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我靠造訪未來為生。不只是一種未來, 而是很多可能的未來, 從那些未來帶回一些大家今天能夠體驗的東西,就像一位未來的考古學家。多年來,我從旅程中帶回來的東西包括新品種人工合成蜜蜂, 一本名為「以寵物作為蛋白質」的書, 一臺透過交易基因數據使人致富的機器,一盞以糖為能源驅動的燈,一臺種植食物的計算機。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創造來自未來的東西

其實我並沒有旅行到不同的未來,而是和我的老公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室裡思考並創造不同未來的想法。我們一直在尋找那些關於未來可能性的微弱訊號。然後去追溯這些至未來的可能性,並提出問題:生活在這樣的未來會是什麼感覺?我們可能會看到,聽到,甚至呼吸到什麼?然後,我們進行實驗,創建原型,製作實物,將這些未來的各個方面帶入生活,使它們具體而有形,以便在當下就能感受到這些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但這並不是在做預測,而是在創造工具,能幫助我們連結現在與未來自我的工具,使我們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共同打造一個我們渴望的未來,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未來。

如何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

所以我們如何做呢?近期我們有一個名為「Drone Aviary」的項目, 想要探究的是與無人機一同生活在城市的涵義。無人機可以看見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到達我們到達不了的地方,並且它們這麼做時還有著自主權。為了瞭解這種科技,親自動手去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工作室裡打造了幾架不同的無人機,為它們命名,給它們功能,並操作它們飛行。並非沒有困難,比如 GPS信號故障,無人機墜毀。 但正是透過這樣的實驗,我們才能夠具體和富經驗地打造出可能適用於未來的其中一小部份構成。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守夜人

前往未來,想像一下我們與這樣的無人機生活在一個城市中。我們稱這臺為“守夜人”,它會在街上巡邏,通常在傍晚和晚上可以看到它。起初,很多人會覺得它低沉單調的嗡嗡聲很惱人。但和我們習慣其他的事物一樣,接下來我們習慣了它。如果你能夠透過它的眼睛來看世界,會是怎樣的?看看它如何不斷記錄我們街坊中的每位居民,記錄在禁止球類運動區域玩足球的那些孩子,並將他們標記為法定滋擾者。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Madison

然後看它如何自主發出禁令驅散這群青少年,還有這臺名叫Madison的巨大飛碟,它顯眼的存在讓人忍不住盯著它看。但感覺每多看它一眼,它就多瞭解我一點。就像它不斷呈現那些Brianair航空公司的廣告給我,彷彿知道我正規劃著假期一般。不太確定我的感受,是有點好玩還是全然被冒犯了。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巡邏記錄的無人機

你如今的行為影響著你的未來

回到現在,在創造這個未來的過程中,我們學到很多。不只知道這些機器如何運作,也學到和它們一起生活的感受。儘管像Madison和守夜者這樣的無人機在未來的特定形式上還不真實,但大多數元素在現今其實就非常真實了。比如,無處不在的面部識別系統,在手機上,甚至在溫度調節器和城市各處的攝像頭裡,記錄著我們所做的每件事,不論是我們看了一眼的廣告,還是參與的抗議活動,都已被記錄。我們通常不瞭解它們如何運作,也不知道會造成什麼後果,但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難以想像我們今天的行為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

去年在我的居住地英國,有一場公民投票,人民投票選擇是要英國脫離歐盟還是留在歐盟,一般稱為「英國脫歐(Brexit)」。(注:Br英國+ exit脫離)在結果出來之後不久,「(英國後悔)Bregret」一詞出現了。(注:Br英國+ regret後悔),這詞被用來形容投票贊成英國脫歐以示抗議,但卻沒有想清楚會造成什麼後果的那些人。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英國脫歐Brexit事件

未來是需要被規劃的

當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於印度長大時,有一種感覺,就是未來是需要被規劃的,記得我父母必須規劃一些最簡單的事情。想在家裡裝支電話,他們需要先預訂,然後等待,等了將近五年,我們家才裝了電話。如果他們想打電話給我住在外地的祖父母,他們需要訂購一種叫「長途電話」的東西,然後再等待,等待幾小時甚至幾天。可能在清晨兩點電話鈴突然響起,我們所有人跳下床,圍著電話,對著電話大喊,話家常。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快速發展的時代

今天,事情都發生得太快,快到讓我們很難去了解我們在歷史上的位置,從而造成不可抵擋的不確定感和焦慮感。所以,我們讓未來直接發生在我們身上,而不與「未來的我們 」聯繫在一起 ,把未來的自己當作外人,把未來當作異鄉。但未來不是異鄉,它正在我們的面前展開,不斷由我們現今的行為塑造成形,我們就是這樣的未來!

創造呈現未來

從工作中我瞭解到, 若要影響改變,最強大的手段之一就是讓人們能夠直接地,實質地,帶著情緒地去體驗一些由自己現今行為所造成的未來後果。今年年初,我們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之邀,去協助他們塑造該國一直到2050年的能源策略。根據政府的計量經濟數據,我們創建了一個大型城市模型,將許多可能的未來都視覺化呈現其中。當我很興奮地帶著一群政府官員以及能源公司的成員看我們模型呈現的永續未來時, 其中一位參與者告訴我:「我無法想像未來人們不再開車,開始改乘公共交通工具。」接著,他說:「我無法叫我兒子停止開車。」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之邀,塑造該國一直到2050年的能源策略

對這樣的反應我們早有準備,我們和科學家合作,在我印度家鄉城市的化學實驗室中,創造出了近似的樣本,來呈現如果我們的行為保持不變,2030年的空氣會是什麼樣。所以,我帶這群人走向樣本,然後把那些空氣樣本釋放出來,吸一口這2030年的有害汙染空氣,這顯然不是你希望孩子擁有的未來。隔天,該政府做了一項重大宣佈,他們將投入數十億元於可再生能源上。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未來體驗在這個決策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但我們知道這些未來體驗的確改變了他們的能源政策來緩解汙染情況。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政府宣佈投入數十億元於可再生能源

在呈現出未來的時候, 對我們很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真的能觸碰, 看見,感受到這個未來的可能性, 因為這種即時且密切的接觸, 會引發人們提出正確的問題。

在迄今為止我所展示的工作中,不論是無人機還是能源策略,這些故事都在描述讓人困擾的未來,並試圖幫助我們避免這些未來。但要是我們無法避免呢?今天,氣候變遷使我們面臨困境,所以我們要為未來做準備,我們可以發展工具、備好態度來協助我們找到希望, 找到能夠激發行動的希望。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不斷實驗

目前,我們工作室正進行一項實驗。 根據氣候資料預測,在我們正探究的未來中,西方世界已從富饒變為匱乏。想像我們居住在洪水不斷重覆氾濫成災的未來城市中,超市裡幾乎沒有食物,經濟不穩定,供應鏈支離破碎。在這樣的世界裡,如果不只要生存,還要繁榮,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能吃什麼?

一間2050年的房子

為了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倫敦的一間公寓裡建造了一個2050年的房間。它像是我們回收自未來的時空膠囊,我們將它減至最精簡。比如平板電視,連線冰箱,以及工藝傢俱,都得除掉。取而代之,我們用棄用的廢料,以及改變用途再利用的材料建立的食物電腦,將今天的垃圾轉為明日的晚餐。比如,我們剛剛完成了第一臺全自動霧化設備的製造。它使用霧霾技術,只需將霧作為營養物,甚至不用水或土壤即可快速生長。目前,我們已經成功種植西紅柿,但我們需要的食物多於我們在這個小房間裡生長的食物。所以我們還能從這個城市中搜索到什麼來做糧食? 昆蟲?鴿子?狐狸?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2050年的房子

此前,我們從未來帶回了空氣。這一次,我們從未來帶回一個充滿希望的房間,利用工具和戰術以在惡劣的環境中創造積極行動的整個房間,花時間在這間可能是我們未來住所的房間裡,把氣候改變和糧食不安全的後果變得更直接,更具體。

未來學家建了一所2050年的房子,其實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監控下的未來的房間

我們從這類的實驗, 實踐,以及參與的人中學到:創造出具體的實驗能架起今日和明日之間的橋樑。透過把我們自己放入不同可能的未來中,變得開放並願意接受這類行為可能會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適,我們就有機會能想像出新的可能性。我們就能夠找到樂觀的未來,找到前進的路,能超越希望而真正開始行動。這意味著,

我們就有機會改變方向,有機會讓我們的聲音被聽見,有機會將我們自己寫入我們想要的未來當中,其他的世界都是有可能的!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