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是不是美國逼迫日本簽訂的?

餘映燈

有美國逼迫的因素,但不能完全這麼理解;


圖注:簽署廣場協議的五國財長。

“廣場協議”說白了,就是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降低美國貿易逆差,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和巨大的財政赤字情況。

在1985年9月簽訂的“廣場協議”時,當時的五國政府(美、日、德、法、英)一致同意,以聯合拋售美元等手段干預外匯市場,“強迫”美元貶值。

在那時對日本來說,美元貶值並非絕對的“壞事”,因為在當時,美元貶值就意味著日元升值,如果可控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實際對日本政府的影響很小,但對日本民間的受利很大;

比如在1985年9月簽訂協議時,當時的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協議簽訂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中,美元對日元就下跌到1美元:200日元附近,美元跌幅在20%左右,而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則表示:美元兌日元貶值20%是“OK”的。

因為美元的貶值就意味著日元的“升值”,美元貶值20%,就代表日本政府與民間的日元,憑空多出了20%,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會有所增長,日本民間財富也會增加。

但問題在於,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免費的“午餐”;日元升值就代表著,日本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開始上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實際經濟增長開始下跌。



“協議”簽訂後的第二年,日本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僅為2.6%,是1974年日本經濟大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同時,政府的經濟不景氣,讓日本的製造企業經營狀況開始“惡化”,石油、化學、鋼鐵、有色金屬等製造業成本上升,人工費用率同比大幅上漲。

而唯一對日本有利的,就是日本“財富”的劇增,在廣場協議簽訂後的5年內,日元對美元升值了86.1%,等同於日本人人都憑空多出來一倍的個人“財富”,而日本政府的外匯儲備也從1984年的263.1億美元,猛增到1990年的770.5億美元,增漲了近兩倍。

巨大的意外之財,讓幾乎所有日本人都陷入了“瘋狂”,在廣場協議簽訂後的幾年中,大量的資金從日本製造業流失,流向到商業地產、娛樂、餐飲等第三產業中,尤其是商業地產,從“廣場協議”簽署後,東京地價就開始“瘋漲”


在那幾年中,日本對國內外的投資大幅增加,到處都可以看見買、買、買的日本人,在國內購買股票、高爾夫球場會員、名貴藝術品、古董、豪華汽車的人比比皆是,在國外,美國甚至有媒體高呼,“日本將要買下美國”。

而日本政府,在那幾年中所實行的超低利率政策,也加劇了這種近乎“病態”的狂熱行為。

但是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天要使人滅亡,必先使之瘋狂”一樣,日本八十年代民眾“瘋狂”的行為,就是其經濟崩潰的開始,1989年,日本國內經濟泡沫開始空前膨脹。

1989年的年末,日本市場股市交易創下接近4萬日元的“新歷史”紀錄,日經225種股票均價達到了驚人的38915.87日元,相當於1984年的3.68倍,得意忘形的日本人認為這是“最美好的時代,明年的股價可望達到5萬日元”。

但是1990年的第一天,日本股價就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貶值,被日本人稱為“最美好時代”的經濟泡沫破裂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日元,不到1989年頂點的一半,日本人用短短几年的經濟“瘋狂”,換來了“失去的20年”。



可以明確的說,日本的經濟持續低迷的20年絕對是日本自找的,這裡面確實是有“廣場協議”原因,但絕不是主要原因,因為當初簽署“協議”的五國政府,除美國外,其餘四國都對本國貨幣進行了升值。


其中以德國“馬克”為最,在1987年年底,德國馬克對美元升值超過了日本,達到了驚人的101.27%,而到了1988年升值了70.5%,同樣都是本國貨幣升值、商品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減弱、出口減少,為什麼德國不僅沒有衰退,反而經濟持續走高,發展成為今天人所共知的製造業強國,歐洲頂級經濟體。

而日本則迎來了20餘年的經濟低迷,相信這是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