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剛:大學要有“三個智慧”

張振剛:大學要有“三個智慧”

張振剛華南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導。曾任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以第一作者獲得第六、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普及獎、二等獎各一次,以第三作者獲199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廣州在建設大灣區樞紐的新形勢下,“要加強龍頭企業的培育、引進;加強大學集群建設;推進廣州創新谷建設。特別是要加強科技服務、科技金融企業的發展,促進孵化器、加速器、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和引進,為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 在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共同主辦的“大學與城市(二)—廣州地區社科名家訪談”活動中,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張振剛表示。

  南風窗:您是公共政策領域的專家,參與了很多廣州市和大企業的政策規劃。區域規劃、企業規劃對城市有什麼樣的作用?

  我還參與了廣東省科技廳在2010前後設立的“院線提升計劃”工作。“院”是大型企業建設研究開發院,“線”是大型企業設計制訂創新路線圖。我作為首席專家很榮幸承擔了這樣一個項目。我們這個團隊走進了廣藥集團、美的集團、金髮科技、白雲電器、廣船國際等一大批企業。

  所以我也很榮幸,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這個大背景下,見證、參與了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到我們國家在不斷進步和強大,我們的城市在不斷地汲取一種偉大的力量向前奮進。

  南風窗:您提到大學教育要發展“三個智慧”,這樣的大學對城市發展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大學註定就是為學術而生的。大學必須發展學術智慧,對科學技術發展進行預見,對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展望。而且,大學要發展實踐智慧,將創造的理論知識與城市的發展需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城市共創美好的明天。

  大學教育對一座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會帶來巨大影響。以美國為例,根據哈佛大學教授格萊澤的統計,擁有學士學位的城鎮人口所佔比例每提高10%,某地區1980—2000年間的收入增長速度就相應地提高6%。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口所佔比例每提高10%,城市的人均產值就相應地提高22%。上學讀書的時間每增加一年,他的收入通常會增加8%左右。大學對一座城市來說,是重要的創新力量。

  南風窗:在發展戰略理論研究領域,您主持承擔2011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城市社會來臨與智慧城市設計及發展戰略研究》。現在智慧城市的概念炒得很熱,今天的我們該怎麼看大學與智慧城市的關係?

  張振剛:城市應當增強系統智慧、制度智慧和人工智慧。系統智慧是人們將城市的戰略系統、經濟活動系統、社會活動系統、生態系統和支撐系統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使它們變得更加美好的力量。缺乏系統智慧的城市,是會退步甚至衰落的。美國的底特律在很富裕的時候,沒有未雨綢繆進行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以適應科技的進步發展,導致了它進入了無盡的衰退之中,歐洲的一些城市也是如此,由於缺乏系統的戰略統籌思維,沒有適應新的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發展的需要,過去的繁榮成了昨日黃花。

  制度智慧包括文化共識、道德規範和行為規制三個方面,是推動城市不斷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廣州定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管理制度建設。廣州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不僅尊重傳統,更是銳意創新,讓城市管理通過制度智慧而充滿活力,讓歷史悠久的廣州文化煥發了新的力量。

  人工智慧或稱人工智能,是提高城市生產和管理效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比如,現在很多企業開展智能製造,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城市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平臺進行城市管理,使城市變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加富有。所以,我們要抓住機會,在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同時,更加充分利用人工智慧,讓其在推進城市的進步和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南風窗:廣州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打造一流國際灣區和世界級的城市群。那麼大灣區的規劃要注重哪些方面?廣州在大灣區建設中應該發揮怎麼樣的作用?

  張振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我們廣州、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至粵港澳面臨的一個偉大的歷史機遇期。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毫無疑問將能夠擔負起它時代的使命,發揮重要功能。廣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具備了良好的條件。

  大灣區對廣州有一個定位,叫三個樞紐:航空樞紐、航海樞紐、科技創新樞紐。這個定位是基於廣州的優勢制定的。地理上,廣州是珠江三角洲的龍頭,得天獨厚。文化上,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底蘊深厚。教育上,71所大學,人才濟濟。科技上,大院大所、研究型大學集聚,實力雄厚。醫療上,全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水平一流。產業上,配套齊全,機電、石油、化工、汽車產業基礎雄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製造、互聯網產業方興未艾。

  這樣的優勢、定位,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創新集群發展,促進創新樞紐建設。

  首先,加強龍頭企業的培育、引進。通過在生物醫藥,新一代互聯網、智能製造,人工智能領域培育、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高水平的產業集群。

  其次,促進大學集群建設。通過雙一流大學建設,推進大學在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過程中,為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進一步創新協同機制,開闢大學城公共學術交流活動空間,促進廣州大學城中各大學師生的交流與互動,充分發揮大學城在創新谷中的創新積聚、輻射和策源功能。

  再次,推進廣州創新谷建設。廣州創新谷北起科學城,然後沿著科韻路南下,途徑產業園區,孵化器園區,金融城,琶洲會展中心,琶洲互聯網產業基地,生物島,大學城,番禺國際創新城,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創新集群。要進一步創新機制,發揮創新谷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擎作用。

  最後,完善保障條件。加強科技服務、科技金融服務企業的發展,促進孵化器、加速器、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和引進,為雙創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引導和鼓勵大型企業建立企業層面的研究開發院,制訂創新路線圖,構建企業創新體系,為廣州創建國際一流企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廣州要積極構建更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海外的優質產業、高端技術落戶廣州,這是我們對外開放的著力點之一。另一方面,廣州的企業也要大膽走出去。當然,走出去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比如要熟悉當地的文化、法律與政策,還要適應當地政局的變化。但即使有這麼多阻礙,走出去的這一步我們還是要勇敢地向前邁。如果對外開放只是引進來而沒有走出去,那這個對外開放是不充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