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禅位

尧是远古时期有名的贤德君主,他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个帝。他不唯亲属是举,大力举荐有才干的舜为自己的继任者,这就是历史传说中有名的“尧舜禅让”。但是现在却有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的准确性,毕竟这仅仅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人把它诉诸于文字。所以,关于尧舜之间权力交接的真相,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后世的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的同时,这个千古未解之谜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禅位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认可“举贤”说的,因为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的传统美德。传说中,舜姓姚,他的父亲是个瞎子,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后母心胸狭窄,而且心地狠毒。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飞扬跋扈,在父母面前,他经常说哥哥舜的坏话。舜的父亲也被他们拉拢到一起,站在他们的战线上。所以,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商量,如何找机会害死舜,这样,象就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但舜心地善良,并不介意他们的故意刁难。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后母和弟弟也很好。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禅位

那时候,尧已经86岁了。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于是叫大家推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一致推举很有威望的舜。尧听了人们的推举后,决定先考验考验舜。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并且派舜到各地去同人们一起干活。他先派舜来到历山脚下去种地。在舜来之前,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不时地发生一些冲突。等到舜到了那儿后,农民们在舜的教化和领导下就变得互相谦让,经常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舜又到河滨去烧制陶器。原来那儿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质地粗劣。等到舜一去,陶工们在舜的组织下,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总之,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愿意跟随他。那时候,父权制已经确立,人人可以拥有财产。由于舜的才能,舜拥有了许多私有财产。

舜的瞎父亲和弟弟象听说舜有很多财富,又起了坏心。有一次,父亲叫他修补粮仓的屋顶。当舜沿梯子爬上屋顶的时候,他们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借机把舜烧死。舜在屋顶看见起火了,想找梯子时,梯子已经被狠心的父亲和弟弟藏得不知去向。幸好当时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灵机一动,双手平举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来。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舜并没有怪罪父亲和弟弟,还是像以前一样尊老爱幼。一计不成,他们又设计了一个陷阱。一天,他们叫舜去掏井。当看到舜跳下井后,象和他的瞎眼父亲,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石头丢下井去,把井填没了。他们企图把舜活活埋在里面。后来聪明的舜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尽管父母兄弟对待自己不好,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于是,一家人就开始和和睦睦地在一起生活。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禅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拥戴说”。据说尧年老的时候,并没有想把皇权交给舜,而且当时尧的儿子丹朱也非常想继承父亲的大权,但碍于当时舜的声望迟迟没有下手。所以在尧死后,为了避免冲突发生,舜就避开丹朱到了南河之南。但那时天下的诸侯不到丹朱那里去朝见,反而跑来朝见舜。如果想打官司,他们不到丹朱那里去,都跑来找舜。人们编出的歌谣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所以,经过诸候和民众的拥戴,舜便接受了大家的好意,接替尧登上了帝位。关于这个典故,荀子和孟子是比较赞同的。荀子认为,舜之所以能登上帝位,那是靠了他自身的道德;孟子也说过,舜登上帝位是靠了上天的赐予和民众的拥护。

关于“完舜禅让”,有人甚至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他们认为禅让只不过是被儒家神圣和美化了的精神价值取向罢了,实际上舜是靠夺了尧的大权。这就是比较流行的“篡夺”说。史学专家是根据《史记》的记载;舜取得了行政管理大权后,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组。例如,舜启用了被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历史上称之为“举十六相”,这表明了舜在扶植亲信。而尧信用的浑沌、穷奇等,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去四凶”,这显然是排除异己。

不过历经这次人事改组之后,尧大势已去,他的悲惨命运也就开始了。《括地书》引用《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表,为舜所回也。”又说:“舜困尧,……使不与父相见。”意思大约是,尧先被舜软禁起来,后来也不准同儿子、亲友见面,以此来逼迫他让位。就连尧的儿子丹朱也被放逐到了丹水。

关于尧舜之间的权力交接,是和平交接,还是被迫让位,从古至今就存在着很多猜测。由于当时没有确切历史的记载,这也成为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