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稀缺時代的深度工作法

注意力稀缺時代的深度工作法

在現代社會,人們常說有什麼可以用金錢買不來嗎?要我說比如時間和生命,時間是個人最強大的資源堡壘,由時間積累起來的個人的專業能力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那麼如何高效利用時間,儘快建立起自己的專業能力呢?

一、注意力稀缺的時代

信息時代,信息無處不在,人們的注意力被碎片化。智能手機、電腦、各種傳播媒介佔據和控制了人們的心智。有社會學家提出新的概念:網絡社會、消費社會、娛樂致死、後物慾時代。正如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異化”的概念,人已經非人,對於物品、娛樂、消費的狂熱使人葬送了作為人的主體性。年輕人之間的互動交流的主題大多是遊戲、綜藝節目、明星、八卦等等。可以說,工業化帶來了物質財富,也奪走了人們的注意力,人變成工業化大機器生產中的螺絲釘,機械化的工作佔據了人的大多數時間精力,僅存的業餘時間用來娛樂消遣,這是當今大多數都市白領的現狀。

二、深度工作的內涵

深度工作是那種需要長時間持續投入時間、精力的創造性工作,比如藝術創造、文化創造、科技發明等等。只有在深度工作中新的價值才會被創造,深度工作是貴重、稀有、有意義的。正因為現代人的注意力稀缺性,深度工作更體現出它的貴重和稀有。對於創造者而言,沉浸在自己熱愛的事業當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又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深度工作的方法

深度工作的歸宿是創造新事物、出成果、形成專業壁壘。

首要的是反覆練習、深度聯繫、形成大腦神經迴路。我曾經寫過幾篇文章什麼人是聰明人?什麼人是聰明人?(二),討論什麼是聰明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在先天的所謂基因要素,更為重要的是後天的投入。有科學家將人的智力分為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專家在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上更勝一籌。

其次是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節奏。即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在一定時間內實現最大的生產效率。比如說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形成固定工作的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我認為尤其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將每天的學習工作當成例行公事來做是必須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時間、工作程序、工作方法、高效處理人際關係和社群活動。有趣的是,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似乎自然就有一種專注的特質,思考、學習、構建新事物無時無刻不在他們的大腦裡發生,這樣的人與一般人差異明顯。

三是模塊化自己的生活。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節奏是創造者每天的寫照,從長期來看,創造者的生活幾乎是模塊化的,在常人看來這似乎有點無趣。比如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將一年的時間多少天用於獨處閱讀、思考和寫作,多少天用於調研,多少天用於演講授課等等,幾年之內完成某一主題的作品,幾年之內實現某一主題的創造等等。

四、補充

適時地與外界脫離是必須的,這將有利於集中我們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具有慣性,一旦在某一領域深入,幾乎所有的思考和行動都會圍繞主題來,長期會產生驚人的效應。

關於如何與外界保持脫離,至少有幾種方式:一是完全脫離或者說隱修;二是多種切換,在繁忙的生活中抓住一切獨處的機會;三是形成固定的學習工作節奏,適時微調。我認為最符合知識創造者的方式是三,以創造為主,其他為輔,但是大多數人是在繁忙中度過,即使少量的深度工作的時間和精力也難有。

另外,人畢竟是人,常時期的深度工作也需要尋找發洩的途徑,需要平衡好工作與生活。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有:一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二是建立一個互幫互助的深度工作小組,比如學者建立學術共同體,相互鼓勵、相互交流;三是培養愛好,比如運動健身等等;四是建立輸出機制,跟對好導師、尋找好平臺,不斷輸出成果,和外界交流互動,形成自己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