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的人民幣那麼多,為什麼有些商品永遠“不漲價”?

通脹,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財經詞彙。通脹給我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漲價,手中的錢貶值。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是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

假設社會上總共有10件商品,(人們持有的)貨幣存量只有10元,那麼商品的價錢就是1塊錢/個,如果貨幣存量增至100塊錢,但商品還是隻有10件,那每件商品的價錢就至少為10塊錢。錢雖然多,但商品的數量沒有增加,必然會造成單個商品價格上升,這就是通貨膨脹。

然而我們都知道,最近幾年的廣義貨幣M2,無論是累計還是同比,都大於GDP增速,因此這幾年也是我們感覺通脹最深切的幾年。但我們今天並不來聊通脹的,而是聊其背後的商品價格。

剛剛說了通脹會引起物價上漲,但有一些商品就不會,或者說漲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說小到針線、礦泉水,大到手機、汽車等等。為什麼它們能“倖免於”通脹呢?

1、勞動生產率。首先咱們要清楚,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成反比。

比如10小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生產100件玩具,假設每件玩具價值1元,那麼總價值就是100元。現在好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小時生產120件商品,每件玩具價值則下降到0.83元。如果生產200件呢?單件玩具價值可以繼續下降到0.5元。

市場上的人民幣那麼多,為什麼有些商品永遠“不漲價”?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出:生產率提高後,新商品價格=原來價格/(1+勞動生產率提高率)。也就是說,如果勞動生產率無止境地提高,理論上該商品的價值將趨近於零,但實際中這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到單位價值非常小。比如咱們平時用的縫衣針、鑰匙串,高級點的像數據線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些小商品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製造起來相當容易,縫衣針的原材料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生產率至少可以說增長了幾千倍,但為啥現在的縫衣針相比60,70年代來說還是貴了呢?

第一是因為通脹造成的貨幣貶值,第二是其運輸、銷售、推廣等成本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所以零售價不得不漲。但幸運的是,這類小商品由於其價值,即成本非常小,給了商家足夠的利潤空間,因此哪怕是一根價值0.01元的針被賣到5毛錢,那也有50倍的利潤,而5毛線錢對於現在來說也基本可以忽略,因此許多小商品儘管價格相比幾十年前翻了幾倍甚至更多,但由於通脹等因素,幾乎等同於沒有漲價,這才給我們造成了它們一直都“不漲價”的假象。

2、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公式表示為:

MC=Delta TC/Delta Q=總成本變量/商品數量變量

當分母增速大於分子時,邊際成本遞減,這也是企業最願意看到的。

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當然有!礦泉水、奶茶、包子都是。為啥500ml,甚至300ml小瓶礦泉水賣2元,而1.5L才賣3元?為啥小杯奶茶10元,大杯15元?小肉包1元,大肉包2元......

市場上的人民幣那麼多,為什麼有些商品永遠“不漲價”?

在一瓶礦泉水的成本中,零售店和經銷商的費用佔到總費用的近60%,而水和包裝的費用僅為11.97%,可以說,水和包裝的成本變動對經銷商和零售商利潤的影響極小。

笨笨查閱相關的資料得知,礦泉水生產線上的同一臺吹瓶機,灌裝機,套標機都可以根據大小瓶規格自由切換,只是機器運行的速率會不一樣罷了。小瓶500毫升的產量可以到7.2萬瓶/小時,而大瓶的則2.4萬瓶/小時,然後再乘以毫升,產量就出來了。同樣的機器,單位時間內,做大瓶產量大,分攤到的單位生產成本就越低。

所以說,300ml與500ml之間的成本差距,僅僅是灌裝機的程序微調以及多灌幾秒鐘的水罷了。儘管把生產時間拉長,成本會有較大差異,但平均到數以萬計的瓶裝水身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因此,當邊際成本越來越小,甚至趨向於零時,零售價的任何微調都能保證足夠的利潤。

很簡單,300ml的出廠成本是1.00元,售價2元;而500ml是1.05元,那如果500ml哪怕多賣0.5元的話,那麼後者將比前者多出近50%的利潤。

當然除了成本外,影響售價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目標人群和消費場景。像一般小瓶裝礦泉水易攜帶方便,適合消費者外出急用,因此價格會相對高一點。但大瓶水一般主要用於家庭、戶外運動等,並不是急需日常消費,替代品較多,可以用水壺燒水,因此價格太高的話將意味著市場非常小。

如果從市場角度出發的話,商品的價格除了由成本決定外,還會受到市場供求影響。礦泉水和飲料作為一種快銷商品,競爭十分熱烈。很多商家會不定期更新口味和包裝,通過創新的方式參與競爭。而消費者一旦發現某種水漲價了,立馬會選擇其他類相似商品替代。

因此水、飲料行業並不是靠價取勝,而是銷量。原有市場份額獲得者則需要儘量控制價格而繼續保持市場份額。所以你會感覺很多礦泉水幾乎“不漲價”。

3、戰略物資。聽到“戰略”二字,別以為離你很遠,你在菜場買菜時可能都算是在採購戰略物資。小到食鹽、大豆、大米,大到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等都是戰略物資,在金融領域的話,大宗商品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這些我們不去深究,我們只關心身邊的這些戰略物資為什麼“沒有漲價”?

為啥一袋鹽在超市可以低至1.5元?很大原因是因為國家的管控。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有原因的。

1、老百姓日常消費。

鹽中的鈉元素是人體的必需元素,缺乏的話會嚴重影響國民健康。連健康都難以保證的話,那還談何經濟發展呢?

2、軍隊日常補給。同理,軍人也是人,他們同樣需要鹽來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轉,這樣才能更好的戰鬥,維護國家安全。

當然,隨著鹽改,取消食鹽專營政策,食鹽也開始市場化了。然而在古代,在沒有先進的冷凍冷藏技術的情況下,食鹽可以保證食物的長時間運輸,進而為許多內陸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進而平抑物價,甚至促進當地發展。

除了食鹽外,還有大米(其重要性就更不用我多說了),以及鐵礦石(鍊鐵的原材料)等等都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重要物資,其價格自然也受到嚴格的管控。如何管控?那就是不準大幅、隨意漲價。

3、技術提升。技術提升本質上還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但卻與前面說的有些不太一樣。它不僅僅是流水線的速度變快了,而是其研發能力提高了。

以汽車為例。一輛小汽車的真正成本在於其研發費用。從設計師的圖紙、3D建模,到實車打造,再到風洞實驗、極端天氣測試、碰撞測試等等,沒有財力雄厚的資金支持是玩不下來的。

舉個例子,汽車為了減少風噪和風阻係數,車廠在研發期間的風洞試驗就是一項高昂的成本。作為我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整車級風洞試驗場,“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由同濟大學於2009年耗資5億元設計打造的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風洞,現坐落在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內。

當然手機也是一樣,芯片、屏幕等的研發能力強了,自然成本也就下去了。而在以前,或許一部小靈通就要7,800塊,而現在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大屏智能機,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目前看來,無論是芯片國產化率,還是核心部件研發,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先進的工業體系,不僅能降低社會成本,也是強國的必經之路。

1、春節相親!需要哪些經濟學思維?(2018-02-08)

2、生活中的那些免費經濟學,你知道多少?(2017-12-11)

3、為什麼你炒股總是虧錢?一個哲理告訴你答案!(2017-10-15)

4、經濟學告訴你,為什麼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淡了?(2018-02-23)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