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記憶|無篤田螺、煎燶鯽魚……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樵山,廣東四大名山之一。據民間的說法,古時的廣州樵夫,他們離開廣州城往東走,到達了現在的羅浮山能採到柴,於是便稱之東樵山,往西就稱之為西樵山。西樵山實際上是一座古死火山,是4500-5100萬年前白堊紀中後期多次火山噴發形成的,也是我國華南史前時期最大的石器製造場,與山西懷仁鵝毛口同列為我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兩大石器製造場,開創了珠江文明之先河。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去爬西樵山,老人家都會提醒年輕人一定要“回樵”,也就是說第二年一定要回去一次,不然就會影響運程。於是民間還有一種變通的“回樵”做法,就是出了山門後再回去一趟,就當是“回樵”了,不然就再找時間去羅浮山逛逛,也一樣可以當是“回樵”。在西樵山上更有一塊刻著“回樵”的石頭,提醒著遊客們記得“回樵”。

至於“回樵”的說法,據說是以前當官的人每天上朝(樵)商議政事,商議後,要回鄉辦理的政事一定要辦好,然後再回朝(樵)稟報,未能辦好的不能回朝(樵),甚至要辭官或降罪。所以,有得上朝(樵)就有官做,無得上朝(樵)就無官做了!後來更延伸到情侶中,據說情侶去西樵山一定要“回樵”,不然就會陷入分手的危機中。雖然只是傳說,但卻讓這座千年名山多了一份神秘,讓人多了一份遐想。

西樵大餅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提到了西樵山,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美食也許會是這一款——西樵大餅,這個樣子圓形,表面佈滿白色粉末,其貌很是不揚的白餅,卻是很多南番順地區的人童年的美味,無論是早餐、下午茶、零食,都隨時可以吃,小孩子們時時抱著拿著一塊餅來吃,而臉上,手上,小嘴附近經常會被餅上的白粉弄得白濛濛,整個就是一個小花臉。可即便如此,孩子們卻依然吃得津津有味,不願放手。餅的軟糯,香甜,是小朋友們的最愛,也因為原料和製作的方法,西樵大餅可存放時間長,容易消化,不會上火,成為了讓大人們放心的點心。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西樵大餅,據說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做成的,傳說在明朝弘治年間,方獻夫任吏部尚書時,一天按時起床準備去早朝,廚子卻因貪睡而來不及做早餐,方獻夫見案板上有已發酵好的麵糰,便叫廚子在麵糰中加上雞蛋和糖,做成一個大餅子,烤熟後用布包好,便匆匆上朝去了。來到朝房後才匆忙開始吃早餐,冷卻後的大餅鬆軟甘香,餅香四溢,吸引了旁邊的人紛紛探問是何物,身為南海人的方獻夫隨口便說:"這是西樵大餅。"

之後方獻夫命廚子如法炮製,再做了一些大餅子,帶到朝房,與同僚們分享。從此西樵大餅便在朝中聞名,而方獻夫也經常命廚子烤制大餅用於自用和待客。後來方獻夫告病還鄉,在西樵山設石泉書院講學數年,也將制餅方法教給民眾。

西樵山的民眾更是用山上的泉水來製作,讓餅更為可口,加上餅的形狀如同滿月,寓意花好月圓,所以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會用西樵大餅作為手信送人。

到了清未民初,離西樵山不遠的民樂圩一餅家將大餅進一步改良,除了保留原來的甘香、鬆軟、清甜外,還做到了大餅刀切不掉碎渣,在大暑天常溫下存放可以10天半月不變質,為此令不少廣佛的商家紛紛效仿,可是做出來的大餅卻無法與之媲美。

西樵大餅,一般都是半斤重,有的更重達2斤,是名符其實的“大餅”,不過為了迎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現在也有個別的改良“大餅”,改為了一兩左右,方便食用。

餅的原料也比較簡單,麵粉,糖,豬油和水,經過烘烤而成,成品要求潔白和鬆軟,有韌性。因為入爐烤制前需要撒上一層薄薄的麵粉,所以烘好的大餅上面都會均勻的鋪滿一層白粉,可別小看這層白粉,這層白粉可是行家觀察大餅是否新鮮的標誌,如果大餅被人動過,這粉就會留下明顯的痕跡,如果沒有了白粉,更是說明這個餅被人經常移動過,食客們就不會再買來吃,所以在店鋪裡面,店家是不允許人隨便動西樵大餅的,而現在用獨立包裝的形式出售,也是讓食客放心的一種處理方式。

無篤田螺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西樵山還有兩樣和美食有關的特產,一樣是無篤田螺,另一個是煎燶鯽魚。

在山區,石螺,山坑螺,田螺本來就是常見之物,一般的螺類,都有一個凸出的尖尖的螺紋的底,民間常叫做"篤",即是田螺殼的尾部。而偏偏在西樵山的田螺,卻是無篤的,據說無篤螺原產地是東樵山(羅浮山),乃道教名山,傳說當年仙翁葛洪煉丹時,將田螺去尾食用,之後再放回水中後,田螺就會再生,故此也叫做神仙螺。

到了清朝,有人將神仙螺帶到西樵山,養在白雲洞應潮湖,經過百多年的繁殖,今就成為了西樵山的一個特產。

還有另外一個流傳更為廣泛的故事,是說當年在西樵山的曾有座佛子廟,裡面住著一位住持和一位小僧。一年中秋,小僧想開葷,於是就趁住持外出之際,偷偷山溝裡撈小螺和鯽魚,然後把砸去螺篤放鍋裡煮。不料田螺剛下鍋,魚剛煎了一半,住持便回來了。

小僧怕被罰,將螺和魚潑出窗外的山溝裡,因為時間煮食時間短,田螺和鯽魚沒有被煮熟,不過以後山上的田螺就都變成了無篤了,而鯽魚也都變成了魚身一面青白,一面赤黑,據說只要在雲泉仙觀、飛流千尺附近的山溪細細尋覓,還是能發現這裡的田螺尖尖細長,其尾端都是破的,好像是被人砸去了篤一樣;而被稱為“石鯽”的鯽魚則是呈現明顯的鴛鴦身,這些也許就是當年小僧留下的田螺和鯽魚後代吧。

無篤田螺的傳說令西樵山充滿傳奇,而西樵美食更是令遊人感受到西樵傳奇的神秘。

撰文 | 肖韻賢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