都知道,只是不說破。當很多不健康、消費「文化」二字的現象充斥在環境中時,對一個初來乍到的投入者,一定要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建立清晰的判斷力。

第三,要釐清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質,認識自己。

個人自媒體創業或者團隊自媒體創業需要2種態度3種準備 你有嗎

先從土地、歷史、生活中形塑出屬於自己的文化根基與識別度,建立信仰後,再繼續往前走。如果沒做這個動作就貿然往前衝,就算初期成功,一段時間後,還是會遇到瓶頸,到時候還是得回頭找自己。

做一個自媒體業的創業家,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在文化與資本市場對話的過程中,怎麼取捨、怎麼回應,都牽涉到最終追求什麼價值。我比較鼓勵大家思考的方式,是先從我們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社會、想要什麼樣的世界來想象,不要只做現在看得見或需要的。我們應該努力去創造下一個世代需要的理想環境,而不是隻著眼於現在。 當然,一開始就找出答案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至少可以先放在心裡,然後在過程中隨時拿出來思考。先具備這些意識,才不會在和資本市場對話的焦慮和衝擊下,做很多錯誤的讓步。

撇開快餐型的動機,這幾年,我看到愈來愈多很棒的年輕人希望成為這個領域的一員。不過,除了「擁有一份工作或事業」外,我始終覺得,更應該多想想:我可以帶來什麼貢獻?我的專長、優勢是什麼?怎麼和這個領域產生連結?這樣,才能真的在自媒體業發光發熱,也讓自媒體業因為多了你,能出現更多不同。

希望更多想做自媒體創業的朋友來就此話題評論。關注博藍圖獲取更多創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