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最近蒙老師讀一些關於教育的叢書,裡面提到了一個“智識”

的概念,是英國哲學家尼古拉斯.麥克斯韋提出的,教育需要以“智慧”來代替單純地“知識”積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識”

簡單的知識積累,本質上來說是在單一的專業上的瞭解,是一種由外到內的知識傳遞,而智識則需要由內心出發的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還包含意識和格局上的發展。

一個生活在母語國家、並且讓自己母語優秀文化滋養的孩子能夠更全面理性的認知世界,在智識方面也會有獨到之處,更高一籌。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國學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東西,是中華文化幾千年大浪淘沙精選的東西。學習國學,對孩子智識啟蒙非常有益。

國學的外延無所不包,凡中國的學問都叫“國學”。《四庫全書》把國學分為四個部:經、史、子、集。經部就是十三經;史部包括二十四史;子部就是諸子;集部就是大文學家的文集。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學國學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孩子儒雅、淳靜的氣質,儲蓄豐富的語言知識。從小接受的優秀傳統文化,一點一滴積累在腦海裡,漸漸成為潛移默化的"常識"運用時,便可以任意支取、對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但對於學習現代漢語的孩子來說,以上經、史、子、集未免太過冗雜,那麼現代孩子怎麼挑選和學習國學呢?

國學經典要有選擇地吸收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國學經典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要有選擇地吸收。畢竟,國學經典中有一些不能與時俱進的內容

,有鑑別地吸收,才能使寶寶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讓孩子在特定場景中理解國學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我們不應為了教國學而教,重要的是要讓國學影響孩子的言行,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場景,讓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孩子原本答應媽媽的事,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動畫片不再看第二集,結果又反悔、耍賴。這時候媽媽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論語》)來教育寶寶,意思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果斷。這些格言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孩子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逐漸養成好習慣。

興趣是需要培養的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有人說國學很枯燥,可是學英語、學彈琴也很枯燥,為什麼孩子照樣也能學習呢?

可見興趣是需要培養的。家長們應該以身作則靜下心來每天誦讀一段國學經典,配上古典音樂。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配合了,這時家長們也要給予鼓勵,積極配合。

家長應該多和孩子一起學習國學經典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知識≠智慧!孩子只學知識而無智慧,將造成不止格局上的缺陷

父母親的興趣也將直接傳遞給孩子,這“內在的環境佈置”比外在的環境更重要得多!家長的陪同和支持是對孩子最重要的鼓勵。父母同時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指導作用是不可推卸的。父母要合理安排好時間,萬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背誦,而強迫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