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縱觀人類文明史,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的來臨,都將對原有基礎設施帶來顛覆性破壞,整個社會環境往往需要時間適應和接受;而一旦跨越某個臨界點,就會吸引大規模的投資需求,整個社會資源也會向新技術領域傾斜,最終引發全新的消費需求。

而時至今日,即便保守者也不會否認,人工智能正急速逼近這一臨界點。在海量數據和算法革命的雙向加持下,人工智能正在以史無前例的廣度,深度和速度,逐漸成為不同行業的基礎設施,並在席捲更多商業資源的同時,為公眾創造價值。

更令人欣喜的是,產業界似乎正在達成共識:無論從技術,數據還是政策方面,起跑線的相對公平,或許將賜予中國AI市場一次難得的領跑權。儘管短時間內,諸如DeepMind等拓展人工智能新邊疆的的“學究式”公司不會在中國誕生,但若論及產業落地的速度,在很大概率上,中國或許將成為先行者。

當然,這需要各種外力的幫襯。

技術拐點與政策優勢

不知你是否察覺,擱置在中美關係略顯敏感的當下,加之中國產業升級的不斷深化,中國在AI等新興技術領域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不少美國媒體的神經。

譬如不久前《華爾街日報》就曾分析稱,儘管美國同樣將巨大資源投入AI領域,但在這場重要的全球競賽中,中國擁有孕育AI最佳的社會土壤,因為這裡佔據了三大優勢:7.5億網民的巨大數據量,人數龐大的軟件工程師,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的確,首先從技術維度,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概述的那樣,AI的崛起並非空穴來風,技術演化自有其內在脈絡,“是大數據成就了人工智能,互聯網成就了大數據,雲計算成就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或寬帶光網成就了雲計算”——這一輪人工智能革命之所以爆發,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暴增的數據紅利。

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2018中國首屆中以科技創新合作論壇

最近,作為2018年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首屆中以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上,不少嘉賓就談到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現狀,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就表示:“我們國家各種各樣的數據在全世界應該是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冷數據,比如說人口、疾病的種類到超大城市治理,一直到熱的數據,就是不斷變化的數據,到股票的交易、交通的數據,到醫療數據等等,我們國家都是非常豐富的,具有很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條件。”——而就像《華爾街日報》所言,此時此刻,中國近8億文化相似,語言一致的互聯網用戶,正在為不同領域的人工智能貢獻智慧,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進程。

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首屆中以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主旨演講

另一方面,如你所知,AI在不同行業的破竹之勢,得益於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相互成就。作為一次算法層面的標準確立,深度學習讓不少巨頭公司積攢下來的舊算法忽然落伍,獵豹移動CEO傅盛曾舉過一個例子:譬如之前做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的可能是不同算法,但深度學習將其底層邏輯打通,本質上成為一種算法,這也是為什麼谷歌進入語音識別後迅速超越了IBM多年的技術沉澱——這種技術上的異地重建和另起一行,意味著人工智能或許是中國目前“投入產出比”最快的自主創新領域,這也給了中國企業蓄勢待發的良機。

而從政策支持的角度,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致力於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AI落地,並已勾勒出詳實的藍圖: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AI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倘若藍圖落地,無疑是中國速度的又一印證。

當然,當終點的旗幟如此明顯,AI賽道也就變得格外擁擠。就像毛軍發在論壇上所言:“現在全世界從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到東亞的日本、韓國、中國,歐洲的英國、法國等等,幾乎全世界科技比較發達的國家,都在制定和執行他們自己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

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總之,在技術拐點和政策優勢的合力作用下,中國AI發展將頗為可期,譬如普華永道就曾給出大膽而樂觀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世界第一;美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3.7萬億美元,世界第二;歐洲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2.5萬億美元,世界第三。

“AI+”產業落地的關鍵

當然,將視角拽至當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若想從理想照進現實,不同團隊需要從現在開始,找準細分賽道,在不同領域埋頭深耕,完成“AI+”的產業落地——在我看來,當AI技術路徑已如此鮮明,率先完成場景化落地,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2018京津冀人工智能與未來科技發展洽談會

事實上,作為今年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在5月18日舉辦的京津冀人工智能與未來科技發展對接洽談會上,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李貽斌就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大概分為兩個驅動力,一個是“技術驅動”,一個是“應用驅動”。而在我看來,至少在現階段的中國,攻克後者或許是更睿智的選擇。

這不難理解,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產業鏈大概分為三層:最底層是芯片等地基,這一層門檻高企,就拿最近敏感的CPU和GPU來說,中國趕上美國可能需要5-10年;中間層則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通用技術——事實上,敏銳者早已察覺,上述兩層更多是巨頭的機會,他們擁有的資本和生態打法(比如免費),遠非其他團隊所能比擬。

所以AI團隊最睿智的打法,是在應用層選擇一個垂直領域,一頭扎進去,用自身積澱下來的行業知識(比如數據),建起一條夯實的護城河——更重要的是,相比聚光燈下的C端市場,“AI+行業”的細分賽道其實也非常寬廣,就像騰訊研究院在《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中所言:“得益於近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積累了巨大的C端用戶基數,但在B端的製造、交通、金融、醫療等傳統行業仍然發展相對落後,中國的傳統行業藉助人工智能實現轉型升級的需求更為迫切,市場增長的後勁很足”。

舉個例子,在中以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就直言:“人工智能和醫學的結合可能在不久將來為養老、護理、醫療,以及整個醫療質量的提高和人手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十分可能開展出一個嶄新的局面。”

中國人工智能想成為領跑者,“AI+”產業落地是關鍵!

當然,在我看來,除了商業資本,技術力量和宏觀政策,不同人工智能團隊在不同行業的迅速落地,很多時候需要其他外部力量的助推,它很可能來自地方政府和產業園區運營商的扶持。

譬如華夏幸福就頗具範本意義。最近些年,他們以市場為導向深耕縣域,通過PPP模式與合作區域政府建設運營產業新城,打造產業集群。這一合作形式優化了市場與政府的資源配置,讓AI等新興科技領域更合理地走完技術先導,產品跟上,商業落地的閉環。而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為區域提供產業發展的全流程解決方案,華夏幸福著實促進了產業鏈核心環節的集聚效應,讓不同領域的團隊更具效率地釋放勢能。

就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在大廠產業新城,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已成為華夏幸福著重打造的重點——就在上個月,受益於優質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環境,韓國人工智能領域專業平臺公司GCT及Future Robot,Livek,3D Factory,維多利亞和大韓安全教育協會等6家高科技企業集體進駐大廠產業新城,與華夏幸福在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這是韓國高科技企業首次集體進駐大廠產業新城。

此外,在與人工智能關係密切的機器人領域,華夏幸福為香河產業新城引入世界知名的美國ATI工業自動化,日韓合資安川都林和德國尼瑪克等近百家企業。目前,香河機器人產業集群已聚集了一眾上下游企業,可充分完成在技術,設備和客戶等行業資源上的協同進化。

而在香河之外,華夏幸福也在安徽和縣、肥東、浙江南潯打造機器人產業集群,構建集機器人研發、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及系統集成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這一系列產業集群的搭建,對中國智能製造的發展,無疑是巨大利好。

總之,一切指向一點:在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領域,中國已手握一副好牌。

從企業數量和質量上,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融資額全球第一,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也在中國;中國工業機器人在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市場的同時,也正處於智慧轉型的關鍵時期;從政府扶持角度,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利好,在短時間內紛至沓來;而在產業鏈整合角度,各種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聚集,也正在發揮重要的紐帶作用,與其他力量一起,勾勒出人們期許中的未來樣貌。

希望這副好牌,能幫助中國贏得一個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