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 一段美滿的親密關係可以使人沉浸在春風般的幸福和愉悅中,而一段親密關係的破碎卻可能令人形銷骨立。

——羅蘭·米勒《親密關係》”


在3月24日的《奇葩大會》上,作家蔣方舟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在親密關係中,她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不敢跟對方爭吵,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對方不高興。有一次跟男友鬧矛盾,對方打電話過來她就一直道歉,道歉了兩個多小時,但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在她掛了電話之後還一直打。她看著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但就是不敢拒絕對方,跟對方說“你不要再打了,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樣的話。

蔣方舟的“討好型人格”讓她在親密關係中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即使她一再退讓,也沒有緩解雙方的矛盾。然而,在親密關係中單純地做自己了,就一定能解決衝突嗎?

答案是,不一定。

人性是複雜的,每個人與伴侶的親密程度是不同的,引發衝突的原因也是各種各樣,一味地妥協或做自己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認知和科學的方法。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文史哲的教育,有數理化的教育,有音樂美術的教育,卻唯獨缺失了愛的教育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很多人習慣於在數不勝數的小說詩歌以及愛情雞湯中汲取所謂的“真諦”,卻始終對親密關係缺乏科學系統的認知,缺乏從心理學層面的深入理解,這導致我們不僅不懂如何真正有效地處理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我們甚至不懂究竟什麼是親密關係,在對親密關係的認知中,存在著很多誤區

比如,以下這些問題你真的懂嗎?

  1. 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是同一回事嗎?

  2. 大丈夫和小女子真的般配嗎?

  3. 男人和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動物嗎?

  4. 為什麼相愛的兩個人總是不能好好說話?

  5. 如何讓自己變得有吸引力,有更好的異性緣?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就是科學解鎖這些問題的鑰匙,用專業的心理學研究解決你在與最親密的人交往時遇到的問題,用科學的實證方法幫你找到獲得幸福的最好路徑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讀完這本書,你將會對人際吸引、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溝通、性愛、依戀、擇偶等有關親密關係的一切有全新的認知。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親密關係》是一本經過時間考驗、多方認可的經典著作,是美國大學心理學專業的教科書,整合了關於“親密關係”的幾百項研究成果。

它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以第三人稱講述的教科書,作者羅蘭·米勒是以和讀者聊天的語態來寫作的,極具重趣味性和可讀性

全書深入淺出,引用了大量有趣的數據和研究成果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親密關係的各個方面。書中討論的親密關係,鮮見浪漫的色彩,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旨在幫助人們建立幸福而長久的親密關係

作者羅蘭·米勒,是美國休斯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專注“親密關係” 教學20多年,曾獲得“人際關係研究國際學會卓越教學獎”。自1978年至今一直在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講授親密關係課程,因教學與研究優秀曾獲得人際關係研究國際協會的教學獎、美國心理協會和國際心理學榮譽學會的EDwin B. Newman獎。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這本書得到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泰斗——津巴多的推薦,同時還獲得了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的高度評價:

《親密關係》是將愛情與科學、情感與理性、通俗性與學術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完美結合的百科全書式的兩性心理學專著,《親密關係》一定能讓你的親密關係獲益。

——菲利普·津巴多

《親密關係》探究了長期以來詩人、劇作家、哲學家乃至醫學家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和論斷。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學加在過去30年關於情感和關係的研究中所收集的數據和進行的科學論證,可能已經跨越了我們中國兩千年來在關係這個問題上的分析和判斷。

——彭凱平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現在已更新到第六版。

在最新的第六版中,不僅增添了很多新內容(新添了713篇最新的參考文獻,大部分都是最近3年的文獻,討論了很多先前版本未曾提及的問題),同時也成為由彭凱平教授主編的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之一,是不可多得,值得收藏的心理學譯著的經典。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全書共分14個章節,用科學的架構和嚴密的邏輯全面分析和解讀了親密關係,幫你解讀了以下幾個關於親密關係的問題。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到底有哪些不同?

在這本書裡,作者總結了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至少在以下六個標準上,有明顯區別:

  1. 瞭解程度。親密的伴侶之間有著廣泛而且私密的瞭解,他們知道對方的經歷,愛好,情緒和願望。

  2. 相互依賴。是指兩個人之間相互需要和彼此影響的程度。這個 “程度” 怎麼衡量呢?要看是不是足夠頻繁,足夠強烈,足夠多樣化,足夠持久,越是這樣,越親密。

  3. 關心程度。你關心對方的心情和身體,如果對方感冒發燒或是做手術,他有痛苦,你也感同身受。

  4. 信任。親密的伴侶,認為對方不會沒有理由地傷害自己,這種安全感會加強親密關係。但是,如果發生了傷害,人們就會變得警惕,降低開放程度和依賴性。

  5. 相互性。兩個人會自稱 “我們” ,而不是 “我” 或者是 “他” 。稱呼的改變說明兩個人進入了新的階段,雙方都認同了這段親密關係。

  6. 忠誠度。是指一個人想要長期保持親密關係的意願,有了這種意願,一個人就捨得去投入大量的精力或金錢,不計較短期的得失。

我們最有可能和什麼樣的人建立親密關係?

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涉及兩個關鍵詞,一是“吸引”,二是吸引力的總和,即“適配價值”

1. “吸引” 是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也是長期維持親密關係的關鍵。

作者認為,吸引力的本質是人際交往中的“回報” ;我們被一個人吸引,是因為他能給我們提供 “回報”或者叫做“好處” 。

“回報” 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回報,在和別人互動的時候,能看得見的、讓我們感到愉悅的東西,比如,對方出眾的外貌和身材,得體的言談舉止,突出的個人能力,較好的經濟條件或是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建議,對我們表示出強烈的興趣等等。

還有一種是間接的回報, 是我們通常都沒有意識到的,比如說,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喜歡和我們互補的人。喜歡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還有在地理上和我們特別接近的人。可以總結為“相似性”、 “互補性”和“地理上接近性”,這些都會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吸引力。

2. “適配價值” 是一個人身上所有吸引力的總和,包括他的年齡、外貌、性格、學歷、工作和財富等等。

在尋找伴侶的時候,我們會給對方的各項條件打分;別人也在給我們打分,最後各自掂量一下總分。這個配對的過程至少有這麼三種情況:

第一種,“勢均力敵”,人們通常會選擇適配價值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作為伴侶;這樣的關係也傾向於穩定。比如,外貌出眾、能力又強的女性,想找的是具有幾乎“所有”優點的男性,這樣,雙方的適配價值才大致相等。

第三種,男人和女人對於一些吸引力的評價不同。男人喜歡年輕、漂亮的女人。相比之下,女人更喜歡有能力、有資源,能為她和子女提供保護的男人。研究發現,一個女人越聰明,她對男性財富和地位的要求就越少。(但是世界在變)

到底是什麼因素在決定一段關係能否幸福、持久?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書中介紹了“社會交換理論”,是從經濟的視角來看待親密關係。

這種理論認為,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種交換關係,我們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 去獲得最大的“回報”,只有當兩個人都能從一段關係當中,獲得足夠的“利潤”,這樣的關係才能夠持續。

這個理論中有三個關鍵概念,也是影響一段親密關係是否幸福、穩定的三個影響因子。

  1. 結果=回報-付出。如果這個結果是正的,說明在這段關係當中,你賺了。如果結果是負的,那你就虧了。

  2. 期望值,是你對這段親密關係中應得收穫的結果的預期。期望值和現在這段關係結果的比較,決定了我們在一段關係中是否感到幸福、滿足。如果一段關係的結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會感到幸福、滿足;反之,不幸福、不滿足。

  3. 替代選項,即其他更好的選擇。替代選項和現在這段關係結果的比較,決定了我們是否要繼續一段關係。如果替代選項超過現在的結果,我們傾向於離開;如果替代選項不及現在的結果,我們傾向於留下。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對現在的關係感到非常滿意,那我們就會很知足,不太會去留意 其他的替代選項,從而有更大的可能留在這段關係中。

如何化解衝突,維持親密關係?

隨著兩個人交往的深入,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怎麼才能儘量化解這些衝突呢?書中給出了三種策略,分別是降低預期、保持平靜和有效溝通

  1. 降低預期。經常檢查一下自己對婚姻的預期,儘量謹慎、合理一些,有所保留,不要把預期定得太高。因為對婚姻期望越高的人,結婚之後,失望越大。比如,人們在第一次約會的時候,肯定不會發出放屁的聲音。 但是在結婚之後,人們就會忘掉這些約束,甚至會在吃飯的時候放屁。

  2. 保持冷靜。因為一件 “壞事” 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一件 “好事” 的影響力。一次激烈爭吵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傷害親密關係。作者提到一種做法是 “及時叫停” 。你可以說,“親愛的,我現在非常生氣,所以說話很直接,給我10分鐘冷靜一下。” 這時候,你可以做幾個又慢又長的深呼吸,或是出門溜達一會。

  3. 有效溝通。書中提到了兩個技巧, “轉述” 和 “XYZ 表述法” (“轉述” 是指在交流、討論、爭吵的時候,等對方把話說完,我們再用自己的話,把他的意思重複一遍。“XYZ 表述法” ,是指我們可以這樣和對方說話, “當你在Y情境下做X這件事的時候 ,我感到Z” 。)

你可能缺一門關於愛的教育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