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上路時,如何“以貌取人”保平安?

夢飛時常說:駕駛從宏觀來看就是一個融入(融合)的過程,從微觀來看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仔細看這兩個措辭其實非常有意思,措辭本身就已經決定了咱們的角色定位。

什麼叫融入?

小個體進入到大個體,一般用融;同時,進入到既有的框架和規則當中,稱之為“入”,所以融入,角色定位已然清晰。

我們是微不足道的,要進入到既有的一套法則當中,除了謙卑和迅速把自我調整到與原有節奏風格相符合,別無選擇。關於融入,今天我們一筆帶過,關鍵是來講講“互動”。

開車上路時,如何“以貌取人”保平安?

互動這個詞兒也非常有意思,所謂“互”,單個個體和自己肯定不能稱之為“互”,兩個以上的個體才能稱之為“互”,這就意味著你要和別人打交道。“動”也很形象,這兩個參與者不是呆坐在那裡,而是需要相互有回應。

互動,意味著這兩個參與者有關聯,而且是動態的關聯。什麼叫動態關聯?交誼舞是最鮮活的例子,伍思凱在《舞月光》這首歌裡是這麼唱的:你想要逃時他開始追逐。如果你逃了,他放任,不對你“逃”這個動作做出反應,那就不算一種“互動”。

解釋到這裡大家心裡肯定有譜了,為什麼說駕駛是個“互動”的過程?因為你必須對其他人的動作做出回應,同樣,你的一舉一動也牽動著其他人。

進行完了如此詩意的開場之後,夢飛來進入正題。

我們既然知道了對於駕駛來說,交通參與者是個相輔相成的關係,那下一步,自然而然就是要研究那些和我們互動的對象了。

其實開車和做人一個道理,開車時我們遇到過很有禮貌的車輛,在身邊我們也會碰到很多善解人意、與人為善的朋友;開車時我們遇到過喜歡加塞的司機,我們的身邊也有那些喜歡佔小便宜的人;開車時我們會遇到那些風格彪悍的司機,日常生活我們也能碰到蠻不講理的人。

開車上路時,如何“以貌取人”保平安?

駕駛不過是生活的一種映射而已,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夢飛總說:《開車是一場修行》的原因所在。在駕駛中修煉的好心態,一定會讓你在生活中受益的。

請仔細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如果有人有意無意冒犯了你,你會不顧後果衝上去就和別人罵或者打架嗎?一般都不會,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為什麼在車內,你就敢呢?因為車內的封閉環境,給了你一種虛幻的安全感,從而助長了你的膽量。當然,這不是好事,這種虛幻的膽量反而會給你帶來麻煩。

參與者風格的多樣化,是群體數量超過了臨界點後的必然產物,首先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其次,就要想辦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去,慢慢如魚得水,以下幾點供你參考:

1、“以貌取人”

2、行勝於言

1、“以貌取人”

之所以打個雙引號,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貌取人,而指的是,看車的樣子來判斷危險程度。

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樹立“危險來源”的概念。

那麼駕駛時,我們怎麼以“貌”取人呢?大貨車、出租車、新車新手、公交車、電動車、小孩、老人、外地車牌……

開車上路時,如何“以貌取人”保平安?

看到這些“貌”的交通參與者,我們就要儘量遠離。

駕駛時,一定要樹立“危險來源”的概念:

a、自己一定不能成為危險的來源

b、自動遠離那些在概率上會給自己帶去麻煩的危險來源

2、行勝於言

很多小車司機也是麻煩的來源,我們靠外觀(貌)是無法判斷的,只能更進一步,依靠他的行動來判斷,這就是所謂的“行勝於言”。

夢飛在路上經常發現那些貼著“新手駕駛”標誌的車輛行車風格極其彪悍,估計是進入了生手期,但車貼還沒撕下來。

一定要遠離有以下行為的司機:

a、不停變道、亂穿梭的

b、急停急起步的

c、喜歡加塞的

d、放特別大音樂的

……

一個人是否平和,可以從他的接人待物中看出來,同樣的道理,一個司機是否平和,也可以從他的駕駛風格中看出來。

而包容+遠離,是我們所能做的。包容,就是要接受世界的多姿多彩和不同;遠離,就是判斷對方是否和自己氣場相同,是否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如果發現不對付,那就自動遠離。

夢飛聽《冬吳相對論》,吳伯凡就經常說: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接受駕駛環境的多樣化,樹立“危險來源”的概念,學會從他人的駕駛行為中判斷危險程度,從而決定自己是否遠離。

培養對道路的敏感度,學會判斷危險,提前遠離,這其實是一種安全意識。

學駕駛,找夢飛,上手快,更安全,敬請關注夢飛駕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