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2017年马上就过去了,回头一盘点,主要时间都用来研究融创、碧桂园和龙湖这些千亿房企了。

接下来,我打算花点儿时间写写百亿房企的故事。

正如旭辉董事长林中所言,千亿房企的战略正趋于同质化——一二线城市都是必争之地,全业态的产品都要做,未来比拼的是“战略执行力”。

战略执行力的提升,靠的是组织机制和企业文化的变革,这是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精细活儿,只能慢工文火。所以,在我看来,未来一两年时间,千亿房企会渐渐归于平静,不再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大新闻。

接下来的舞台属于百亿房企。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走访了诸如阳光100、融信、中梁地产、新力地产和祥生地产等一批百亿房企,发现这一批奔向千亿的房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正在弯道超车的,如祥生地产、融信、新力地产和中梁地产;另一类则是别开生面,已打出一片新天地的,如阳光100。

不像千亿房企高山仰止,百亿房企要离我们近许多。所以,对广大的房地产从业者而言,百亿房企的故事,或许更具启发和参考意义。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要写“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这一系列稿件的主要原因。

第一篇是,祥生地产。

这不是一家像万科、碧桂园和融创那样众所周知的公司。祥生地产的名字在媒体上很少出现。即使在房地产圈,知道这家房企的人也不算多。

然而这的确是一家“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的房企,一家不走寻常路的房企。

祥生地产的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109亿元,蹿升至2017年的近600亿元。两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五、六倍。

另据克而瑞的数据,祥生地产2017年1-11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6.4%,与同比增长161.0%的新力地产,两者要在最后一个月争夺一下增长率的冠亚军。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600亿元的销售收入,不是在一二线城市,而是在三四五六线城市,甚至是众多的县级市取得的。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这么说:

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就是趁着2017年三四线楼市的意外繁荣割了一把韭菜吗?

说实话,这也是我参加12月20日祥生地产“祥说生长之道”品牌发布会之前的看法。

但两个小时听下来,我发现自己错了,这是一家有着独特认知和逻辑的房企。它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令我眼前一亮。

好,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更懂中国的另一半儿

当我们谈论房价时,我们谈论的真的是整个中国的房价吗?

显然不是。我们谈论的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它们仅占中国城市总数量的20%。(如下图)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在我们这些毕业于985、211的“精英”地产人的眼中,一二线城市才是主流市场,剩余的80%的城市就是房地产界的撒哈拉大沙漠,库存高,利润薄,一不小心就套牢,简直不值得花一秒钟来思考。

基于此,我们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可以进入,看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净流入”,比如杭州、郑州和武汉这样的,即便挤破了头也要进去再说。

这种精英化、且过于一致性的预期,反而为祥生地产这类出身有点儿草根的房企留出了机会——祥生地产创办于1995年,总部一直位于浙江诸暨。直至2014年,祥生地产才将总部迁至杭州。

诸暨是一个县级市,祥生地产在这里的市占率达到45%。在另一个县级市——江苏泰州下面的泰兴,祥生地产的市占率为35%。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正是因为长期深耕诸暨、泰兴这类长三角民营经济发达的小城市,祥生地产更懂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祥生地产布局的50多个城市里,房价在两万元以上的只有上海和杭州,房价在1万元以下的占了一半多。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从这一点来看,祥生地产的成功与碧桂园有一定的相似。碧桂园也正是从广东顺德起家,然后一步步走向全国。只不过,碧桂园的总部至今仍在顺德。

祥生地产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可以布局的标准是:人口聚集,经济上升。比如包头,就是祥生地产计划进入的城市。

这是因为祥生地产董事长陈国祥先生有两个朴素的看法:一是中国人买房有个显著的特征:“进阶”,也就是农村到县城买房,县城到地级市买房,地级市到省会买房,省会到北上广深买房,逐步向上攀升;二是人们都想买好房子,无论身处几线城市,内心都有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房地产周期变化无常,但只要抓住了确定性的需求,就有了做大的机会。

房地产界的ZARA

ZARA的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Amancio Ortega)一度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凭的是什么呢?

ZARA有两个独特优势:一是它有个巨型的设计师中心。ZARA 数百位设计师穿梭于各种时装发布会上,去巴黎、米兰和伦敦的时装秀寻找灵感。设计师们还会出入各种时尚场所,把获得的最新的服装时尚信息迅速反馈回总部,马上会有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团队分类别、款式及风格进行改版设计,重新组合成ZARA自己全新的产品主题系列。

二是极速的供应链生产能力。ZARA从确定设计到生产出这件衣服,再到店里上架销售,只需要两周,比H&M快一倍,而绝大部分服装品牌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等到竞品上架销售时,ZARA早已大赚了一笔。

祥生地产可以说是房地产界的ZARA:一是祥生地产以最快的速度学习、整合一线城市最好的产品设计、技术和材料,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接着以最快的速度复制到下面的城市。

当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时,祥生地产则会使用一项策略:同样面积比功能,同样功能比配置,同样配置比细节。也就是说,让客户花同样的钱,有更多的“获得感”

对于库存较高的三四线城市,一般的房企都很忌惮。但祥生地产不这么想问题。市场竞争的激烈,并不就意味着参与竞争的企业竞争力都太强。实际的情况可能刚好相反:正是由于所有竞争者的竞争力都太低,导致的竞争质量太低——竞争限于相互争夺甚至相互倾轧,导致市场生态的恶化,才会导致高库存。

用流行语来讲,祥生地产实施的是一个典型的“蓝海战略”。佛门不度无缘之人,祥生地产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前面谈到的——祥生地产更了解三四五六线客户的需求和心理。

二是祥生地产把快周转做到了极致:对于新进入的城市,祥生地产有“36710”的要求——3个月开工,6个月开盘,开盘去化70%,10个月现金流回正;对于已进入的城市要求则是“2579”——两个月开工,5个月开盘,开盘去化70%,9个月现金流回正。

祥生地产的目标是“1478”——1个月开工,4个月开盘,开盘去化70%,8个月现金流回正。(截至2016年底,碧桂园平均开盘时间为6.2个月,现金流回正时间为8.4个月。)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祥生地产这么“快”,靠的是“四轮前驱”:融资、招采、人员和设计。祥生地产最快的速度是,拿地第二天就报批。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快”的好处有很多:一是等对手把产品复制过来时,祥生已经在这个城市赚到了第一桶金,建立了精品形象,站稳了脚跟;二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提升所在城市的市场规模,降低整体成本,建立进入壁垒。

而且,“快”还有一个别人不容易察觉的好处:规避房价下跌风险。

如今我们普遍持这样一种看法:经历了2017年的意外繁荣,2018年三四线城市房价肯定不容乐观,如果太激进,就有套牢的风险。

祥生地产不这么看。祥生地产评估经营状况好坏,不是在项目层面,而是上升到城市公司层面。因为拿地有先有后,如果房价下跌了,只是最近拿地的项目微盈、打平,或者亏损,但前面的项目是盈利的,项目数量多了,城市公司总体算下来盈利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了。而且,房价跌了,地价自然也会跌,那么,还可以趁机低价拿地。

香港地产商常说的“货如轮转”,祥生地产玩得很溜。所以,对祥生地产来说,三四线的风险是可衡量、可管理的,也是可回避的,不存在割一把韭菜就走的投机心理。

祥生地产给我的最大启发是要打破偏见——贫瘠和富饶总是相对的。面对一片大沙漠,一个农夫看到的是贫瘠,一个石油大亨看到的却是富饶。要想从看似贫瘠的市场中发现富饶,既需要一种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力,更需要一整套满足这种隐秘而巨大需求的独特能力。

马云说,在竞争中我们最容易犯四个错误:第一,看不见,觉得自己没有对手;第二,看不起,这什么破公司啊;第三,看不懂,哟,没想到还真做起来了;第四,跟不上,等明白了也来不及了。

祥生地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家近两年增长最凶猛的房企 它是如何从巨头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百亿房企的突围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