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版《國家寶藏》,一起傾聽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寧德版《國家寶藏》,一起傾聽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蔡威事蹟展陳館正廳

3月30日,位於東僑開發區的寧德市“四大館”文化公建項目建設工地十分忙碌,各項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四大館”中的博物館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寧德市博物館3411件(套)館藏文物的“新家”。

蘆坪崗遺址出土石器

寧德先民從這裡走來

寧德版《國家寶藏》,一起傾聽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蘆坪崗遺址出土石器

在卷軼浩繁的史書中,有關寧德歷史的記載始於東漢,然而這並非起點。考古工作者通過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鍾亮推選的第一件文物是蘆坪崗遺址出土石器,這些“石頭”雖其貌不揚,卻是閩東史前文化遺存的重要物證,它向我們生動展示了寧德先民從何而來。

目前在寧德市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超過200處,有三四十處集中分佈在蕉城區霍童溪與七都溪流域兩岸,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位於蕉城區霍童鎮邑坂村的蘆坪崗遺址,當地坡度平緩,相對高度在15-30米之間,山前有水流經過,非常適於古人類居住。

2000年夏,省博物館考古隊對霍童溪流域進行調查和試掘,在蘆坪崗出土打製石器5件,包括手斧、手錛(音bēn)、盤狀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各一件,還有若干錘擊或砸擊而成的石核和石片。

石器時代的起止時間大致為人類出現到青銅器的發明,使用打製石器進行生產的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具石器進行生產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蘆坪崗遺址發現的打製石器,其年代被斷定為距今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一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霍童溪沿岸就有人類在此定居。

曾參加此次考古發掘的鐘亮說:“蘆坪崗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將寧德歷史向前推進了1-2萬年,填補了寧德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

在後續開展的霍童溪流域考古調查發現,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的蘆坪崗遺址地表上,還散佈著大量商周時期的印紋硬陶片和原始瓷片,有石錛、青釉原始瓷罐、瓷豆等器形。

青鋼寶劍

引領無名英雄蔡威魂歸故里

寧德版《國家寶藏》,一起傾聽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蔡威家藏石達開寶劍(青鋼寶劍)

在寧德市博物館展廳陳列著一柄原為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佩劍,劍名“青鋼寶劍”。劍身長78釐米,上刻北斗七星和祥雲圖案;劍柄長24釐米,鑲嵌紅綠寶石。

這柄劍在因緣際會中,引出一段關於無名英雄蔡威的傳奇故事。

1857年,太平天國政權發生內訌,石達開率領十萬大軍出走,最後在四川雅安一帶的大渡河邊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虜。石達開所佩青鋼寶劍落入時任四川雅州知府的蔡威祖父手中,後被帶回寧德蔡家,作為傳家寶世代珍藏。

1907年,一個叫蔡澤鏛(音shǎng)的男嬰在蕉城區前林路的蔡家老宅(俗稱“蔡厝裡”)誕生。蔡澤鏛在求學期間便走上革命道路,為方便工作,他化名蔡威。

蔡威是紅四方面軍無線電通訊與技術偵察工作創始人之一,為加強紅軍通訊和情報工作建設、培養情報技術人才作出了貢獻。1936年9月22日,蔡威因病逝世於甘肅南部,時年29歲。

蔡威犧牲後,他生前對革命的貢獻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然而,由於蔡威系化名參加革命,始終未曾告知旁人他的故里所在,因此也被喻為“無名英雄”。

“解放後,戰友憶及蔡威曾說家中藏有石達開寶劍,這成為尋找蔡威故里的重要線索。”鍾亮說,經過多年苦苦尋覓,終於在蕉城蔡家找到這把寶劍,從而確認蕉城為蔡威故鄉。時隔數十年,在寶劍的引領下,英魂終歸故里。

如今的蔡威故居已闢為蔡威事蹟展陳館,成為福建省紅色旅遊規劃中四大紅色名人故居之一,無名英雄的事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鄉人所熟知。

晉代茶具

探尋閩東茶葉歷史起源

寧德版《國家寶藏》,一起傾聽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西晉青釉托杯(隨葬品)

寧德版《國家寶藏》,一起傾聽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西晉青釉五盅盤(隨葬品)

寧德是我國重要的茶產區,茶產業規模大,茶園面積、產量均佔全省三分之一;品種資源豐富,是我國生產茶類最多的地市;出口歷史悠久,如白毫銀針在清朝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已有外銷。

然而,追溯閩東茶葉歷史的源頭,僅能根據史書進行考證,一般認為閩東茶文化源於唐代。不過,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專家在霞浦縣沙江鎮古縣村的龍泉山、眉頭山等地的墓葬,發掘出西晉青釉托杯、西晉青釉五盅盤等文物,證實寧德早在晉代就開始生產和飲用茶葉。

霞浦是寧德最早建縣的古邑,三國時屬吳,設溫麻船屯;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溫麻縣,是三國、兩晉時期,東南沿海三大造船中心之一。今古縣村即為當時溫麻縣治故址。專家認為,中國茶由藥用到飲用始於三國時期,其實極有可能已傳入溫麻船屯。

據寧德市博物館講解員林華珠介紹,五盅盤是南朝至隋唐時期的流行器之一,因在盤內環置五個小盅而得名,是當時南方地區特有的既可飲酒又可飲茶的青瓷器物,“五盅盤為淺腹平底,器內五盅略高於盤沿,與盤聯成一體,故此器不能實用,是專用於墓葬的隨葬品”。

晉代茶具的發現,標誌著閩東茶文化史找到更早的有確切物證的起始年代。放眼當下,寧德已蘊育出“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天山綠茶”等優質茶品牌,令傳承有序的閩東茶文化持續香飄四海。

對話“看門人”

盼市民關注文物愛護文物

在《國家寶藏》中,各大博物館館長均自謙為“看門人”。作為市博物館的“看門人”,鍾亮館長認為此次推選的蘆坪崗遺址出土石器、晉代茶具、青鋼寶劍是見證寧德歷史的三個重要力證,皆為我市文物精粹。

作為我市唯一的國家三級博物館,市博物館近年來積極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提升社會各界對寧德文化遺產的關注。一方面,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開展宣傳活動,與福建省博物院、寧德市藝術館、各社區等聯合舉辦展覽活動。另一方面,熱情接待社會各界人士,2017年市博物館共迎來9萬多人次的參觀。

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我市260家國有單位共登記有可移動文物11523件(套),其中市博物館館藏文物3411件(套),陳列文物800多件。不過,市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小、功能受限制,展陳水平一直難以提升,正在建設中的新館將彌補這些缺憾。

此外,由於新館擁有更大的展廳面積,基本陳列將加大更新力度,存放在庫房中的許多精美文物將首次走出深閨,與市民見面。

鍾亮說,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補史”“證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文物是我們博物館人的職責,也希望有更多市民加入到關注文物、愛護文物的行列中來。

(本版圖片均由市博物館提供)

讀懂寧德 請走進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扇文化窗口,也是一部鮮活的歷史典籍。在寧德市博物館內沿著時間脈絡,看看文物,聽聽老寧德的故事,那些舊城變遷、歷史名人、遺址墓葬活現眼前。展廳陳列的許多文物並不奪目,但它們所特有的歷史底蘊和藝術氣息,都在寧德歷史文化長河中留下了印跡。我們從哪裡來?誰創造了地方文化根脈?或許當我們走進博物館,這些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