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爲何不在東北一戰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東北軍全稱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前身是由從北洋軍閥中分裂出來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領的“奉軍”。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於皇姑屯,他的長子張學良繼任為統帥,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稱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管轄。這次史上稱為“東北易幟”事件後,奉軍正式改編為屬於國民政府戰鬥序列的東北軍。

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東北軍群龍無首,內部各派系鬥爭激烈,難以凝結成一團。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對東北軍再次整訓、縮編,以達到削弱東北軍的目的,整編後東北軍剩下六個軍:第49軍、第51軍、第53軍、第57軍、第67軍、騎兵第2軍。

隨著時勢變化,這六支軍隊的六大軍長也從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49軍軍長劉多荃(1897-1985)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劉多荃 ,字芳波,遼寧鳳城人,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炮科,後經同學姜化南舉薦,於1925年成為張學良的衛隊副隊長,張學良對他極為信任,衛隊擴編成衛隊旅後,劉多荃被任命第一團團長。

1929年劉多荃又出任了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衛隊統帶,之後他又出任了國民革命軍陸海空副總司令北平行營衛隊統帶、北平綏靖公署衛隊統帶部少將統帶等職務。當年的楊常事件中,劉多荃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1933年,劉多荃被提升為東北軍獨立第105師師長。1935年,他曾經率軍隊入陝“圍剿”紅軍,1936年西安事變中,劉多荃也是重要的參與者,擔任了捉蔣行動的總指揮。西安事變後,東北軍被整編成6個軍,劉多荃任第四十九軍軍長。

抗日戰爆發後,劉多荃率領軍隊奮勇抵抗,在淞滬會戰時,損失極為慘重,在南昌會戰時,因實力太多懸殊被擊敗,因而遭到撤職。1941年,劉多荃再次復起,任職了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併兼任了熱河省政府主席,之後,他還被任命為了第25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劉多荃被任命為綏靖公署副主任、華北“剿總”副司令、熱河省政府主席,並晉級陸軍上將,成為傅作義的副手。1948年,因反對內戰劉多荃舉家遷往香港,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在香港通電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劉多荃回到國內,先後出任了政務院參事、遼寧省交通廳廳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遼寧省第五屆人大副主任,民革第四、五屆中央常委和第六屆中央常委會顧問,民革遼寧省委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等職,於1985年在北京病逝。

第51軍軍長於學忠(1890-1964)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于學忠,字孝侯,山東蓬萊縣於家莊人,早年跟隨在淮軍中任職的父親在軍營中生活,後進入北洋武衛左軍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就讀,畢業進入北洋武衛左軍任職,歷任排長、連長、副官長等職。

1917年,于學忠調入直係軍閥吳佩孚的陸軍第十八混成旅任職炮兵營長。1921年,于學忠在宜昌之戰中的表現為吳佩孚賞識,升任第十八混成旅步兵第二團團長。1923年,他又被授予陸軍少將銜,並升任為第十八混成旅旅長。

1927年,于學忠投靠張作霖,歷任鎮威軍第二十軍軍長、灤州警備司令、東北軍第一軍軍長、天津衛戍司令等職。“九一八事變”後,于學忠主張抗日,“西安事變”時,他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後,東北軍整編,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51軍軍長。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抗日戰爭時期,于學忠率其所部參加了淞滬會戰、津浦路南段戰役、臺兒莊戰役和武漢會戰,還多次與八路軍合作。之後,他又出任了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魯蘇游擊戰區總司令、甘肅省政府主席、江蘇綏靖主任等職。

1949年,蔣介石曾脅迫於學忠去臺灣,為于學忠所拒絕。新中國成立以後,于學忠先後出任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等職,於1964年在北京去世。

第53軍軍長萬福麟(1880-1951)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萬福鱗,字壽山,祖籍直隸寧河,出生于吉林省農安縣,幼年時期因家庭貧困,只能為財主家放牛,後曾當過團丁,做過土匪,為吳俊升的靖邊軍所招安。萬福麟在靖邊軍中的升遷還是很快,到了民國初年已經晉升為陸軍上校,自己還拉起一起名為“白馬隊”的騎兵隊伍。

1920年,福麟升任為五十七旅旅長,1921年,他又晉升為少將。第一次直奉戰爭時期,萬福麟升任為東北陸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期,奉軍獲勝,萬福麟戰功不小,升任為任東北陸軍第十七師師長兼騎兵副軍長。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1926年,郭松齡反奉,萬福麟積極前往鎮壓,晉升為第八軍軍長,並被授予陸軍中將。1928年,吳俊升隨同張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萬福鱗繼任黑龍江軍務督辦。1929年,他還以東北邊防軍副司令之職兼任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變時,萬福麟在張學良身邊未能回到東三省。1937年,東北軍整編,萬福麟被任命為第53軍軍長。抗日戰時期,他的部隊參加豫北、豫東的對日作戰、武漢會戰,傷亡極為嚴重,武漢會戰後,他被調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算是失去了軍權。之後,萬福麟曾被任命為東北行轅副主任、東北行營政務委員會主任等職。

1949年,萬福麟跟隨國民黨軍隊去往臺灣,出任了國民黨政治諮詢委員會委員,於1951年病逝在臺灣。

第57軍軍長繆徵流

繆徵流,號開源,遼寧省開原縣老城人,早年考入陸軍東北講武堂第5期炮兵科,1925年畢業後,進入東北軍,因為為人擅長鑽營,沒過多長時間後,升任為第十六旅旅長。“九一八”事變時,日軍進軍熱河,繆徵流也沒多少抵抗,就帶著人馬逃入到了關內。

入關以後,繆徵流依然是受到張學良的賞識,還為蔣介石所青睞。1936年,張學良在西安創建軍官訓練團,繆徵流被任命為總隊長。西安事變後,聽從蔣介石安排,繆徵流將所部東北軍東調,等到東北軍整編,他也被任命為第57軍軍長。

抗日戰爭時期,第57軍參與了多場對日交鋒,在保衛鎮江戰役、靖揚之戰、臺兒莊戰役中多有出力,之後,57軍被調到魯蘇戰區,開展游擊戰爭。1940年,繆徵流竟然與日本人眉來眼去,簽訂了所謂的“互不侵犯”的協定,同年9月他的部下發動兵變,繆徵流倉皇出逃,國民政府藉此機會將57軍番號撤銷,繆徵流職位也被撤去。

繆徵流最終也是沒有得到嚴懲,生活逍遙,1949年後跟隨著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

第67軍軍長吳克仁(1894-1937)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吳克仁,字靜山,吉林省寧安縣三道灣人,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曾一度加入皖系軍閥邊防軍,後又轉入到奉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

1925年,吳克仁被選送往日本留學,學習炮兵專業。畢業後回到國內,先是任職了東北陸軍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後又調任為東北炮兵第十八團團長。“九一八”事變時,吳克仁所部被迫退入關內。

1933年,時任第67軍第117師副師長的吳克仁帶領部隊參加了長城抗戰,第二年,晉升為117師師長。1936年,吳克仁升任為67軍副軍長,1937年東北軍整編,吳克仁就任為第67軍軍長。

抗日戰爭時期,第67軍參加了津浦路戰役、淞滬會戰,曾經多次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屢次打退日軍的進攻。1937年11月,67軍為掩護淞滬戰場大部隊,進抵松江,駐防黃浦江北岸,在與日軍的作戰中,牢牢堅守,傷亡極大,之後,指揮部隊撤退,在蘇州河架設浮橋時,吳克仁不幸中彈為壯烈犧牲。

然而,67軍以及吳克仁最終都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軍隊番號被撤銷,還被汙衊為“臨陣投敵”,直到1987年才被平反。

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1897-1985)

東北軍六大軍長,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張學良當初為何不在東北一戰

何柱國,廣西容縣人,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後又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他曾一度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職騎兵戰術教官,1922年,何柱國任職了東北講武堂戰術教官兼騎兵科主任,1924年,他又被任命為奉軍第一、三聯軍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參謀,參加了直奉戰爭。

1928年東北易幟後,何柱國升任為陸軍步兵獨立第九旅中將旅長。“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何柱國帶領軍隊在山海關與日軍交戰,打響了東北軍長城抗戰的第一槍。1934年,他受委派率領軍隊前往湖北“圍剿”紅軍,1935年,他又被派往陝北“圍剿”紅軍。

西安事變時,何柱國堅決支持張學良,主張和平解決。1937年,東北軍整編,他被任命為騎兵第2軍軍長。抗日戰時期,何柱國協同八路軍共同作戰,對抗日軍,有效打擊了日本侵略軍,他還兩次到訪延安,受到熱情接待。

抗日戰爭勝利後,何柱國因雙目突然失明,退為預備役,長期在杭州養病,1949年他拒絕了國民政府要他去往臺灣的邀請。新中國成立以後,何柱國出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常務委員等職,於1985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