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好好的怎么坏了?原来是不懂计划生育

“封建”这个词有两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关于这些争论,史学家们争得不可开交,最靠谱的说法则是分邦建国。

这一制度源于西周。自从周武王打败了自己最大的对手帝辛之后,不仅让这个叫做纣的家伙身败名裂,说力大无穷的他喜欢上了一个叫苏妲己的狐狸精,而狐狸精这个词汇也流传至今,成为了小三的代名词,而且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制度。

大体是这样的。

把纣灭掉之后,周王就成为了天下共主,简言之我就是老大。然后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包括自己的亲戚、功臣、还有对手,比如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当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作为周王室的屏藩,你们都来保卫我呀,不要被西戎、东夷、北狄、南蛮之类的落后人群侵扰。

天子把封地封给诸侯,诸侯又把封地给了大夫,层层外包。诸侯给天子纳贡,大夫给诸侯纳贡,这样的政权不就可以民有所事,江山如履了吗?

但是,他们错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好好的怎么坏了?原来是不懂计划生育

国泰民安前提条件是周天子是老大,诸侯国服从天子,这种尊卑长幼的关系永远存在,只有以这个为前提周朝的江山才能稳固。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周天子的嫡子成为下一个周天子,而其它儿子则分封到诸侯国;诸侯国的嫡子继续继承诸侯国的爵位,剩下的儿子则当了大夫。

如果大夫们一夫一妻,而且只生一个孩子,把三千年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那么这种尊卑长幼的制度可以还会持续的更久一些,姜子牙那句:“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的预言也会更长。但是,大夫们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哪里知道计划生育是个什么玩意儿,都在用吃奶的力气生着儿子。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好好的怎么坏了?原来是不懂计划生育

这里引出了终极一问:那大夫的儿子们呢?

或许周天子当时想到了大夫的儿子们的去处,但是周公那里也没有了答案,这可能成为了永远也解决不了的后遗症。

正是这种后遗症,最终导致了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四百年之后更导致了周朝的灭亡。可见,不懂计划生育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好好的怎么坏了?原来是不懂计划生育

是啊,儿子生这么多,可诸侯国的数量是有限的,再加上战争和兼并,诸侯国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期,就剩下比较强大的七个国家和和少数几个残败不堪且不值得一提的小诸侯国,最后秦国一家独大,建立帝国,分邦建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从此结束。

事实证明,大夫们的儿子,成为了士的阶层,成为了周朝后期的中流砥柱,当然也成为了周王朝的掘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