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我放羊為了掙錢。

掙錢為了幹什麼?

掙錢為了娶媳婦。

娶媳婦幹什麼?

娶媳婦生孩子。

生孩子幹什麼?

放羊。

談起讀書的目的,會寧一中的高中一個男孩,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在中國,甘肅會寧是與江蘇如東、湖北黃岡並駕齊驅的中國基礎教育的三輛馬車。

獲獎無數的紀錄片《中國門》,就將鏡頭聚焦在了甘肅會寧——這個中國西北部貧困縣城的高考備戰時光上。

1

上大學是自己的理想

也是家庭的期望

黎明時分,學生們陸陸續續湧進校園。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鏡頭掃過,學生注意力全在書本上,嘴上讀,手上寫。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為了驅散睡意,就跑到操場上邊走邊背。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熄燈後拿著手電筒在被窩裡學習;午餐就著開水吃麵餅,也不離開課桌;走很遠的山路去上學……

這一切是甘肅會寧一中高中學生們的日常。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一幕幕畫面,在觀眾看來不免心酸。可對當下的孩子們來說,也許並非如此。

班會課上,讓學生簡短談一下“為什麼讀書考大學”時,孩子們的回答各式各樣。

有人說是為了被大公司僱傭,在如今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立足;

有人說會寧是個很貧窮的地方,這裡除了知識,沒有什麼可以改變命運。

有人說在會寧,我們只是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讀書是為了讓平凡的自己變得不平凡;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有人說自己出生的地位沒辦法和城裡的孩子比,但自己有機會有能力和他們比未來。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他們的回答或現實、或理想化。

不謀而合的是,他們都對“讀書改變命運”這件事深信不疑。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大家都覺得現在的累是值得的,雖然小時候累,但長大了可以走向城市,過城市的生活。”

如果沒有高考,在偏遠的會寧,這些孩子的青春大概是在農耕中度過。

很多時候,教育不能決定人生成敗,教育的意義為人創造思考的快樂與痛苦。在沒有其它選項的時候,吃力而笨拙地為高考備考毫無疑問地成為最優項。

紀錄片裡,更加令人動容的是高考那天,考場外那一張張充滿擔憂與殷切希望的家長的臉。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事實上,家長們在高考這場戰役中付出並不比孩子少,他們不僅需要在生活方面注意,在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會寧,他們更需要擔心孩子們今後學習生活的費用。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這些孩子們身上,揹負的不僅是自己的理想,還有家庭的期望。

一個男生說:“班主任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對,要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活得更幸福一點。”

簡單真實,也讓人百感交集。

2

生活很難

但還是選擇留在北京

生活難嗎?

很難。

在會寧,拍攝者問了男孩一個問題:“如果上大學,你最想去哪裡?”

這個男孩子毫無遲疑回答:“如果讓我選大學的話,我會選北京。因為最優秀的東西都在首都。”

把教育看作孤注一擲的家庭跳板,這在當地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紀錄片裡有這樣的畫面——整個東山島下,全是陪讀的家長,有的把家裡的莊稼都荒了,爸爸出去打工,媽媽在家照顧孩子。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更有甚者,靠撿垃圾或乞討米麵的方式將孩子送進大學。

似乎在家長看來,孩子讀大學成了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動力。

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會寧本身情況不無關係。

通信的閉塞使得會寧的耕讀文化較少受到當今世界飛速發展的影響,也使得人們對知識文化懷有一種朝聖般的虔誠,儘管這種虔誠算不上純粹。

不單單是來自會寧的大學生,紀錄片《中國門》還記錄了在北京、上海漂流的其他大學生畢業現狀。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這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們,當年通過高考來到北京。四年後面對著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和舉步維艱的生活,有人選擇了離去。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臨走前去了天安門,當做他們對北京最後的紀念。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來自上海普通家庭的張婕,從小,父母為了供她學小提琴一直省吃儉用,音樂學院畢業後,現在通過教授孩子們彈鋼琴掙錢,沒出人頭地讓她多少覺得有些對不起父母。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在這一點上說,張婕的失落好像與離開北京的畢業生並無二致。

但與離開的人相反,離開的人的同伴,選擇了留在北京。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我覺得我不笨,我也夠勤勞,所以我覺得(我)將來一定會好的。肯定會好,所以我留在北京。”

總有一天,北京會成為後代的老家,是留下的人始終相信的一件事。

這樣的現實正是導演王楊想要表達的:

人生就像通過一扇扇門,一扇門代表一個世界。一場高考、一次招聘會 ,都是改變命運的時刻。借用‘門’的概念,你能夠看見一種恆定而超越時代的中國式奮鬥 。

3

真正的英雄主義

是事與願違後仍負重前行

實際上,不僅是農村孩子們在碰到現實後會失望,每個人在初入社會時都會面臨不同程度沮喪。

這種失望源於他們對於自身身份的迷茫。

大學看似將他們託舉得很高,可他們自己心裡也明白,腳底也不過是虛幻縹緲的海市蜃樓。

而越是受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線性思維影響,越是在高考前充滿希望、躊躇滿志,在面對現實落差時,心理人格就會碎裂得愈加厲害。

把自己的命運像押寶一樣,完全寄託在這一次考試之上,可能不算是明智之舉。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高考的積極意義。

紀錄片的片頭呈現了這樣的觀點:在當代中國,讀書改變命運,仍然是大多數孩子的唯一選擇。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就好像很多人到了大學,反而開始懷念那些充滿希望的高考備考的時光,大學給了人自由,也給了人肆無忌憚的迷茫與慌亂。

事實上,人們懷念的不過是走偏有人矯正、艱辛會有大限、對了就有認可的學習生活。

“從來不是讓你把一次考試當成人生成敗的賭注,只是想讓你在年輕的時候體會一次全力以赴。”

但很多時候,人生可不是這樣。人生這場考卷,遠遠比高考難得多。

羅振宇曾在《奇葩說》裡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人青少年時期的任務就是完成主觀世界如是非善惡的建立。而成長就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

但凡是成長,就無法避免痛苦。

最殘酷的成人禮,高考後人生再無“容易”二字

人生,更需要我們懷抱著開放的心態去閱讀社會、沉澱自己。

比高考分數更重要的,在於把高考當成一次成人禮,在十八歲這個節點上,教會人們怎樣去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如何調整自己迎接更好的未來。

“有一種英雄主義,是在看清生活的真實面目之後,仍然熱愛生活。”我想,高考該教會人的,不是不知者無畏,而是有知者依然無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