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種植水稻成功、與太陽“親密接觸”、穿黃工程、人工智能憑步識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電輻射特性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1

袁隆平迪拜沙漠種植水稻成功 畝產超五百公斤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袁隆平資料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海水稻種植研發的成果——“四維改良”技術引入迪拜。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今年下半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與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將啟動100公頃實驗農場,在更大範圍對生產成本和栽培工藝穩定性進行驗證,形成在沙漠地區水稻推廣技術標準。

2019年,雙方將啟動建設100公頃標準農場,並從2020年開始快速複製,擴大種植面積,打造更多“人造綠洲”。

2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隨著科技不斷髮展,人類現在終於可以與太陽“親密接觸”。即將於今年夏季發射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帕克”太陽探測器和將於2020年升空的歐洲空間局(ESA)太陽軌道器,儘管技術上存在差異,但殊途同歸,都將為我們提供有史以來最好的機會,揭示太陽風等活動的複雜性,瞭解太陽的工作原理以及對太空環境的影響等。

帕克”太陽探測器將在太陽風剛形成並離開日冕時捕捉太陽風,將原始觀測結果傳回地球;而太陽軌道器所處的位置讓其可以很好地觀察太陽的兩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科學家洞悉太陽風的結構和行為在不同緯度的變化情況。這兩款探測器協同作戰,優勢互補,有助科學家進一步揭開太陽風的“廬山真面目”。

3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黃河長江在此“握手”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圖為航拍穿黃工程

“穿黃”顧名思義就是“穿越黃河”,來自丹江口水庫的長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而黃河成為阻礙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鄭州花園口西黃河河床底部40米深處,開鑿兩條4250米長的隧道,北上的長江水通過兩條穿黃隧洞與黃河立體交叉,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勢俯衝而下,穿越萬古黃河。

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上游約30千米處,是南水北調中線上標誌性、控制性工程。穿黃工程總長19.3千米,由南岸明渠、穿黃隧洞及北岸明渠組成,其中黃河南岸明渠長4.6千米,穿黃純隧洞全長4250米,其中邙山段隧洞長800米,過河段隧洞長3450米,北岸明渠長9.3千米,建築物沿途穿越黃河、新蟒河、老蟒河等3條河流,與14條等級公路交叉。

據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總調中心數據顯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截止2018年5月29日8時,共為北方地區輸水144.17億立方米,經過穿黃工程輸水96億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