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劉備手下大將最多卻實力最弱?

用戶56079460813

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劉備一生百折不撓,屢敗屢戰,寬厚待士,知人善任,是以終成帝業,但縱觀其一生,卻發現他的勢力始終處於弱勢,群雄割據時期,劉備基本上是最弱的諸侯之一,在取得益州後,劉備曾經一度勢力超過孫權,當時他擁有益州、漢中和荊州三郡,可動員兵力超過二十萬,但接著劉備又走出一步大昏招,夷陵之戰失利後,劉備以及他的兒子劉禪從此成為三國最弱的一國,所以說劉備實力最弱,雖然不夠全面,但基本也符合他的實際情況。

至於說劉備手下大將最多,這就有疑問了,什麼時候劉備曾經是手下大將最多的諸侯?

一、平原令至自領徐州時期,191年-199年:

劉備起步太晚,待他擁有徐州時,天下英雄已各有歸屬,雖然劉備素有賢名,但英雄也不是傻子,所以此時跟隨劉備的大將實在少得可憐,除了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外,能說得出名字的只有糜芳、曹豹(後反劉備迎呂布)等幾個不入流武將,當然這個時期劉備也建立了勢力骨幹力量,除了武將外,還有手下重要文臣包括陳登(後來歸順曹操)、麋竺、簡雍、孫乾、伊籍、陳珪(後來歸順曹操)等。

此時絕大部分的諸侯都比劉備兵多將廣。

二、投袁紹至屯兵新野時期,200年-207年:

徐州兵敗後,劉備曾短期投靠曹操,曹操也開始扶植劉備,讓他擔任了豫州牧,有了這個名正言順的官職,招納武將明顯就容易很多,比如白毦兵統帥陳到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奔劉備的。

接著劉備又開始北連袁紹抗擊曹操,但很快都打個七零八落,無奈之下又依附了袁紹,在這段顛簸流離的日子裡,關羽歸順了曹操,劉備的氣運跌到一生谷底,但也就在此時,他的武將數量和質量開始觸底反彈了,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開始跟隨劉備,併為他招募了數百兵士。

接著劉備又藉口連結劉表,帶兵到汝南,此時關羽帶著周倉、裴元紹趕到汝南和劉備相會,而黃巾軍將領劉闢、龔都也率眾數千人歸附了劉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被迫投奔劉表

屯兵新野,此後很多荊州豪傑都前往歸附劉備,其中包括諸葛亮、徐庶(後來離去歸順曹操)、諸葛均,以及武將關平、劉封、趙累、夏侯蘭等。

此時劉備手下將臣有所增加,但仍是不多,曹操和袁紹勢力且不說,就是孫權、劉表、劉璋勢力都比劉備強出太多了。

三、佔據荊州五郡時期,208年-213年:

劉表去世後,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包括龐統、馬良、陳震、傅肜、伊籍、馬謖、劉琦、馮習、張南、龐林等。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五郡,其間又招納了蔣琬、黃忠、魏延等重要文武大臣,以及潘浚(後投孫權)、傅士仁、趙範(後逃走)、劉度。

此時劉備的手下數量快速增長,很多大臣都是後來建立蜀國的班底,但拋去主管因素,也就是和劉璋接近,少於孫權,更遠少於曹操。

四、入主益州時期,214年-219年:

214年,劉備派簡雍勸降了劉璋,自領益州牧,此時益州人才大多被劉備啟用,其中包括文臣法正、費禕、董允、董和、鄧芝、秦宓、楊洪、程畿、黃權、彭羕等,以及武將李嚴、嚴顏、吳懿、張翼、吳班、孟達(後投曹丕)、王甫、廖化、王平、吳蘭、

劉循、劉璋、費觀、李恢、雷銅、杜路等,而此時正投奔張魯的馬超也帶著兄弟馬岱及部將來附。

219年,劉備攻佔漢中,此時的劉備不管在勢力版圖還是文武大臣數量質量都達到了其一生的巔峰。

此時劉備武將已經多於孫權,但仍少於曹操,曹操手下的名將實在太多了,除了五子良將,姓曹的姓夏侯的也不下於十人,這些都是百戰之將,遠非久不經戰事的吳班、吳蘭之流可比。

五、大意失荊州、夷陵兵敗至劉備病逝,219年-223年:

但接著就是關羽的冒進大意丟了荊州,關羽、關平、周倉戰死,劉封因罪被處死,潘濬投了孫權,孟達投了曹丕,劉備的事業又開始走下坡路了,隨後是三國著名戰役夷陵之戰,222年劉備自率陸軍在夷陵被陸遜打敗,馮習、張南、程畿、傅肜、馬良、沙摩柯(222年才依附)戰死,黃權、龐林降魏,杜路降吳。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方勢力式微,失去荊州也就失去了兵分兩路進攻曹魏勢力的機會,而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兵敗折損的兵力也超過了十萬,劉備的實力和武將數量此時已被孫權反超了。


六甲番人

蜀漢謀士靠譜的只有豬哥,鳳雛,徐庶,法正。徐庶在蜀漢時間太短,鳳雛死得早。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豬哥和法正,不過法正也不長壽。 和魏國無法相比,五大謀士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除了郭嘉早亡,其他人都輔佐曹氏父子多年,而且水平都不亞於臥龍鳳雛。

蜀國的五虎上將看似強大,能獨當一面的只有3人,馬超後期戍邊,關二爺獨當一面沒問題,再就是黃忠。張飛丟過徐州,趙雲就是警衛隊長。關二爺要是和豬哥一起,荊州是可以守住的,呂蒙的那一套逃不過豬哥的法眼,可惜鳳雛戰死於落鳳坡,劉大耳朵只能找豬哥上前線謀取西蜀,荊州留下來的是什麼貨色? 傅士仁,糜芳這種不入流的貨色能頂住吳國的進攻? 要是有個李典+曹仁水平的武將組合再配個五大謀士之一,荊州必然無虞,還是蜀國缺人才啊!

吳國有長江天險,蜀國和魏國均無法在水戰打贏吳國。周瑜,陸遜,呂蒙這類智謀一流的將領是蜀國沒有的。黃蓋,程普,甘寧,淩統也是猛將,丁奉,韓當,周泰也算是名將,起碼不是廖化之輩能比的。文官集團有張昭,魯肅,諸葛瑾,雖然沒有豬哥 荀攸,荀彧這等水平的,但是周瑜 陸遜這些屬於文武雙全的人物。

看看魏國的武將:許儲,李典,樂進,徐晃,張遼,張頜,于禁,曹洪,曹真,夏候淵,夏候淳,龐德,後期有司馬懿,鄧艾,鍾會。蜀漢後期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僅有姜維苦苦支撐。張遼威震逍遙津,李典與之有隙依然力挺張遼,李典雖然單挑不是很強,但是絕對是最佳副將。許褚有勇無謀,算是和張飛一個類型的。曹仁獨抗關羽,洪水圍城的時候能才用文臣的智計死守樊城,這點也是輕視文人的關羽很難做到的,關羽雖然勇猛忠心,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高傲自大,輕視文人,所以大耳朵把豬哥留下二人力保荊州,仗著豬哥也是創業期就輔佐劉備,資歷也算老,而且對關羽性格比較瞭解,能夠順毛擼。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鳳雛戰死,豬哥支援前線,沒有靠譜的人鎮守荊州,關羽雙線作戰必敗無疑。

劉備良將多,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蜀國是三國人才最匱乏,資源最少的國家。舉例說明蜀國就是在WAR3裡面基地最少,英雄陣亡的勢力。


將心向明月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備集團實力最弱是真的,但手下大將最多卻是假的。真實的情況是劉備手下大將最少、地盤最小、人口最少、實力最弱。

其實都不用看正史《三國志》《後漢書》《漢晉春秋》,就是單看《三國演義》,也就會發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無奈,即使是劉備在世,也幾乎是無人可用,新投降的魏延和黃忠都被委以重任,半路歸順的李嚴也成了託孤重臣。這主要是因為劉備手下信得過而又有能力的人實在太少了:老成持重的趙雲要替自己看家,關羽張飛各自獨當一面,能夠獨自領兵而不用劉備諸葛亮操心的武將,一個巴掌都能數得過來。

關羽守荊州,沒有人替他看家,所以被孫權端了老窩,所以張飛在閬中,沒有一個得力助手,輕鬆就被兩個無名下將刺殺了,征討孫權為關羽報仇之前,老將黃忠又病故了,而馬超魏延都被曹魏和西涼絆住了手腳脫不開身,趙雲是劉備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動不得(夷陵戰敗,要不是趙雲接應,劉備在永安也站不住腳),所以蜀漢一直是將帥乏人,這才左支右絀捉襟見肘,最後書呆子馬謖都要領兵去對抗沙場老將張郃,諸葛亮北伐不失敗才怪呢。

再看曹魏陣營,夏侯家一窩子、曹家一窩子,再加上不遜色於五虎上將的五子良將,要是群毆的話,曹魏武將(帶甲百萬戰將千員)一頓亂拳,就能把劉備手下武將收拾個乾淨。

就是比曹魏弱一點的孫吳,也是人才濟濟,丁奉徐盛蔣欽周泰雖然在小說中就是個打醬油的,但是打起架來也都是一把好手,周瑜陸遜呂蒙都要勝過“五虎上將”一籌,就更不要說前期的大高手太史慈甘興霸了。

歸根結底,蜀漢的失敗,並不是劉備手下猛將如雲而不會使用,恰恰是因為武將太少,所以才會被鄧艾鑽了空子直搗成都逼相劉禪——就一個比較能打的姜維被鍾會纏住了,想救援也是有心無力……


半壺老酒半支菸

小說和歷史,往往是兩個概念。

劉備實力最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軍事實力不行。在亂世之中,誰的軍事實力相對強大,自然就會擁有更大的地盤。

在真正的戰場上,一個將軍不可能像三國演義那樣,上陣殺敵,不鬥兵,先單挑,這是愚蠢的做法。

一個將軍,也不可能是萬人敵,一人單挑五六個敵人,已經非常厲害了。

一個將軍厲不厲害,主要是看他帶兵打仗的本事,他的指揮藝術。帶著一幫人打架,將軍不一定要衝鋒在前的。帶著士兵衝鋒的,大多數是中下層將官,大將必坐鎮中軍指揮。所以,中國古代,有很多儒將和書生帶兵,照樣很牛逼的。

而且衝鋒火拼的時候,處在一線的將軍,死亡概率比士兵還要高。因為敵軍最想殺死的,就是將官,癱瘓對手的指揮體系,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獎賞。殺個士兵比殺一個將軍的功勞小多了。

劉備地盤最小,最終原因,就是軍事實力不行,將才不多。三國演義,偏袒劉備,特意貶低了曹操,看輕了東吳,把劉備五虎上將吹上天了。

其實我們去看真的歷史,會發現,劉備手裡的將才特別的零落,還不如東吳,更比不上曹操。

劉備: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馬岱、王平,關興、張苞,後面就沒啥大將了。

孫權:周瑜、 呂蒙、 陸遜、 陸抗 、魯肅 、程普 、甘寧、 太史慈、 凌操 、淩統、 周泰 、朱然 、潘璋、 韓當 、朱桓、 呂岱 、丁奉、 賀齊 、程普、 全琮 、孫桓、 陳武、 蔣欽 、步騭。

曹操:許諸、張頜、典韋、張遼、夏候淵、夏候敦、曹洪、曹仁、徐晃、樂進、于禁、龐德。曹丕時代以後的名將司馬懿、鄧艾、曹休、曹真等,後面的就不說了。


三生有畫

為啥蜀國大將最多而國力卻最弱?

這個提問不夠準確。因為就三國時期看,魏國,吳國不論民眾地域,經濟軍事,大將謀臣,還是軍隊規模都比蜀國要強很多,甚至是幾倍的關係,只是蜀國的武將,特別是五虎上將,以及後期的姜維等表現十分突出,感覺好像蜀國大將很多,實際不是這麼回事情。早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之時,就號稱雄兵百萬,猛將千員。諸葛亮與孫權對話中,曾說曹兵馬步水軍,約一百餘萬,年能征慣戰



之將何止一,二千人。這當然有諸葛亮根據孫權特徵,故意誇大意味。但那時馬騰韓遂的西涼還沒有平定,徐,揚一帶也還有部分未歸屬,漢中也沒有佔領(後來雖丟失但遷出了民眾,物資)要是把這些地域考慮進去,再參考荊州丟失,夷陵慘敗等情況,就能比較客觀的評估蜀國的實力。



事實上,再強大的國家,也怕胡折騰。蜀國即使最強大的劉備稱漢中王 後短暫的一段,其勢力仍不是最強大的。俗話說,宰相起於州縣,大將拔於卒伍,蜀國地域狹窄,人口不多,兵員緊缺,那裡能說大將最多,恐怕連中不溜都算不上,只能老老實實居第三。加上劉備諸葛亮,關羽三位缺乏默契配合,各自為政,眼看著把一個即將強大的政權,轉眼之間折騰的奄奄一息,五虎上將在短短三年,就折損四虎,這還能說最強,最多嗎?如果硬要這麼說,只不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15:28)


流譽後

這個問題其實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咱們悟空裡也有很多題主提問過類似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重點並不是在於大將上。

因為同時期的曹魏和孫權人家也並不缺大將,這個鍋最終還是要 蜀國的 綜合國力和人力資源問題來背。

當時蜀國不管是土地糧食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比不上曹魏和江東孫權。

先說這個土地糧食問題,咱們可以認真的細想一下,在古代打仗,最終要的後勤資源是什麼,當時不需要炮彈子彈,這些問題不需要考慮,都是刀劍冷兵器,可以頻繁使用。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每一個士兵的口糧和戰馬的口糧,後勤補給糧食乃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啥時候,上戰場在前線的士兵管飽肚子,吃好喝好,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殺敵上。

你就算又大將,有謀士又如何,沒有龐大的手下士兵基數,你去指揮誰呢?

接下來就是人力兵力的問題了,蜀國的人丁和曹魏根本比不了,古代打仗傷亡那麼高,如果沒有及時的補進新鮮兵力,怎麼打。

當時的蜀國跟曹魏老百姓的基數也沒法比,上戰場前線的兵可都是平民百姓家出來的每一個子女,所以這點也拼不過人家。

本身蜀國這邊資源和人力上就不佔優勢,在加上又吃了幾次敗仗,死傷幾萬人,

豈不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雪上又加霜。

所以,綜合來講,大將也好,名士也罷,你有,人家對面曹魏東吳孫權也不缺。

那剩下來的就只有靠國家綜合的經濟實力和依靠自身地理位置,來隨時調整作戰方案,還需要獨到的戰略眼光來提升自己了。

要不然,假如只會蠻幹,歷史不淘汰你,難道會淘汰比你各方面更優秀的人嗎?

谷樸說


谷樸說

三國時期,若論兵多將廣的話,曹魏堪稱第一,所以手下大將最多的是曹老闆,絕非劉備。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劉備甚至不如十萬。

咱們拋開演義不談,也不提江東十萬,只談曹老闆麾下群傑。



夏侯惇,表字元讓,曹魏眾將地位最高,屬於最早的一批從龍之臣之一。

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之後,少年時便以勇氣聞名於鄉里,十四歲便因有人“辱其師”而殺人。從《三國志•魏書》(我實在是記不得誰的傳寫的了)的記載“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也就是說,曹操曾經都沒有像對待屬下一樣對待夏侯惇。至於夏侯惇並未接受此特殊待遇所以被曹操拜為前將軍,那是後話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夏侯惇的情商很高。

再者,曹操本身就是自己騎馬上陣打下來的天下,從一開始打黃巾,到後來打異族打馬超,不管是硬仗還是走形式,哪一次不是親自率兵?五良偌大名頭,他們的軍功在曹操面前哪個又值得被提起?

所以說,曹操這種親自帶甲殺伐的老闆真正需要需要的並不是能征善戰的驍將,而是一個人品、資歷、威望能夠服眾的將軍,能夠穩定後方的將軍,他不需要能力有多強,只要他兢兢業業足夠稱職就好,而夏侯惇剛好滿足這個條件,這也是我曾經說夏侯惇是曹操真正心腹的原因。

關於夏侯惇最後再提一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他的武藝如何不做評價,他的統兵能力的確不怎麼樣,但是種地有一套。



夏侯淵,表字妙才,夏侯惇族弟。

此人最擅長長途奔襲,在平定徐和、馬超等人的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橫掃羌氐,虎步關右”,可惜在定軍山殺青了。

其實在曹魏陣營中曹、夏侯兩姓中,真正堪稱名將的只有曹仁與夏侯淵,其他人並未真正擁有過過硬的統軍能力。

其實不光是曹魏,東漢末年所有中原諸侯都是如此,所以當時才會被把打仗當飯吃的西涼兵打得暈頭轉向。

所以夏侯淵的死對於曹魏的軍心打擊很大,連帶導致後世評價不是很高,其實不然。

夏侯淵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作戰方法,但是有“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瘋狂之舉的將軍顯然不適合留下來防守漢中,這也是法正當時為什麼興高采烈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定軍山成為夏侯淵陣亡之地的原因。



曹仁,表字子孝。

網上有人稱之“曹魏之盾”,個人認為並無不可。

借用某位大佬對於曹仁的概括——“他永遠不在正面戰場出現,卻總是默默地為正面戰場提供保障,減少意外風險。他是曹操的戰略清道夫,佈局大保鏢,是曹軍每戰必買的太平洋保險,是圍棋裡的一手補棋。”

這段話對於曹仁的概括,可以說是很生動,很全面了。

這位將領是曹魏真正意義上的兩位名將之一,他的戰績實在太多,諸位看官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網上查一下,這裡為了節省篇幅就不多做介紹了。


張遼,曹魏五良之一。表字文遠,曹魏大將。《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紹遣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個人猜測,這個“及”字,可能已經表明了上下順序。

至於戰績,挑兩個最出名的舉例。

第一,陣斬塌頓。讀過演義的朋友可能覺得陣斬沒什麼厲害的,畢竟很多大將都有陣斬記錄,趙雲關羽等人甚至殺得已經數不過來了。但是咱們這裡講的是那段沒有馬蹬,沒有雙手武器的歷史,所以黃忠陣斬夏侯淵才會這麼出名,所以張遼陣斬塌頓才會值得拿出來寫一寫。

第二,合肥之戰。以八百破十萬或有誇大,但是此戰張遼之驚豔確實值得提一筆。



于禁,表字文則。這個人爭議較大,但是咱們如果不因為他投降而用有色眼鏡來看他的話,此人也當得“大將”二字。

此人也是最早一批的從龍之臣之一,最早跟隨鮑信。鮑信何許人也?這個人可以說是曹操早年的老師,是他讓曹操當上了兗州牧,於曹操有大恩。

從《三國志•魏書•于禁傳》中的記載“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可以看出,于禁是一個跟許褚典韋完全不一樣的將領,可以說跟他們二位是兩個極端。

這樣一個理性的將領最後投降也並不是不可理解的了,在這裡筆者並非質疑他對曹操的忠誠,只是說,他沒有為曹操而死的那股衝動。



樂進,表字文謙。此人是五良中隱藏的大boss,是五良中唯一一個在曹營中一步一個腳印,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將軍。

他正是印證了那句話:“哪裡有那麼多大將,一開始同他作戰的人都死乾淨了,他沒死,自然也就成了大將。”

正是演義中打醬油的他,曾經生擒了演義中威震華夏的關羽。

三國志記載樂進參與的二十二場大小戰役,他交出了全勝的答卷,概括起來很簡單,也就七個字——“先登”、“斬將”、“大破之”,不負“瘋狗”之名,不負“五良”之列。

這個人,才是真正的猛將。



張郃,表字雋乂,讀jun,yi。

有人通過《三國志》中的記載推斷出他在袁紹兵敗之前就已經反水投曹,冠以“張反水”之名。

但拋開這條不談,生平戰績也足以堪稱大將。

北征烏桓,血戰白狼,破馬超,平隴右,漢中戰劉備,江陵戰朱然,三戰武侯,死後從祀太祖廟庭。



徐晃,表字公明。

關於其身手,三國時期大噴子之一禰衡曾經當中評價其“可屠豬殺狗”,雖然不足為拒,但是比起許褚“牧牛放馬”的評價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但是在樊城失守後讚譽其有“亞夫之風”,可見本事還是不錯的,先後參加過官渡、赤壁、漢中等大型戰役,也算是大將一名了。



典韋,表字不詳。被曹操盛讚為“古之惡來”,身手與許褚相若,這一點在《三國志》中有記載。

曾經力戰呂布,呂布雖然沒有演義中說的那麼厲害,但是身手還是蠻強的,能跟他過招,可見實力還是有的。

由於死的太早,所以只能算是趙雲、陳到之類的保鏢,算不得大將。

至於所謂的“步戰第一”,聞言一笑即可,當不得真,畢竟許褚就能和他平分秋色,甚至能夠勝其一籌。



許褚,表字仲康。曾經單手拖牛,單手控槳,臂力之強令人側目。

同典韋一樣,也是曹操的保鏢。

在這幾位之下還有李典、呂虔、臧霸、曹洪、文聘、朱靈等數位大將,筆者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贅述了。

敢問題主,現在是否依舊認為,西蜀大將是最多的?

以上。


別走y

首先劉備的大將幾乎長期是最少的,其次,劉備實力弱和將領數量無直接關係,第三,劉備並不是一直最弱的!

第一點,三國前期,劉備一直就是將不過關張趙,可以說,一些小軍閥都比他將領多,只不過這三位比較知名而且確實厲害!後期有了益州,收了黃忠馬超魏延還有益州將領後,將領數量達到巔峰,但是數量還是遠不如曹魏。劉備的文官少謀士少是長期的,前期有個陳群,後來跟了曹操,後期有了諸葛亮後才算慢慢有了自己穩定的文官班底,謀士除了徐庶法正龐統外其實也就沒有了,而且這些人是分批來的,有走的有死的,最後謀士就沒了,諸葛亮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全才,文武全管,不是單純的軍師,和曹魏的謀士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司馬懿,周瑜,陸遜等幾個人和他類似,文武全才且文武兼管!其他文臣如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來說,蜀漢的文臣,中後期還有幾個能人,總的來說,劉備前期沒有文臣後期沒有武將。劉備的武將是前期五虎和魏延,最後有個姜維。中間的王平張羈等幾個還湊合,滅國時有個羅憲,大部分都算比較弱。總體就是人才凋敝!

而魏國,文官謀士諸如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劉曄戲志才……陳群鍾繇梁習賈達劉馥……司馬懿要單論!武將,宗室夏侯淵夏侯惇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純……部將張遼張郃徐晃于禁樂進等五子良將,以及護衛將典韋許褚,還有郝昭陳泰郭淮滿寵……人才濟濟,且前後皆有名將和謀士,都到後期接近晉了,還有鄧艾楊枯杜預等人

東吳的文臣武將數量一直比較平穩,中流砥柱的人物一直都有,中等偏下人才一直都有!大都督也一直有大將之才的人擔任!

第二點,就是劉備地域狹小是他發展不起來的最主要原因,自從丟了荊州以後更是一蹶不振,靠一州之力何以改變天下局勢!

第三點觀點,劉備在晉漢中王時期實力達到巔峰,至少比起遼東實力強,比起東吳那個時期也是略勝一些的!所以那時談不少最弱!其他時期劉備確實比較弱!


大頭劍客微博

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以蜀漢為正統進行創作的。所以通篇都是讚揚劉備,貶低曹操貶低孫權的,這也就是感覺上蜀漢很厲害的原因,

但是深究劉備,諸葛亮打的仗總是打錢巧仗,用計謀,這一定程度上說明諸葛亮聰明,另外也就是增加情節的趣味性,

但是無論蜀漢贏多少仗,輸一場就夠劉備受的,夷陵之戰,失荊州,走麥城,火燒博望坡,都是劉備被人家虐,

這應了孫子兵法的一句話,守正出奇,也就是一定要發現自己的實力,只有實力強大了,才能取勝,雖然出奇招,妙招可以取得勝利,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沒有傷到敵人的有生力量,你勝利一百場,人家只要贏一次你就完了,

縱觀整個三國史。劉備建立的充其量是個封建軍閥,當地的大地主,本土勢力是不認可劉備的統治的,

反觀曹操從頭到腳都是把自己作為一個政權在維護,一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是他北御外族,內修屯田,都是一心一意的為國家做規劃,所以曹操最後能取得勝利。蜀漢輸一次就完了。


有意思的檳榔

我想提問者問這個問題應該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把蜀漢作為正統來對待,尊劉貶曹,把劉備塑造成仁厚的形象,把諸葛亮塑造成智多近妖的謀事,把五虎上將塑造成英勇無敵。

但真實情況卻是蜀漢的謀士大將都是三國中最少的。除了關張馬黃趙五人外,你還知道誰?

而且國家軍事實力的比拼,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而綜合實力的體現就是就是土地,人口。


翻開史料,三國末年實力對比:

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之地,轄郡、國12,縣118個,“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魏國有冀、兗、青、徐、豫、並、司、幽、雍、涼十州之地,轄郡、國82,縣796個。“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男女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二百二十一”。

吳國有揚、荊、交、廣四州,轄郡、國43,縣313個。“有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曹魏的人口遠遠多於東吳和蜀漢,人口多意味著兵力多,糧食多,人才也多。

從地圖來看,蜀漢的地盤並不比東吳和曹魏小多少,但真實情況就是蜀漢的地盤大部分都不能有效統治,治下土著少數民族太多,真正有效統治的益州開發一般,廣大的雲南四川等地山地太多。

而相比之下,東吳地區開發情況較好,而曹魏治下原來就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土地開發情況很好。
所以三國僵持時間越到後期,曹魏實力比蜀漢和東吳的優勢就越大。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三國時蜀國本身就是三國中最弱的。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