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于學忠(續)

(接續)

一:全面抗戰時期的于學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開始,震驚中外的淞滬會戰爆發,作為東北軍實際當家人的于學忠,立即派人去天津冀東保安隊中通知其就任河北省主席被免職前預先埋伏的兩個總隊起兵抗日,該部隨即消滅了通縣和順義的日軍數百人,擊斃日本特務機關長細木繁宣佈起義。並在日寇援軍到達之前順利撤出北平,一部分就近在保定加入了宋哲元的29軍,另一部分輾轉千里迴歸了闊別4年的51軍114師建制。1938年1月不戰而逃的韓復榘被處決,蔣介石命于學忠接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但曾作為韓復榘結拜兄弟的于學忠不願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後改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于學忠將軍

1938年1月徐州會戰爆發,于學忠親率51軍守衛淮河北岸對陣日軍精銳主力第十三師團,打響了臺兒莊戰役的序幕戰淮河阻擊戰,在堅守小蚌埠的戰鬥中,51軍多次打退敵人進攻,併發起反擊作戰,日軍措手不及退卻被擊斃,溺亡數百人。由於13師團額外配屬了重炮聯隊,為了抵消其炮火優勢51軍將士們勇敢的跳出戰壕發起了反衝鋒並展開了白刃戰,雙方3000於人而絞殺在一起殺聲震天,最後日軍丟下六七百具屍體潰逃而走,我軍亦傷亡軍官50餘名,士兵600餘名。協助桂系作戰的臨淮關戰場,51軍114師在日軍飛機大炮的轟擊下,視死如歸地與敵人血戰,戰況激烈,守軍官兵兩天一夜沒吃一口飯,經歷了與敵人10個以上回合的廝殺,不少基層部隊指揮官陣亡後下級軍官自動接替指揮作戰,直至全部壯烈犧牲。

淮河阻擊戰是安徽境內八年抗戰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此戰51軍傷亡7000餘人,日軍傷亡3000人以上,守住了淮河防線,為臺兒莊會戰創造了良好條件。在整個臺兒莊大戰中,51軍共四個旅長傷亡三人,八個團長傷亡七人,繳獲大炮30餘門,擊毀坦克二十餘輛。中共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就提到此次戰鬥。此役使于學忠名揚海內外,被譽為“偉大的將軍”。臺兒莊戰役激烈之時,于學忠奉命增援,智取韓莊爭奪賈家埠最後血戰禹王山,因戰功獲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獎勵的銀盾獎章。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淮河阻擊戰

1938年5月,徐州會戰末期面對強敵第五戰區決定全面撤退,于學忠奉命掩護徐州參戰的六十萬大軍撤離,接到任務的時候于學忠表示:51軍縱然全軍覆沒也要完成掩護任務。6月蔣介石為保鄭州下令炸燬花園口黃河南岸大堤,雖暫時阻止了敵人也使51軍遭受了損失。部隊被日軍截為數段,完成掩護任務後身陷重圍歷經磨難輾轉突圍,後收攏部隊全軍僅剩一萬餘人,由於之前已經授勳過青天白日勳章,此戰于學忠因戰功而晉升一級上將(關於于學忠是否晉升有兩種說法,待考證)。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稱讚說:東北軍于學忠部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將永垂史冊。于學忠則表示:不把日寇趕出中國我絕不罷休!38年8月,日軍集結合肥開始西犯,妄圖取道大別山北麓會師武漢,于學忠奉命阻擊,經10晝夜的激戰,傷亡7000餘人的代價再次守住了陣地。10月下旬51軍在大別山區轉入遊擊作戰。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日軍關於淮河阻擊戰的描述

二:挺進山東敵後戰場,開闢蘇魯戰區

1938年6月中國軍隊棄守徐州後,山東、江蘇和皖北成了淪陷區。蔣介石決定派部隊去山東敵後開闢游擊戰區。在南昌的高級軍官會上問誰願去山東時眾將無人敢去。這時于學忠毅然站出:山東是我老家,我去!蔣遂任命于學忠為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和鹿鍾麟是當時國軍僅有的兩個敵後游擊區總司令,下轄51、57、89(韓德勤的地方部隊升級)三個軍。1939年春節前,于學忠率部一路突破敵人阻擊,歷經艱險從阜陽到達魯南,受到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115師政委羅榮桓的歡迎。西安事變之前東北軍和紅軍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張經武和于學忠相互拜訪,在後來的幾年中,雙方互相配合互通情報,51軍軍師兩級都住有八路軍的聯絡人員,在敵後戰區裡形成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敵的有利局面。但1939年五月國民黨政府軍政部下令八路軍撤離山東,遭到八路軍的的堅決抵制。于學忠照轉了命令,但並未按照命令排擠和為難八路軍。相反當時八路軍物資供應甚至吃飯都處於困境,當時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的徐向前親自拜訪于學忠,並向于學忠提出在山東境內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在頂著蔣介石的反共政策的壓力下,于學忠最終同意了徐向前的要求。截止到1940年底八路軍在山東省的抗日政權就發展到90多個,使山東敵後抗日遊擊區成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這與于學忠的默許配合有很大關係,這為抗戰勝利後八路軍能夠迅速挺進東北創造了必要條件。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魯蘇戰區國共將士匯合

在魯蘇戰區的游擊戰中,于學忠注意偵查和蒐集情報,並堅持與部下同甘苦共患難,在作戰中不斷改變部隊番號來迷惑敵人,使得日軍一直沒有弄清楚山東到底有多少國軍,五年時間裡牽制了日軍四個師團的兵力始終不敢參與南下作戰。于學忠還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和服裝廠,興辦中學和政治學院,開辦各種軍、政訓練班以適應抗戰需要。面對日寇兇殘的“掃蕩”,51軍取得了一系列反“掃蕩”的勝利。因於學忠率領的東北軍積極抗日,八路軍山東分局提出“擁護於(學忠)總司令,堅持抗戰、團結、勝利”的口號。1939年夏,國民黨在戰區各部成立了政治部以監視於學忠和東北軍。並列出東北軍中十幾名地下共產黨員要求逮捕。于學忠看完電報說:一個我也不交給他!並設法保護了這些共產黨員。時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見於學忠處處不聽他的,便買通兇手意圖刺殺于學忠,幸好作為軍人的于學忠反應及時迅速臥倒,手榴彈僅炸傷手部。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開國中將萬毅將軍

1942年4月,重慶軍統機關給於學忠發來急電:“奉總裁手諭,萬毅(中共黨員,開國中將)通敵叛國,就地處決,具報。”由於萬毅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于學忠不同意殺害萬毅,說:“秘密處決?俺當兵20多年,還沒幹過這缺德事。”作為萬毅的老長官,于學忠給蔣介石回電說:萬毅抗敵堅決,屢立戰功,何雲通敵,如犯軍法,公開審判,秘密處決,礙能執行。由於西安事變的影響,蔣介石堅持限制,壓制並迫害東北軍,最終使得魯蘇戰區的東北軍57軍111師在師長常恩多和萬毅率領下,宣佈起義並投靠八路軍。于學忠得知後說:“我的部下都走到我的前頭去了,我以人格擔保,絕不破壞你們的革命事業。總部特務營參加起義,我很高興!我願意把東北老百姓用血汗錢買的槍交給你們,打回東北老家去!”而對於111師中準備策動部分部隊投敵的劉晉武被于學忠抓住後則立即執行槍決。111師起義部隊是後來四野38軍114師的前身。

三:于學忠的關鍵詞:正直勇敢和忠誠

111師起義後,岡村寧次調集了兩萬名日偽軍,在飛機大炮配合下,妄圖一舉消滅戰區總部和113師。當時于學忠的特務團作戰兵力僅有600餘人,退到113師防區後與敵人在唐王山激戰。于學忠的腿臂被炸傷,面對敵人“活捉于學忠”的叫嚷聲,于學忠說到:“我寧願墜金而死,也決不當敵人的俘虜!”在於學忠指揮下,部隊奮勇殺敵脫離虎口。後經過5天5夜的激戰日軍終於敗走。于學忠部以300多人的代價消滅日偽軍400多人,打了一場敵眾我寡的勝仗。但是隨後魯蘇戰區的地方雜牌吳化文部公開投敵,勾結日軍集合了25000餘兵力發動了拉網式包圍大掃蕩,企圖尋殲于學忠主力。面對3倍於自己的敵人,于學忠又一次處境險惡遭受嚴重損失。蔣介石以體貼為名致電于學忠率部出魯。于學忠回電說:“為了維護抗戰局勢,不宜出魯。”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東北軍轉戰山東和江蘇戰場

直到1943年9月已堅持山東敵後戰場近五年之久的于學忠率餘部撤出魯蘇戰場到後方修整,並對魯蘇抗戰進行了總結寫到:“歷次戰鬥中7名將領負傷(于學忠本人就先後4次負傷),7名少將以上將領陣亡,8名上校、15名中校陣亡。和日偽軍進行大小戰鬥上百次。”保守估算官兵累計傷亡3萬多人,斃傷日寇萬人以上。戰區部隊僅在魯南地區就牽制了日軍4個師團近十萬日軍,堅持敵後戰場五年之久無日不戰,有力支援了其他戰場的對日作戰。根據文獻粗略統計加上此前徐州會戰,大別山抗戰,魯蘇抗戰,51軍累計傷亡達五萬餘人,麾下所部數次打光整補再戰,是國軍抗戰序列中累計傷亡最大的軍級部隊之一,不久蔣介石解除了于學忠的兵權,任命他為國民黨軍事參議院副院長的空銜。于學忠到重慶上任後住在鄉間賦閒。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多次拉攏利誘于學忠失敗的蔣介石竟然不派于學忠到山東受降區去受降。直到1947年孟良崮戰役之後,蔣介石決定“重用”于學忠,派他去山東打內戰,于學忠嚴辭拒絕,1949年,躲在重慶鄉間,幾經輾轉擺脫了蔣介石的魔掌。

縱橫蘇魯,誓滅敵酋——東北軍抗戰名將於學忠(續)

密切配合51軍作戰的八路軍第一縱隊

1950年周恩來親自派飛機把于學忠接到北京,面對這位老朋友毛主席說:“於將軍多年來對我們幫助很大,非常感謝。” 1952年于學忠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64年9月22日于學忠在北京因病逝世。他最大的遺憾是沒能看到張學良獲得自由。他曾說:“東北軍打了那麼多勝仗,付出了那麼多的犧牲,最後蔣介石還是把東北軍全部瓦解了,結果也沒放張學良將軍,......這是我此生最感不平的一件事!” 西安事變之後,有人問于學忠為什麼不起義?于學忠表示蔣介石親口對於說過,他所以扣押張漢卿,就是要看東北軍紅不紅。要是東北軍赤化了,他就殺了張漢卿!——“東北軍要是‘紅’了,張將軍就完了,你們說我該怎麼辦?!” 抗美援朝戰爭中組織赴朝慰問團,毛主席提議于學忠擔任團長,可見對於這位曾經的國民黨一級上將,毛主席是多麼看重!於內心十分感激,但是想到會刺激蔣介石的神經從而對張學良不利,便主動放棄了這個求之不得的光榮的機會。于學忠說:“我低調一點,漢卿在那邊就會好過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