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原生家庭是帆,你自己是風,能決定你去哪兒的,從來不是帆,而是風。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在近期的 《奇葩大會》上,高曉松首次對外談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他稱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特別是對父子關係的不滿,以至於自己在前二十年,過得都特別個性十足,很不討喜,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他與父親的關係不好到哪種程度呢?他說,據母親回憶,他從來都沒有問過父親一個問題。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這一段戳了心的獨白,讓我大吃一驚,原來看上去只在乎詩和遠方,灑脫快意人生的高曉松也同樣帶著童年的傷。

如今四十九歲的高曉松已經走過了足夠多的亂七八糟,當他再次站在更大的舞臺上時,臉上充滿的只有平靜和智慧。

田樸珺說:“今天這個社會,但凡能活得讓人妒忌,就別活得讓人同情”。

此時高曉松回了一句話,甚有智慧,他說:“但是能活得讓人喜歡,就別活的讓人嫉妒”。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當他再談起與父親的關係時,他說: 以前因為父子關係太差,所以拒絕去看到父輩好的一面。

當回頭再看,便能發現父親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思想,只是有一個點,沒有圓的那麼好而已,但是那時的自己非要指著那地兒來。

歷經人生沉浮之後,他已經學會了與父親和解。

香港演員黃秋生,以其成熟的演技,成為家喻戶曉的影帝。

但是,上月一則BBC幫黃秋生找到了失散50多年的生父家庭的新聞,把他的原生家庭展示到了公眾面前。

不得不讓人感慨:一向桀驁不馴、敢怒敢言的黃秋生,童年竟然過得如此悲慘。

黃秋生的英國生父Perry,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他隱藏了自己已有家室的事實,在外派香港期間認識了黃秋生的媽媽,並生下了兒子。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在黃秋生4歲時,爸爸突然離開,之後有過書信聯繫,但在他12歲那年起,父親音訊全無。

一晃大半輩子,黃秋生沒有放棄尋找父親,他在網上發佈了一張與父親的合照。

而BBC竟然幫他找到了遠在英國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John和David,並且最近他們團聚了。

兩位哥哥已經74歲,而他們的爸爸Perry已經於1988年去世。

童年得不到父親關愛的黃秋生,對自己的父親也曾懷有怨懟。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有一次,黃秋生因小腸氣住院,媽媽沒錢,給父親打電話尋求幫助,他竟然說,要香港這邊付錢他才接聽電話,此事讓黃秋生極為寒心。

後來媽媽為了生活只能再婚,但繼父跟黃秋生關係也很不好,父愛的缺失,讓他非常沒有安全感,黃秋生回憶說:“我很不開心,覺得自己是垃圾。”

除了父愛缺失,母親同樣親手帶給他痛苦。

他曾說,母親太過悲情,是自殺專家,嬰兒的時候,就灌他喝洗衣服,他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從母親的陰影下走出來。

黃秋生曾自嘲自己的人生經歷:“單親家庭,被父親遺棄,以父親為恥,中英混血,然後家裡好窮,哇,好精彩呀,我就差是個同性戀,就完美了。”

需要經歷多少辛酸,才能把自己的痛苦當做笑談?

在則新聞下面,很多網友特別義憤填膺,他們紛紛留言:

“他那樣渣,你為什麼還要找他。”

“這樣不負責任的父親,你就不應該原諒他。”

但是,在與兩個哥哥短暫的相聚後,黃秋生笑得特別滿足:“我發現原來也有值得我開心的事情。”

面對那個曾經深深恨過的人,他充滿感慨地說:“爸爸一定覺得我現在是good boy,所以就派兩個哥哥來給我。”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那種久違的歸屬感,讓他跟這個恨了半輩子的男人和解了。

其實,與其說是與父親和解,倒不如說是與前半輩子的自己和解。

他原諒了父親,也放過了自己。

可是很多的人,一生都難以與自己和解。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之前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孩,她和男友談了三年戀愛,很恩愛,但是媽媽死活都不同意,最後以死相逼。

在被問到為什麼會阻止女兒的戀情時,這位媽媽突然陷入到一種歇斯底里狀態,大喊說:

“她之前跟我說過,什麼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她以前對我都百依百順的,是我的貼心小棉襖!”

媽媽背後沒有被喊出的話一定是:她背叛了我。

所以,這不是一場戀愛的問題,而是一場孩子是否聽父母話的問題。

後來,這個女孩選擇了“孝順”,不得不忍痛跟自己心愛的男朋友分手。

但是她接著遠走高飛,離開了媽媽,以一種悲壯決裂的方式與父母對抗。

在很多孩子眼裡,孝順估計是他們最怕聽到的字眼,因為任何一次“不聽話”和為了自我的反抗。

都可以捆綁到另外一件叫做“孝”的事情上。只要不聽話,就是不孝;只要反對,也是不孝。

豆瓣上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在這個小組裡,很多帶有原生家庭創傷的人在這裡控訴父母的“戕害”,類似這個女孩的故事比比皆是。

這個小組拒絕接受任何與父母和解的言論,驅逐宣揚熱愛父母言論的組員,要求組內只能存在一種聲音:“反對父母”。

在他們眼裡,家是世界上最沒法諒解的地方。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去年,北大博士王猛十二年不回家,拉黑父母六年,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事件刷爆自媒體。

可是,要知道,這樣的事例並不是個例。

四姑家的兒子,今年三十二,在北京一家IT初創公司,985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

老兩口賣了大半輩子的菜,每天早出晚歸,風裡雨裡,因為嚐盡了人世冷暖,所以從小要求表哥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用再過那辛苦沉重的日子。

四姑很嚴厲,表哥考不好的時候總免不了責罵,她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她只知道社會底層的日子不好過。

表哥從小學習很勤奮,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上班後,就幾乎沒回過家。

每年過年,四姑都會把表哥的房間徹底打掃,把被褥曬了又曬……

可是,表哥只會在年根打個電話,說自己很忙,沒時間回家。

但是我知道他其實並沒有那麼忙,在他的朋友圈裡,他不是去日本看櫻花,就是去三亞曬太陽……

我不忍見到四姑眼裡的落寞,於是勸他常回家看看。

他卻義正言辭地告訴我:

我永遠忘不掉她小時候的打罵,在她的眼裡,分數永遠比兒子親。

我有心理陰影,這是我的童年創傷,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會跟隨我一輩子,無法改變,你永遠不會懂。

好吧,原生家庭的錯。

後來,表哥創業失敗,欠了一百萬。

他給四姑打電話:“媽,我欠了一百萬。”

四姑默默地賣了家裡的房子,借遍了所有的親戚,為他湊了八十萬。

她在電話裡堅定地告訴表哥:“兒啊,沒事,你媽我還能掙,媽再給你掙。”

四姑又開始自己起早貪黑賣菜的生活,可是,她已經是六十五歲高齡。

那日清早,表哥從北京回來,看著凌晨四點已經開始忙著批菜的媽媽,在黑幕中佝僂著背,搬著重物,步履蹣跚……

佇立在寒風中的五尺男兒止不住嚎啕大哭。

後來他跟我說,在那一刻他突然覺得那個叫勁的自己很無恥,以前只看到了歲月的不靜好,卻沒有看到父母更加艱難的負重前行。

什麼原生家庭的錯,滾他孃的。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高曉松首談父子關係,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原生家庭”這個詞,本來只是心理諮詢領域使用的一個名詞,這幾年卻在中國突然爆紅,氾濫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長大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似乎可以與原生家庭中的某種養育方式對應起來。

去原生家庭裡面尋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但是在心理學中,當我們分析和查找到問題的根源後,還會運用各種諮詢技術來進行引導,通過內在力量的喚起,達到與自己的和解,從而內心豁達。

然而,這個心理學概念在傳播的時候,很多人只看到了前半截,自動屏蔽了後半截。

於是“原生家庭”成為自己逃避現狀的理由,而且,還沒有任何成本代價。

原生家庭對我們有沒有影響? 有,而且有較為緊密地聯繫。

但是,這並不是終點。

“薩提亞”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父母、伴侶、孩子當成“人”來看,唯有如此,才能看到對方的渴望、價值,特質和生命力。

既然生而為人,就有自己的有限性。

認識到原生家庭的錯,不是為了指責父母,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開始。

在這個起點之下,重新出發,回顧自己的過去,梳理過往的事件,找尋其中對與錯的經驗。

要堅信,就算有童年創傷,我們也不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就。

原生家庭是帆,你自己是風,能決定你去哪兒的,從來不是帆,而是風。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