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用戶58665399105

陸遜的死源於太子和魯王的儲君之位之爭,陸遜曾經做過太子的老師,自然被人看作是太子一黨,其實陸遜心有定數,並不是偏袒和傾向那一方。

勢均力敵,儲位之爭

先前,太子和魯王兩宮的官位有不少空缺,朝廷內外各機構的官員,大多讓子弟到太子宮或魯王府去隨侍謀職。全琮把這一情況告訴陸遜,陸遜認為子弟們如果自己有才能,不用擔憂得不到任用,不應當通過私人請託,以求功名利祿。如果自己的才能不夠,這樣做最終只能招來禍害。


而且聽說太子與魯王勢力相當,必然會彼此爭鬥,這是古人極為忌諱的事情。全琮的兒子全寄依附於魯王,為魯王陷害他人,陸遜寫信給全琮說:“您不效法漢代金日磾,殺掉惹禍的兒子,反而讓阿寄在家裡留宿,最終會給您的家族帶來災難。”全琮不肯接受陸遜的建議,反而開始怨恨陸遜。

長幼有序,不納忠言

等到有了太子將被廢掉的議論,陸遜上書說:“太子嫡出正統,應當讓他的地位像磐石一樣穩固,魯王是藩臣諸侯,在恩寵地位上,應當和太子有所區別,二人按自己的身份各得其所,朝廷上下才能獲得安寧,臣叩頭流血,向陛下稟報。”


陸遜連續三四次上書,並要求到京都,準備當面向孫權講論嫡庶之分,以匡正得失。孫權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陸遜的外甥因為親近太子,被無辜流放。太子太傅因為多次與陸遜書信往來獲罪,也被抓進監獄殺掉。孫權幾次派遣宮裡的使者斥責陸遜,陸遜怨恨去世,時年六十三歲,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孫權逼死陸遜確有其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陸遜一不小心趟了渾水。什麼渾水呢?孫權與大臣楊竺私下秘商廢除太子之事,而這件事情被人捅了出去。於是孫權徹查告密之人,陸遜也是嫌疑人之一。那麼陸遜是怎麼被孫權逼死的呢?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出自《三國志》

也就是說孫權多次遣使責備訓斥陸遜,陸遜悲憤難當,被氣死。因此可以說是孫權硬生生的逼死了陸遜。

陸遜有王佐之才,孫權一向和陸遜關係甚好,為什麼要逼死陸遜呢?太子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洩密事件又是怎麼回事?聽我慢慢分析!

孫權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和太子之爭無關,就不展開說了,主要說兒子。二兒子孫慮死於公元232年,死時只有二十歲。當時的太子是大兒子孫登,不巧的是,孫登也於公元241年病亡,時年三十三歲。

太子孫登病亡後,按照年齡大小的順序,孫權的三兒子孫和成為太子。孫和的母親是王夫人。孫和成為太子引起四子孫霸的不滿。於是孫霸陣營的許多大臣蓄謀陷害太子孫和。

孫權晚年病重無法前去太廟祭祀,於是派太子孫和前去。孫和祭祀完太廟順便拐到太子妃叔叔的家中聊聊家常。這時有人告密,誣告太子孫和在太子妃家族中密謀篡位事宜,意圖對孫權不利。還說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看到孫權臥病在床,面露喜色。

太子不得與大臣結黨營私,因此孫和的行為被孫權所懷疑。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也被孫權召去訓斥。王夫人羞憤難當自殺。從此太子開始憂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孫權自從這件事情之後開始有廢黜太子的打算,於是私下找到楊竺,詢問楊竺的意見。楊竺說四子魯王孫霸文武兼備,可以執掌國事。於是孫權許諾要改立孫霸為太子。

權時見楊竺,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出自《吳錄》

事有湊巧,當時太子的一個下人正好藏在屋內的床下,孫權和楊竺的密談都被這個下人一字不差的聽到了。這個下人隨即彙報給了太子孫和。

孫和很著急,於是找到陸遜的族人陸胤密商,太子委託陸胤說服陸遜上書保太子之位。陸遜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也很著急,廢長立幼是古之大忌,於是陸遜上書孫權阻止廢太子之舉:

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籓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陸遜三番四次上書,孫權置之不理。陸遜又請求覲見孫權,孫權不見。其實這時的孫權很納悶,到底是誰把廢太子的事情給捅出去的?孫權第一時間想到了楊竺,因為當時是密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沒有第三人知道。

楊竺感到很冤枉,說自己誰都沒有告訴。於是孫權讓楊竺查一下,到底是誰告的密。楊竺就說最近只看到陸胤和太子走的很近,一定是他告的密。孫權又召陸遜過來問話,陸遜直言不諱說是陸胤告訴他孫權要廢太子。

這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陸胤,而陸胤知道這件事情也是因為太子告訴他的,於是為了保護太子,陸胤便對審問他的人說:是楊竺告訴我的。孫權本來就懷疑楊竺,因為楊竺是當時唯一一個參與對話的人(孫權不知道床下藏有太子的人),於是孫權讓人嚴刑拷打楊竺。

後來,楊竺受不了酷刑的折磨,招了假供,自汙說確實是自己告的密。隨後楊竺被斬。

竺不勝痛毒,服是所道。初權疑竺洩之,及服,以為果然,乃斬竺。

於是這件羅生門事件畫上了句號,楊竺被斬,真相被埋沒。但是孫和的太子之位也沒有保住。孫權隨後對陸遜及其太子的支持者展開了清理:

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陸遜也被孫權派人數次責問,陸遜失寵,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有人誣告陸遜的侄子在芍陂之役誇大軍功謀取官位,這件事情也連累到陸遜。陸遜在孫權和大臣的輪番攻擊誣告下,生了重病,不久便死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的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爭奪太子之位,陸遜上書為太子爭位,而這時孫權是傾向於廢黜太子的,這樣的話陸遜就逆了龍鱗,終於在這場太子之爭中以被逼死收場,結局可悲可嘆!

這次太子之爭的結局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孫權最小的兒子孫亮被立為太子。


每日趣評

陸遜作為江東四英將之一曾因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而聲名遠洋,孫權認為陸遜有超世之功、文武之才,對陸遜是推崇備至,所以陸遜才得以出將入相,然而在陸遜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卻突然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逼死他一手栽培起來的陸遜呢?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除了三國各主之外,將相大臣們一般都是幾個人物合為一卷,只有諸葛亮和陸遜每人獨佔一卷,可見陸遜在三國史上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陸遜作為孫吳政權“江東化”的代表人物是江東眾多優秀人物中出將入相的唯一 一人,然而就在他人生旅程達到頂點的時候卻被孫權逼死,歷史上關於陸遜之死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因為捲入了太子與魯之爭而死,而我認為陸遜之死有著更深層的原因,而且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陸遜之死的背後與曹操、劉備、孫權的建國之路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上一篇我們講了陸遜之死是個謎,孫權為什麼要逼死他呢?一般認為陸遜是捲入了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爭奪儲位的這樣一個黨爭,而陸遜是擁護太子的,不斷地上書給孫權講保太子的道理,惹翻了孫權,但是這個說法可以討論,為什麼可以討論呢?就是因為陸遜死了以後捲入太子魯王黨爭的其他人很多人升了官,這張表裡面列出來的就是太子黨和魯王黨的人,我們看到有的人受了處分,有的人罷了官,有的人被處死或者逼死,有的人升了官,有的人沒事兒。但是我們如果把這些人的履歷看一下我們馬上就會看出問題來,被逼死的陸遜吳郡吳縣人,被流放罷官的顧譚,吳郡吳縣人,被處死的吾粲,吳郡吳程人,也就是說有事兒的都是江東人。沒事兒的是誰呢?諸葛恪升官,他是什麼人?他是流亡北士,諸葛瑾的兒子,升官的還有步鷙,臨淮淮陰人,流亡北士,呂岱,廣陵海陵人,流亡北士。沒事的是儀,北海營陵人,流亡北士,沒事的滕胤,北海劇縣人,流亡北士的後代,而且後來和諸葛恪一起還做了孫權的顧命大臣。

那就很清楚,孫權在這兒是以什麼劃線,不是以擁護太子,還是擁護魯王來劃線,他要整的全部是江東人,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朱據,朱據也是吳郡吳縣人,而且朱據和陸遜都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吳郡四大家族:顧、陸、張、朱,朱據這兒會也沒事,朱據當然後來也捱整了,但是那是後來的事情,因此我們又得出一個結論來,這次孫權就是要整陸遜,而陸遜捱整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他當了丞相一年以後,而陸遜我們知道一直是東吳的上游統帥,在長江上游的統帥,駐守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前線總指揮,孫權的前線總指揮是四任:第一任周瑜,第二任魯肅、第三任呂蒙,第四任陸遜,所以東吳四大英將,陸遜這個地位是很高的,很重要的。然後又當了丞相,不折不扣叫做出將入相,一人而身兼文武二職,軍權和政權都掌握過了,何等重要的人物為什麼要整他?那麼也只能猜測,那麼我猜陸遜捱整是這樣幾個原因:第一他是士族,第二他是江東士族,第三他是江東士族當中最大的士族,四大家族之一陸家的人,那麼第四他還是江東士族當中在孫權政權裡官做得最大的,權力最大的。

孫權不能夠把這麼大的權力交給了江東士族,功高蓋主這是肯定的,影響太大也是肯定的,因為當時太子也好,其他的人也好都和陸遜的關係非常好,甚至還有學者比方說馬植傑先生猜測,說孫權怕接班人駕馭不了陸遜,太厲害了,他兒子將來繼承了帝位管不了這重臣怎麼辦,等等原因。但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孫權與江東士族之間的這種關係、這種糾葛,因為我們看到江東士族,我講了,有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虞代表人物虞翻,這個是差點被孫權殺掉的。魏的代表人物魏騰,差點被孫策殺掉。我們在《三國:江東基業的奠基者》這一片的時候講了孫策要殺魏騰,後來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就站在水井跟前說,你要殺魏騰我就跳下去算了,因為你要殺了魏騰以後大家肯定要反對你,為什麼?就因為魏騰他就是四大家族之一,這個江東士族的勢力太大了,孫策沒敢殺。那麼顧呢,顧雍,顧雍是善終的,但是顧雍的孫子,我剛才講顧譚捲入陸遜一案被罷官被流放,而且顧譚的弟弟也受到牽連,他的姐妹也受到牽連,這裡面確實是有孫權和江東士族的矛盾。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陸遜並不只是因為捲入到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奪儲位而被逼死,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是江東士族的代表人物,孫權雖然利用江東士族在江東坐穩了江山,但是對江東集團一直是不信任的,所以總想有機會收拾江東人,孫權終於借這次奪儲之爭收拾了一批以陸遜為首的江東人,而在此之前孫權就曾收拾過江東士族,那麼孫權骨子裡為什麼要與江東人過不去呢?

剛才我說到了虞翻,虞翻就是差一點被孫權殺掉的,怎麼回事呢,就是有一次孫權請大家喝酒,孫權這個人很喜歡喝酒,我們前面也講過一喝就醉,一醉方休,到了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孫權就起來給大家斟酒,一個一個倒過來,到了虞翻,快到虞翻跟前的時候,虞翻就裝作喝醉了往地上一倒,等到孫權一看他醉了,算了別倒了,就到別人那去斟酒,孫權一走過去他一爬起來坐起來,坐好了,孫權勃然大怒,你這太不給我面子,你這是存心的嘛,拔出劍來就要殺虞翻,是被大司農劉基上前一把抱住說主公啊主公,虞翻殺不得,虞翻是天下名士啊,請你想想殺一個名士是什麼樣惡劣的影響,這時候孫權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曹孟德能夠殺孔融,孤為什麼就不能殺虞翻?”虞翻有什麼殺不得,劉基就抱住孫權說,是是是是啊,曹孟德是殺了孔融,但是大家不是都在罵他嗎?那不是一片罵聲嗎?

殿下要學就學堯舜吧,不要學曹操,曹操怎麼可以學習呢,孫權這酒才醒過來,嗯,對,曹操學不得,好了,不殺虞翻了,下道命令以後大家記住了我喝醉酒說殺誰不算數啊,不要執行,但是虞翻最後還是被打發到交州去了,交州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再加上越南的一部分,為什麼呢?虞翻口出狂言,有一次孫權和張昭兩個人討論神仙的問題,這本來也是個偽命題,說得正帶勁的時候,虞翻插嘴把手指著張昭對孫權說那都是死人,他們都變成死人了還談什麼神仙,天底下哪有什麼神仙,孫權勃然大怒,就把他打發到交州去了,我們看孫權是把虞翻當做吳國的孔融來看待,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個人也說了類似的話,這個人是誰呢,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也象曹操和孫權一樣對待過幾個士族和名士,比方說廖立被諸葛亮廢了,來敏被諸葛亮廢了就是廢為平民,而且諸葛亮在廢來敏的時候說了一句什麼話呢?他說

:“來敏亂群,過於孔文舉”。孫文舉就是孔融,就是來敏這個破壞搗亂散佈流言蜚語,製造反動言論,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這意思很清楚,孔融破壞大局被曹操殺了,你來敏的罪過比孔融還嚴重,我不殺你是寬大為懷。那麼也就是說虞翻是吳的孔融,來敏是蜀國的孔融,不管是蜀國的孔融還是吳國的孔融還是魏國的孔融,都不會被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所容,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的主要領導人都和這些名士都和這些士族是有矛盾的,而且正是這些矛盾才使得我們的三國的歷史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孫權與江東士族的矛盾是有著深層的社會背景的,可以說前有車,後有轍。曹操、諸葛亮與士族和名士也都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才造成了三國現在的樣子。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這些實力派要與這些名士們過不去呢?當時的士族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必須給大家講講什麼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為官之家族。就是一個家族裡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這個就叫做士族,那麼大家可能要問一個家族怎麼世世代代就做官呢?難道做官就是他們家的事兒?是的,在東漢末年,做官確確實實就是某些家族的專門的事兒。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做官不容易,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質優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曉經學不是經典啊,經學就是熟悉儒家的學說,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又是什麼呢?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那麼到了秦漢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個等級,平民也有四個等級:士、農、工、商。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商民經商,工民做工,農民務農,士民讀書。士就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力勞動者,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士勞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個人必須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你必須這樣,你還要書讀得好,你還要道德表現好,你才有做官的資格,這樣的人就太少了。

而且一個家族一旦出了這麼一個人,通過讀書而做了官,那這個人肯定培養自己的兒子也讀書,也讓他做官,對不對,這樣一來二去讀書做官就會變成這個家族的職業,這樣的家族就叫做士族。這個階層的特殊性在什麼地方呢?三個方面:第一壟斷仕途,因為他們詩書傳家,他壟斷知識,通過壟斷知識去壟斷仕途,那個時候辦私學,那個時候也不是誰都可以讀書的,誰都讀得起書的,誰都讀得懂書的,誰都讀得好書的,只有這樣詩書傳家的人他才讀得了,於是他就代代做官,這就壟斷一塊做官的名額。第二這個做官的人他有推薦權,他推薦誰呢?第一個推薦自己的子弟,還推薦誰呢?推薦那些出身比較差的,但是書讀得好的人,這些出身差的地位低的家庭條件不好的讀書人,他做官也不容易,就由這個大的士族來推薦他,這麼一推薦這些人和這些大士族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非血緣的家族關係,在政治上是君臣關係,在情感是父子關係,那麼這些人將來又做了官以後,他又有推薦權他推薦誰呢?他至少要拿一部分名額出來報恩吧,這個大的士族象滾雪球一樣滾起來的,越滾越大。另外還有一條什麼呢?

互相推薦,然後我家是大士族,你家也是大士族,我可以推薦官吏,你也可以推薦官吏,那咱兩換換,我推薦你的人,你推薦我的人。第二個特點呢控制輿論,為什麼要控制輿論呢?因為士族本來就是因為會讀書才做官的,他本來就有文化、有學問,有文化有學問就有話語權,在當時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哪有話語權啊,他也不能上網去發貼子,有話語權的就是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就控制了而且他本來就有知識、有文化他就成了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和思想界的領袖人物,他一成了領袖人物他周圍就會團結一大批太學生和名士,太學生是什麼?太學生就是國家士部學院的學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第三梯隊,後備幹部。名士是什麼呢?名士就是社會上有名的有話語權的、有很多粉絲的、擁躉的這樣一些人,有名的士人。第三個特點成為豪強,因為他有權啊,有勢啊,他的家族就在地方上發達起來了,就成了一方豪強,這樣的豪強就叫做世家大族,也叫做衣冠望族,也叫做名門望族,還叫做勢族,勢力的勢,還叫做世族,世界的世,這些都是指這種家族,而那些沒有權勢的、沒有名望的、沒有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做寒族,也叫做寒門。士族壟斷仕途、控制輿論、成為豪強,它就成為社會上一般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到了東漢末年它就成了支撐帝國大廈三根支柱之一,那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

士族壟斷了仕途這就佔領了上層建築,控制了輿論就掌握了意識形態,士族有權有勢最終成為豪強,又把握了帝國的經濟基礎,到了東漢末年帝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這些士族就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可是這些士族不得不面臨著新興勢力的挑戰,那麼這些新興勢力是依靠什麼崛起的呢?

事實上,三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就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但是什麼士族地主階級並沒有在東漢以後馬上成為帝國的統治階級呢?因為門閥遇到了軍閥。門閥就是士族,士族也叫門閥士族階級,保護士族階級的制度既叫士族制度又叫門閥制度,這就是魏晉南北朝的制度。那什麼叫門閥呢?門閥就是門第、門望、閥閱。門第就是家族的社會地位的貴賤高低。因為那個時候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一等人,二等人,三等人,四等人,他有高低,這個高低叫做門第,第就是次序。門望是什麼呢?名譽聲望。閥閱是什麼呢?功績經歷,就是一個家庭它有過什麼功勞,它有過什麼經歷,這個東西是在當時的仕宦人家家門口是要貼出去的,貼到門口,表彰自己功勞的叫做閥,表揚自己經歷的叫做閱,我們知道閱和歷是能夠合起來,閱歷嘛,一個閥一個閱,左邊是閥,右邊是閱,合起來叫閥閱,這個閥閱再和門第、門望合起來就叫門閥,所以後來就用門閥這個詞來指士族,所以門閥就是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社會聲望的、世代為官的這樣的大家族。

那麼軍閥呢?軍閥就是擁有獨立武裝力量的地方豪強,那麼這樣一說大家就清楚了,門閥、軍閥都是閥,但是此閥非彼閥,門閥為閥靠的是聲望地位,或者說得再通俗一點靠的是印把子,有官印嘛手上,軍閥為閥靠的是什麼?靠的得武裝力量,說得再通俗一點有槍桿子,那麼如果天下太平,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有控制能力令行禁止,大家都服從這個時候什麼管用呢?印把子管用,我發一個紅頭文件“啪”蓋個公章下去就搞定了,如果天下大亂,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地方,甚至皇帝由天子變成了流子到處流浪,這個時候管用的是什麼呢?

槍桿子,這個時候只能用拳頭說話啊,所以門閥不敵軍閥,鬥不過軍閥。東漢末年恰恰是這樣一個狀態,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烽煙四起,佔事頻仍,誰也不理誰,誰也不聽誰的,各自為政,門閥不管用得靠軍閥,那麼第一個殺上歷史舞臺的軍閥是誰呢?董卓,董卓就是個地方豪強又擁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那當然是軍閥,我剛才說過帝國是三個力量在支持著:外戚、宦官、士族。董桌進京之前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聯合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和以張讓為代表的宦官進行鬥爭,結果兩敗全俱傷,何進被宦官殺了,宦官被袁紹殺了,這兩個柱就沒了,倒了,剩下一個士族,董卓進京以後還是想跟士族合作的,他甚至把一些士族綁架來到朝廷來做官,但是問題是董卓這個人他不會合作,他不懂怎麼跟士族合作,士族也不願意跟他合作,最後董卓和士族鬧翻,董卓變成孤家寡人燒了洛陽、劫持皇帝,跑到西安,這些士族們紛紛在各地擁兵自重變成軍閥了。

董卓登上了歷史舞臺首先給士族當頭一棒,士族階級才知道他們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他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們選出士族代言人袁紹準備重新奪回士族的統治地位,那麼袁紹能夠擔當起這個重任嗎?他們的士族階級將會遇到怎樣的挑戰呢?他們想重新獲得統治地位的願望最終能夠實現嗎?

這個時候歷史就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或者說到了一個三貧路口,中國向何處去,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有想法的兩個人就是袁紹和曹操。袁紹的想法很簡單走東漢的老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且甚至不再有外戚和宦官這兩股政治力量,最好就是我們士族這一家來統治這個國家,奉行一條“儒家士族路線”,所以當時很多人支持袁紹,你想當時各路諸侯成立關東聯軍的時候為什麼要選袁紹做盟主,袁紹當時的官職並不大,官職最高的是袁術,左將軍,袁紹是渤海太守,第二位是韓馥,冀州牧,袁紹等於是現在一個地級市的市長,那上面還有省長,為什麼選他做盟主?就是士族地主階級看好袁紹,袁紹家四世三公,袁紹自己其實也還是很有才能的,所以當歷史進入軍閥時代的時候,門閥便寄希望於袁紹,這才有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官渡之戰曹操勝得是非常險,都看好袁紹,劉備叛逃,董孫政變,這個劉表是心裡面偏袁紹,孫策在後面做小動作,偷襲許都,還有周圍的郡縣都背叛曹操投了袁紹,孔融那更加是在許都大放厥詞,散佈袁紹不可戰勝之神話,被荀彧駁斥,後來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從袁紹大本營裡搜到很多自己這邊人給袁紹寫的那些書信他不敢追究一把火燒掉,他其實是不敢追究,但是結果怎麼樣呢?

結果是官渡之戰曹操勝利了,袁紹失敗了,這樣的士族地主階級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而曹操走的是什麼路線呢?他要建設的是什麼政權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而曹操的路線在北方中國得到了推行,一個法家寒族的政權開始建立起來,但是曹操終於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理想,為什麼呢?南方對抗北方,他過不了長江,當時長江沿線三個州,揚州、荊州、益州、州牧都姓劉,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劉焉死了以後劉璋都是宗室,劉表本人還是名士,由於長江的阻隔,由於南方對北方的對抗,孫權和劉備起來了,孫權和劉備起來以後就有了第三次重要的戰爭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孫權吃不掉劉備,劉備也吃不掉孫權,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實際上是諸葛亮和孫權成達協議,二帝並尊,瓜分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一看就很清楚整個三國的歷史就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為統治階級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擋的歷史,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潮流的力量,所以我稱之為逆流而上,是反潮流的,但是魏、蜀、吳三國最後都歸於晉,而晉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主地階級政權,三家歸晉就是天下歸士族,但是魏、蜀、吳三家它們的建國道路是不同的,它們的歸晉原因也是不同的,那麼它們的建國之路和它們的歸晉原因又何在呢?請看下篇——《三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淡定談娛樂

虎嘯龍吟

最近熱播的歷史劇《虎嘯龍吟》中,公元228年,東吳的大都督陸遜利用地形優勢,以區區五萬人馬在石亭擊敗曹休的十餘萬大軍,直接將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乾死一位,也為司馬懿掃滅了一個政敵,看到這裡,我就對這位於荊州計擒關羽、於夷陵燒敗劉備致其抑鬱而死的東吳名將推崇備至,同時我更期待蜀國的諸葛亮拖死司馬懿的另一政敵曹真,直至冢虎司馬懿與臥龍諸葛亮的巔峰對決!

北伐的諸葛亮

不過,鑑於電視劇播出緩慢,所以今天我想探討的是,十餘年後的公元245年,建功立業頗多的陸遜卻被吳帝孫權逼死!

在石亭大敗曹休的東吳名將陸遜

這是為什麼呢?

本人認為,孫權逼死陸遜,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青壯年時的孫權於即位初期,在用兵上雖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在治國上雖越漢粗安但和諧安定,在用人上雖軍權旁落但知人善任,在外交上雖朝魏暮蜀但左右逢源。

壯年時意氣風發的孫權

在統兵作戰方面,孫權有周瑜統兵先詐降再火攻,則奸雄曹操鎩羽於赤壁;有呂蒙統兵先示弱再偷襲,則悍將關羽兵敗身死於荊州;有陸遜統兵先誘敵再後發制人,則梟雄劉備、宿將曹休先後敗愧致死;有賀齊、諸葛恪統兵,則久平不定的山越集體投降化敵為友……

直言敢諫的骨鯁老臣張昭

在生活作風方面,孫權之有張昭,猶如唐太宗之有魏徵,壯年氣盛的他,雖有熱衷獵虎之弊習,卻無太康失國之患;雖有酗酒無度之歪風,卻無紂王飲酒誤國之禍;雖有一意孤行致使將士枉死遼東之愚舉,卻無惱羞成怒冤殺賢臣之惡行……

一言以蔽之,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當時最牛的曹操對壯年孫權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孫權前半生的精確概括。

然而,是人都會老,是老都會昏庸。晚年的曹操如此(對付關羽時想遷都),晚年的劉備如此(對付陸遜時大意),晚年的孫權,更是難以例外。

晚年的孫權,重用校事呂壹監視百官,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既立太子又寵愛魯王,導致朝野百官結黨互鬥家國不寧;廢掉賢德儲君冊立孤弱幼子埋下死後亂國禍源;借兩宮之爭大肆屠殺江東豪族埋下亡國禍根……

懂得與孫權相處的賢相顧雍

可惜,晚年的孫權在胡作非為時,已沒有張昭、顧雍、諸葛瑾等賢臣勸諫規正,而老資歷的陸遜在頻繁上疏勸諫孫權時,孫權感受到的不是張昭那種倚老賣老不聽不敬老不愛賢的無可奈何,不是顧雍那種沉靜規諫老成謀國的心安理得,不是諸葛瑾那種肝膽相照生死不負的君臣相得。相反,晚年猜忌成性的孫權,感受到的是陸遜倚仗軍功仗勢欺人的氣勢咄咄,感受到的是陸遜干預帝王家事意圖將來圖謀不軌的磨刀霍霍,感受到的是陸遜勾結諸多江東豪族結黨營私的暗影綽綽,感受到的是……

屢戰屢勝的東吳名將陸遜

總之,陸遜以前立的軍功有多大,陸遜與江東豪族聯姻勾連的範圍有多廣泛,老年時患得患失的孫權對他的猜忌忌憚就有多深。

正是晚年孫權的猜忌成性殺人如麻,陸遜被皇帝使者逼迫時,眾多大臣才緘默不言幸災樂禍,正是晚年孫權對陸遜的忌憚防範萬分深刻,陸遜才會被孫權使者逼迫數次至死。

其二,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在儲君幼弱的情況下,吳國出現類似蜀國諸葛亮、魏國曹爽司馬懿之類專權獨斷的權臣,孫權特意將功高震主的陸遜逼死。

公元241年,吳帝孫權的長子,也即太子孫登英年早逝,而其次子孫慮,更是在十年前就掛了。

孫權賢明但英年早逝的長子孫登

不得已,孫權只好立三子孫和為新任太子,可是,孫和的儲位沒有大哥孫登那麼穩若磐石。

寬和賢德的孫和

因為孫權的女兒孫魯班一直在挑撥孫和與父皇的矛盾,同時,孫魯班力挺魯王孫霸,想支持孫霸,進而將孫和取而代之。

名為大虎實則確為母老虎的孫魯班

為什麼孫魯班想搞掉孫和換上孫霸呢?

原來,孫魯班的母親是步練師,雖然已經逝世,但死後她被孫權追封為皇后。不過,在孫登早死,孫和繼任為太子的情況下,母以子貴,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極有可能取代步練師成為新任皇后,而之所以王夫人一直沒有如願,皆因孫魯班為了維護母親權位而一直在孫權面前詆譭王夫人。

孫魯班之母步練師

孫魯班清楚地認識到,等到孫權去世孫和繼位,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就會榮登太后之位,到時,因為自己從中作梗而一直無法榮登後位的王夫人一定不會放過自己。

所以孫魯班不希望孫和長期佔據儲位,所以想力挺孫霸取代孫和,這樣,她在將來才能高枕無憂。

正是在孫魯班的挑撥離間和搬弄是非下,孫權對太子孫和日漸冷落疏遠,對魯王孫霸則有意親近且刻意使其具備和孫和同樣的待遇。

驕橫的魯王孫霸

如同晚年的曹操在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身上搞公平競爭儲位一樣,孫權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搞公平待遇,也使吳國百官分別支持孫和與孫霸。

據史書記載,因為太子孫和的位居儲位卻不受寵以及魯王孫霸的屈居王位卻與太子待遇相同,導致將軍大臣舉國中分,即支持孫和的大臣和支持孫霸的大臣各佔吳國官場的半數,國家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亦由此而起。

孫權清楚地知道,蜀國自劉備死後,便改姓諸葛了,只是因為諸葛亮兢兢業業沒空篡位,蜀國才又改姓劉。而魏國在魏帝曹睿死後,繼位之君孤獨幼弱,所以魏國是改姓掌權者曹爽的秦氏(曹爽的祖父叫秦邵,其父曹真是曹操養子)還是改姓重臣司馬懿的司馬氏,目前還無法確定,但能確定的一點,就是魏國絕不再姓曹。

正是看到西面的蜀國和北方的魏國皆因先帝駕崩、新君孤弱而出現過改朝換代之危,所以孫權才會既封寬厚仁慈的孫和為太子,又給驕橫跋扈的孫霸以相同待遇,以防止將來的新君孤弱局面,所以孫權才會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重臣陸遜忌憚三分。

誠然,孫權也知道,陸遜對自己絕無非分之想,但是,陸遜對看上去仁弱的孫和,對看上去外強中乾的孫霸有沒有非分之想呢?一旦自己死後,孫和與孫霸能否鎮得住陸遜及一班江東豪族呢?孫氏江山會不會在自己死後也面臨改朝換代的危機呢?

這些,孫權不確定。

但孫權能確定的是,孫和與孫霸不團結,兩子為爭儲君之位,已經各自勾聯起一半的大臣們開始勾心鬥角,開始黨同伐異。

如果自己死後,陸遜及江東豪族們利用孫和與孫霸的兄弟鬩牆鷸蚌相爭,來個後發制人的漁人得利,那孫氏江山就極有可能易手於異姓!

這是孫權能確定且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孫權才會防患於未然地先發制人,去逼迫陸遜自裁。

公元245年,孫權派使者帶著莫須有罪名的罪狀書,三番四次去武昌責問陸遜,已年屆63歲的陸遜不堪受辱,憋屈至死。

陸遜之死,並不是因為他有謀反之心,而是因為他捲入了孫和與孫霸的儲位之爭,他雖沒有謀反之可能,但卻有在孫和、孫霸兄弟鬩牆後漁翁得利專權獨斷的可能,而只要有這種可能在,東吳的世家大族們就有凌駕皇族孫氏繼而改朝換代的可能。

正是在這種可能的逼迫下,孫權才會輪番逼迫陸遜直至將其逼死。

其三,逼死陸遜,只是孫權長久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典型和延續,因為陸遜就是江東豪族。

長期以來,孫策、孫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立足,主要在於他們獲得了以朱陸顧張為首的江東豪族們的鼎力支持。

被江東豪族暗殺的孫策

不過,孫策、孫權的屢次北伐卻大大傷害了江東豪族們的利益,因為屢次北伐,若勝了,獲得北方土地的將會是追隨孫策、孫權的北方人(如張昭、呂範、魯肅、呂蒙、諸葛瑾等),若敗了,承擔損失的卻是江東豪族們(如朱據、陸遜、顧雍、張溫)。

因此,矢志北伐的孫策才死得蹊蹺,孫策名義上是死於許貢門客之手,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孫策,極有可能是被江東豪族們暗中指使刺客刺殺的,孫權剛即位時,需要後者鼎力支持,所以他才會對江東豪族們的殺兄之舉睜隻眼閉隻眼。

不過,隨著統治的日趨穩固和想佔據淮南繼而問鼎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脹,孫權極想擺脫江東豪族們的屢屢阻撓。

此外,荊州牧劉表死後,荊州豪族們(蔡瑁、蒯越)對劉表兒子劉琮的出賣和脅迫,也令孫權對江東豪族們在自己死後出賣、脅迫自己兒子的這一可能心存恐懼和忌憚。

所以,為了報復江東豪族們的弒兄之舉,為了擺脫江東豪族們對北伐的束縛阻撓,為了防止江東豪族們對子孫的出賣脅迫,孫權對江東豪族們進行了長期的打壓和迫害。

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孫和與孫霸的兩宮之爭,可以發現:

支持孫和的大臣們,有時任丞相的陸遜(朱陸顧張“吳郡四姓”之一),顧譚、顧承兄弟(“吳郡四姓”之一,已故重臣顧雍的孫子),朱據(“吳郡四姓”之一),張休(徐州人,已故重臣張昭次子),諸葛恪(徐州人,已故重臣諸葛瑾的兒子),滕胤(青州人),朱績(朱然的兒子,與“吳郡四姓”中的朱氏非同族),吾粲(江東吳郡人)等人。

而支持孫霸的大臣們,則有步騭(徐州人,諸葛瑾的摯友),全琮(孫魯班夫君,江東吳郡豪族,不屬於“吳郡四姓”),呂岱(徐州人),呂據(豫州人,呂範之子),孫弘(江東會稽人),楊竺(徐州人)等人。

對比兩黨,支持太子黨的人員中,江東豪族吳郡四姓居重居多,支持魯王黨的人員中,江北士人居多。

因此,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從本質上看,不過是孫權利用兩方臣子們的捕風捉影和互相攻訐,進一步打壓迫害江東豪族們的延續。

公元244年,孫弘與全琮共同上疏彈劾太子黨張休、顧承虛報戰功,孫權聞奏,立刻將張休、顧承抓捕下獄。

孫魯班夫君全琮

緊接著,孫權逼迫顧承的哥哥顧譚,令其想要保全家族就應該主動認罪。

顧譚不從。

孫權勃然大怒,將張休賜死,將顧譚、顧承兄弟流放交州。

順便一提,顧譚、顧承兄弟既是江東豪族中的顧氏家族,又是江東豪族陸遜的外甥,孫權此舉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果然,在一次孫權與魯王黨羽楊竺的對話中,孫和黨羽通過宮內內侍偵查到孫權的廢長立幼之念。

於是,為了保全自己,孫和暗中派陸遜侄子陸胤到武昌向手握重兵的陸遜求援,同時,孫和的老師吾粲也一邊秘密聯繫陸遜一起挽救太子,一邊上疏勸諫孫權不要廢長立幼。

身在武昌本來對朝中事知曉甚少的陸遜得知太子處境堪憂後,便多次向孫權上疏,請求孫權明確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尊卑,恩寵太子,疏遠魯王,確保國家和諧安泰。

孫權看到陸遜的上疏,立刻便知曉朝中宮中皆有人與陸遜互通消息,這觸犯了他的大忌。

同時,魯王黨羽楊竺彈劾太子太傅吾粲勾結手握兵權的藩鎮外臣陸遜,似欲意圖不軌。

孫權得報,立刻將吾粲處死。

此後,楊竺又向孫權進言,陸遜知曉宮中內情,其侄子陸胤肯定也有通風報信之嫌。

孫權思之有理,便立刻將陸胤捉拿入獄,同時,楊竺拿出早已擬就的彈劾陸遜的“罪名”奏表。

孫權閱後,便正合己意地派侍中孫弘攜彈劾奏表到武昌質問陸遜,陸遜起初沉默不言,孫權得報,便派數撥使者輪番逼迫陸遜回覆奏表。

結果,由於吳都建業屯駐著陸遜家族的大部分人口,為了陸氏家族的安全和繁盛,即使手握重兵,用兵如神的陸遜仍選擇以死明志表明忠心。

至此,在孫權的打壓下,吳郡張氏(張溫)、顧氏(顧譚、顧承)、陸氏(陸遜、陸抗)均受重創。

陸遜死後,孫權又拿出罪狀書質問其子陸抗。

虎父無犬子的東吳名將陸抗

陸抗強壓怒火,就那些莫須有的罪狀,他不卑不亢地逐條辯駁,孫權得聞回覆後幡然“醒悟”,並垂淚將罪狀書燒燬,以示對吳郡陸氏的繼續信任重用之意。

與此同時,經過嚴刑拷打,陸遜侄子陸胤誣告楊竺是通風報信之人。

結果,害人終害己的楊竺被孫權懷疑下獄,並被屈打成招含冤屈死。

總之,孫權逼死陸遜,不是孫權打壓迫害江東豪族的開始,也不是他打壓迫害後者的結束,陸遜之死,只是孫權長久打壓迫害江東豪族的一個延續和典型。

綜上所述,孫權逼死陸遜,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其二,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在儲君幼弱的情況下,吳國出現類似蜀國諸葛亮、魏國曹爽司馬懿之類專權獨斷的權臣,孫權特意將功高震主的陸遜逼死;

其三,逼死陸遜,只是孫權長久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典型和延續,因為陸遜就是江東豪族。


小崔暢說歷史

孫權與陸遜的矛盾,非一日之寒。要從周瑜死後說起,二喬之美,天下皆知,陸遜英俊,文韜武略不遜周瑜。瑜死後,遜常入府安慰,美女英雄,難逃情理之中。小喬愛上了陸遜。東吳皆知,孫權也不以為意。大喬常常過府去看妹妹小喬,與妹妹密議,孫權有九子,大喬想讓自己的兒子登上寶座。此時,陸遜已為東吳宰相。想請陸遜相助。一日,陸遜去與小喬私會,小喬室內燈燭全無,遜輕車熟路,直入臥榻,魚水之歡後,忽然燭亮,遜嚇得魂不附體,原來自己懷裡擁抱的是一絲不掛的大喬。大喬曰:若能扶持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j姐妹二人心甘情願服侍將軍。遜無奈,只能答應。後陸遜捲入東吳皇室之爭,孫權一生常常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想來陸遜的死也值了,曹操發瘋愛二喬,終未實現,陸遜真應了做鬼也風流的名言,別說孫權殺他,傻子也不會放過他。


白這個顏色

孫權陸遜曾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配合默契留下許多佳話逸事的君臣,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他們的衝突根源是由他們各自出生的宗族立場決定的,終不以其個人意志為轉移。

孫權與陸遜

孫吳政權的致命傷,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之父僅僅是個瓜農,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論家世,別說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比,都相差甚遠。

孫堅孫策這父子兩代,皆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陸遜的堂祖父,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孫陸兩家,因此結下血海深仇

陸遜當時年僅十三歲,就要幫年僅九歲的堂叔陸績(陸康之子)支撐門戶,率領族人返回吳郡。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陸氏一族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

孫策遇刺後,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包括陸氏在內的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

但雙方內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樁婚事就能化解的?

陸績後來被孫權派遣到新徵服的交州鬱林郡為太守,實為流放蠻荒,三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陸績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拒不承認自己是孫氏的臣子,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陸家家主,陸遜之叔:陸績

等到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大約在孫權稱“吳王”期間,被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而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又多了一層被孫權猜忌的理由。

孫權極信任的大將呂蒙,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可是到荊州戰役,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這樣的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復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侷限性所致。

東吳大帝:孫權

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準東吳還真能順順當當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其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狐狸晨曦

陸遜在彝陵施火攻大破劉備後,又於黃武七年(228年)施計引誘魏大司馬曹休率步騎十萬、輜重無數浩蕩入淮。陸遜誘敵深入,然後大破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潛山境內),殲滅並俘虜萬餘魏軍,繳獲各類車輛馬匹、輜重器械不計其數。

史載,得勝之師威武雄壯地開過武昌,孫權在此舉行了隆重的祝捷儀式,他令左右用御蓋遮覆陸遜進入大殿,賜予他的規格極高,待遇如同帝王一般。至此,江東陸遜名噪天下。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攫拔陸遜代顧雍為丞相。孫權發佈詔書,稱讚陸遜天資過人,德行卓著,匡扶國事,消弭戰亂,是姜尚、管仲、尹伊那樣的大才。陸遜是個天賦極高的軍事家,但也顯露出諸多當政治家的必備素質。他被孫權任為丞相,也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之事。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陸遜當上丞相不過短短一年,就因為捲入王儲的廢立一事屢遭孫權猜忌與打擊,後鬱憤而死,功高震主,卸磨殺驢,這大約是封建王朝永遠無法避免的輪迴悲劇。

史載,孫權稱孤道寡後,立孫登為太子,不料孫登早逝,又於赤烏五年(242年)改立孫和為太子,並封孫和弟孫霸為魯王。孫權非常喜愛小兒孫霸,孫霸恃寵生嬌,經常想取代其兄孫和而坐上儲君之位。兩子爭位,後宮勢亂,朝臣們也分為兩個涇渭鮮明的派別,一派支持太子,曰“擁嫡派”;一派支持魯王,曰“擁庶派”,各級官員也紛紛依勢力而選邊站,競相攀附。

丞相陸遜是“擁嫡派”的領袖,他認為:太子的正統地位,應如磐石之固;魯王(庶出)是一藩臣,對其寵愛和重視畢竟不能凌駕於太子之上。如此方能各得其所,上上下下也不至於出現意見分歧。

從傳統觀念看,陸遜的主張並無過錯。然而,晚年的孫權已不如早年那般睿智,嫌忌之心隨著年老而越發嚴重,就連為他立下大功的陸遜也信不過了。他早已有廢孫和立孫霸之心,於是公開偏袒孫和以及擁庶派,對於陸遜和擁嫡派他則採取了嚴厲打擊的頑固立場,他將親附太子的顧譚等人放逐,還處死了擁嫡派的骨幹——太子太傅吾桀。這一切,無非是敲打陸遜,警告他掂清自己的分量。

陸遜是個軍事天才,在政治方面卻騷遜風騷,不善於揣摩並迎合主子的意思。他再三勸諫,甚至公開頂撞孫權,要求當面“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孫權對他的請求置之不理,反而多次斥責、非難陸遜。毫無私心的陸遜憂憤成疾,於赤烏八年(245年)2月飲恨而逝,歿年63歲。《三國志》中特別記載了他死後“家無餘財” ,尤見其公忠體國、清廉無私。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晚年的孫權做什麼誰能曉得,如果讓青年時期的孫權來審視,估計都不認識自己了。擁有最高權力久了,誰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就像《琅琊榜》裡的梁王,最後跪下說我是你的親舅舅,還不是下得了狠手。


月色憂鬱

因為孫權知道陸遜殺了關羽雖然解氣,但過預示著孫劉聯盟的終結,東吳將獨自面對魏國,而且劉備肯定會舉兵報仇,逼死陸遜是在向劉備討好和請罪的一種選擇再者陸遜大敗劉備,在軍中威望大增,孫權為了自己權位,也不得不防。


一切隨緣200269031

我個人認為提到這個觀點就帶提到個吳國後期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南魯黨爭。也叫二宮黨爭。就是三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爭太子之位的事件。由於陸遜支持孫和。他又是最大的士族陸家。士族的權利太大。逼死陸遜。就是孫權殺雞儆猴。吳國分兩派,一派是荊州集團的流亡北士。一排是吳國的本土士族。孫權是荊州集團代表。陸遜是士族代表。孫權逼死陸遜是必然。怕他權利太大。控制不了。甚至太子孫和也沒能倖免。不過最後還是士族統一中國。代表人物司馬懿。司馬家士族統一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