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忠、孝究竟是什麼?

蒋勋:忠、孝究竟是什么?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忠、孝究竟是什麼?當我們在談孤獨感時,就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我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倫理規範。

文化的成熟,來自於多面向的觀察, 而不是單向的論斷; 儒家文化有其偉大之處, 孔子的哲學也非常了不起, 但當一個思想獨大之後, 缺乏牽制和平衡, 就會發生許多問題。檢視這些問題並非去否認問題, 不能說“今日儒家文化已經式微了”,我們最底層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語言模式,在本質上都還是受儒家的影響, 而這裡所說的“儒家”早已跳脫哲學的範疇, 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我習慣在校園發現問題時,立刻以系主任的職權去維護學生,這也是“儒家”,為什麼我不讓它成為一個議題,公開討論?

在我們的社會中缺乏議題,包括情慾都可以成為一個議題。

從法國回來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私立大學任職,是校內十三位一級主管之一, 當時學生如果要記大過, 就必須開會, 由十三位主管都同意簽字後才能通過。這件事通常是由訓導單位決定,到會議上只是做最後的確認,不會有太大的爭議。我第一年參加時看到一個案例,那是一九七七年發生的事,一個南部學生到北部讀書,在外租屋; 房東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說這個學生素行不良,趁他不在時勾引他的老婆, 學校就以此為罪狀, 要學生退學。我覺得應該要了解背後的因由,當下不願意簽字,當我提出看法時,聽到旁邊有個聲音說:“蔣先生畢竟是從法國回來的,性觀念比較開放。”

聽了,我嚇一跳,我還沒來得及說明,就已經被判定了。

蒋勋:忠、孝究竟是什么?

不管是這個案例或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反省,其實都是不自覺地受到群體文化的影響,許多事情都變成了“想當然耳”,即使事後發現不是如此,也不會有人去回想為什麼當初會“想當然耳”?

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因為孤獨感是一種道德意識,非得以檢察自身為起點。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在西方, 道德觀已經迴歸到個體的自我檢視, 對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 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才是。

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時, 學生要他逃走, 他在服刑和逃跑之間, 選擇了飲下毒汁而死,因為他認為他的死刑是經過民主的投票,他必須遵守這樣子的道德意識, 接受這樣子的結局。這才是道德, 非如今日社會中, 從上至下, 不管是政治人物或市井小民, 都在振振有辭地指著別人罵:不道德!

我相信,有一天,孤獨感會幫助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檢視道德意識, 當其時道德情操才會萌芽。就像阮籍不在母親喪禮上哭, 讓所有的人說他不孝, 而看到他吐血的只有一個朋友, 便把這件事寫在《 世說新語》。他不是沒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讓道德情操變成一種表演。

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作假, 就會變成各種形態的演出, 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對生命的懷疑

我出版過一些書, 談了美學、談過詩, 寫了一些小說和散文, 我想我最終的著作應該是一本懺悔錄。我相信,最好的文學是一本最誠實的自傳, 目前我還沒有勇氣把它寫出來, 但已經在醞釀, 我也知道這會是我最重要的功課。我是要跳回去做一個和稀泥的人,去掩飾跳牆、記過的事件,還是要做阮籍或嵇【jī】康?

這就是我的選擇了。

我想,臺灣應該是一個可以有距離的去對抗儒家文化傳統的地方, 奈何我們既隔離在外, 卻又以儒家正統文化自居, 因為我們認為對岸破壞了儒家傳統,所以我們必須去承接,事實上我們所揹負的包袱比對岸更重。所以我到上海時便發現, 大陸在改革開放後, 孤獨感一下子就跑出來了,特立獨行的個人也出現了……好像,臺灣要發動在內心深層處的孤獨感革命更難了……

蒋勋:忠、孝究竟是什么?

家庭、倫理的束縛之巨大, 遠超於我們的想像。包括我自己, 儘管說得冠冕堂皇, 只要在八十四歲的媽媽面前, 我又變回了小孩子, 哪敢談什麼自我?談什麼情慾孤獨?她照樣站在門口和鄰居聊我小時候尿床的糗事,講得我無地自容,她只是若無其事地說:“這有什麼不能說的?”

其實, 我母親和許多母親一樣, 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 專門剪孩子的頭髮,比中學時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厲害,這一把看不見的剪刀叫做“愛”或是“關心”。因為這把剪刀,母親成為我走向孤獨的最後一道關卡。

在我們的文化中, 以“愛”、“關心”或是“孝”之名, 其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對的,不允許相對的討論、懷疑——而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採取懷疑的態度。

我們活著真的有價值嗎?我不敢說。我也不敢說殺生一定成仁, 捨身一定取義, 魯迅寫的秋瑾殺生、捨身之後, 其鮮血只是沾染了一顆饅頭, 讓一個得肺癆的小孩食用, 她甚至救不了他。這個了不起的文學家顛覆了儒家成仁、取義的觀念。

蒋勋:忠、孝究竟是什么?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