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袁昊:深圳一所國際中學學生。

曾經深陷學習,現在,我意識到了更廣闊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工程、電腦技術、汽車行業等等。我相信學習有用,但不僅僅需要學習,將來的人生,需要更多的能力。

我是誰?

我叫袁昊,是一名深圳初中生。在一個私立小學以學霸的身份長大,在後來的小升初拿到了深圳四大名校的全部錄取書,到了其中最好的競賽班級之一。不過在僅僅上了一年不到之後,我離開了這個所有學生都夢寐以求的地方,到了家裡“無所事事”了近一年。

我很理解各方觀點,但我發現沒一個人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的,有許多的真相是大人沒有辦法瞭解並體會的。我相信不是說沒有學生關注這一塊,而是說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說出來。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憑什麼我才是那個最優秀的學生?

如果哪天班級裡面舉行一個選舉“誰是最優秀的學生”,我們會有很多的候選人:班長,學霸,文藝特長生,籃球健將,……他們都在一個或幾個方面都有著特殊的才能。但是如果真的開始投票,誰的優勢最大?在絕大多數的學校裡,我們會把票投給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

可能有很多家長、老師認為,一個學生的素質也應成為決定一個人的重要因素。在調查中,以家長的角度來給班級裡評選優秀學生的時候,“修養”這一部分是最為被重視的。不過在已畢業和目前就讀的人群中,“學習”的比例會提升許多。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注:92位高中已畢業人士參與了此項調查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注:40名學生參與了此項調查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在小學的時候我們每個月和每個學期末都會評選“陽光少年”,那時的我在很多的時候都能作為候選人。但是回想過去,我真的有什麼優勢嗎?除了學習成績,我自己都真的找不出來還有什麼真的很優秀,能拿出來作為大家的楷模。那時的我雖然修養行為不差,但是確實並沒有什麼其他的特長。

但是在我們同學間形成了這麼一種認知:我考了高分→老師們都誇獎我→我是好學生→我應該得到這個獎項。學習好就是一個護身符,基本上能幫你贏得在同學間的“羨慕”。這不僅僅是個別學生群體的情況,而是絕大部分小學中學間的縮影。

現在家長和校方到底有多重視學習成績?想進到好學校就要有優異的學習成績,這個想法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植入我們腦中。有不少孩子從幼兒園已經開始進行入學考試,很多小學則是專門為了考入某個好中學而設立的,也有中學設立了專門的中考班。

小升初的時候,我參加了一門盃賽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於是深圳四大中學之一直接給了我一個錄取書。深圳的四大名校,僅需要你能夠考過它高難度的考試就能進入學校就讀。學習成績,競賽結果,升學路徑以及教育資源就是它們的招牌。於是現在,要想成為一所好的中學,貌似必須向這些標杆看齊。

是的,這些學校配有優秀的教育材料,資深教師,很好的學習氛圍,出眾的教育方法,他們是理想的中學之一。但是為什麼絕大部分家長就看中了學習這一塊呢?教育的意義,僅僅是說為了有好的成績嗎?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為了小升初,被“惡魔”纏身

兩年半前,我剛剛經歷過了深圳的小升初。體會就是:四年級瞭解,五年級計劃,六年級考試。別看初中還是九年義務教育,但是不知道多少家長學生已經為此撞破了頭。

其實,從二、三年級開始參加的競賽也可以算是加入了“小升初”的競爭。那時候,如果你有哪幾次競賽考到了好成績,那麼就幾乎奠定了你後三四年的方向——

競賽方向。老師們都希望你這樣,因為中學就看中這個,中學就是喜歡你的競賽成績。

如果到了六年級,你的“數學五大杯賽”都能拿到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很多學校已經都不用再擔心了。不止是數學,英語也有許多比拼單詞、閱讀、寫作和語法的競賽,還有各種考驗綜合能力的小比賽。要想上名校,競賽不能少。

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現象: 反正這個比賽不用錢,哪怕學習再差,也去試試唄,萬一呢?

去超市門口抽獎吧,搞不好就抽到了大獎了,萬一呢?

結果,沒有什麼競爭能力的普通學生也隨大流跟著去補課,大家擠在一起去參加各種培訓班。到了六年級的時候,校內校外都瀰漫著升學戰爭的氣息,競賽培訓已然佔用了我們很大比例的學習時間,生活彷彿只剩下了這幾門競賽課程的學習。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每次競賽前一個月,總是會有一些集中訓練。下午放學,我們都會坐地鐵到深圳最為知名的幾個培訓地點。接著得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吃飯、到教室,並且儘可能多地做作業刷題。

各處培訓機構的電梯十分擁擠,在上課前10分鐘內有一兩百甚至更多人要擠上去兩三個小小的電梯。六點之後,我們就開始上課,尖子班、培優班、競賽班等等都有。課間休息時,我們這些準備迎接小升初的更多是在刷題。課程在九點結束,然後電梯廳又是被人流塞滿。好不容易擠到了大街上,前來接學生的車輛已經把半邊的車道堵得水洩不通。

到了六年級下學期,我們便可以在跟學校申請後,把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的時間花在外面,去參加培訓機構專門針對四大名校入學考試的培訓。到了下午,我們可能三五成群,一起離開校園,坐著地鐵再次來到培訓地點。

兩點上課,五點下課,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要在一個小時內吃完晚飯,轉移地點,做好上晚上六到九點課程的準備。幾乎在每個學校考試的前一週,班裡總是有那麼三分之一的人消失不見,兩三週之後,可能另一批人又消失不見了。不同學校間的交際圈就這麼在各個培訓中心給打通了。

表面上是我們的努力,背後是家長和老師的辛勤。不知道多少家長要每每在飯點給我們送家裡做好的飯。其他的也要一下班就趕在六點之前來到培訓中心照顧我們,坐上三個小時然後晚上接我們回去。培訓機構的老師這時的課程量也比平時多得多,還要改批不完的作業試卷。

我們表面上獲得了“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付出的努力真的值得嗎?這樣的補習班上完之後真實的情況是,學得快,忘得快,學得多,忘得多。

我記得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數學競賽班有一節課程,據說是普通學生高一才會學到的。那時候為自己感到十二分驕傲,認為自己學到了很不錯的東西。兩三年過去,我只記得那節課是我第一次聽說“常數”這個概念。

家長老師一直在強調:學習是為自己學,不是為老師或者其他人學。諷刺的是我們現在確實沒在給老師學,也沒給誰學,不過是在為競賽學。我甚至懷疑光論數學知識,小升初時候的我是不是比現在的我知道的還要更多?

我希望這僅僅是說因為我沒有複習。

學習優異有時是一種詛咒:我在幼兒園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於是我被教了一些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到了小學因為我已經有了基礎,我從一年級成績就開始領跑。第一次考試考了高分,同學老師都這樣認為我了不起。

大家對我有很大的期望,對我的期望越大,我就得要求自己變得更好。到了5、6年級小升初,就要沒完沒了地參加各類競賽,然後我到了深圳最有名的競賽班,顧名思義,它就是為競賽而生。

就這樣,我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通過各種競賽,進入好的高中,大學。從大學出來,發現自己除了競賽,什麼都不會。現在我來到了國際中學,感覺就是這樣:我貌似什麼都能插上一腳,但其實什麼都不會。

我會編程,也就那麼一點點;我會3D軟件,也就是那麼一些簡單的功能;我有很多技能,我的這些同學們更加專業——他們沒有把時間花在競賽上,可是他們在其他領域有所發展。

他們會電腦繪畫,我不會;他們會3D渲染,我也不會;他們對電腦、動畫、星戰了解頗深,說起來滔滔不絕,我只有那些用來競賽的知識。這樣下去可以說是

“贏在起跑線,摔在終點線”。

我不希望將來有誰,蠢得只剩下成績。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攀比,這是我們的戰爭

前些陣子又喊著減壓的旗號,貼出了幾張課外補習班黑名單。這對我們學生減壓來說其實也不是壞事。但是在我看來,這不是主要問題。

談到學生減壓,我們會想到什麼:書包減輕,更多自由時間,更少作業,多去操場上轉轉,課外班更少,發展興趣……為什麼我們還是覺得壓力大?因為減壓沒有減到正確的地方。

學生們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沒有被大多數人注意到:我們之間的攀比。有近60%的學生感到了同學間的攀比壓力,而在這其中絕大部分都希望能夠減少攀比。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注:參與調查人數30人

把它比喻成戰爭,沒有那麼慘烈,但絕對足夠激烈。

攀比,都是在比學習成績,而學習成績最好的體現方式就是考試。其實成績的攀比無論是從學霸到學渣都有發生。這一點從我的調查中也能體現出。

學霸們在比誰考了全年級第一,學渣們在看誰逃離了倒數五名,普通學生們則在比自己比平均分高了多少。基本上所有同年級統一試卷的考試都有排名:小測試、單元測試、月考、期中期末考試。

學霸們獲得了優異成績的時候,就會不停地向學渣們顯擺。於是其他人就更打算花更多時間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績反超,例子固然有,但是少之又少,難之又難。很多人則是快馬加鞭還是難以追上。

不光學生間,大人也愛炫耀自己的孩子。我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坐在深圳一個培訓中心一樓,旁邊一位送孫子上課的老人家,湊過來問:“你什麼小學的啊?”我回答一遍後,他又接著說:“沒聽說過,你看看我孫子的學校,多麼多麼好。他在學校、參加競賽又拿了什麼什麼獎......”那個學校我沒聽過,也不知道他的孫子有沒有拿到深圳四大名校的全部錄取書。

成績之間的攀比會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壓力:有的課堂上髮捲的時候會把名字和分數放一起念。當所有分數都被聽清楚後,學霸失利輿論紛紛,倒數第一不敢抬頭……學習越是好的同學,對自己的排名要求自然越高,但第一名就那一個,隨著排名靠前,心也越來越揪著。可能最終在“戰場”上活下來的,只有第一名和那幾個不在乎排名的同學。

有的課堂上只會公佈前幾名的成績,看起來是在大力表彰好同學,保護不理想的同學。在一些很要面子的同學裡,你該考前五沒考到,照樣會自責。就是那一個道理:一山不容二虎。

考試為的是什麼?瞭解自己的水平。瞭解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成績、平均分、排名就夠了,何必讓大家知道?雖然可能公佈出來能增加我們學習的緊迫感,但是這緊迫感背後其實還是壓力。現在考試已經變了質,越來越像古羅馬的決鬥場了。

並且哪怕我們真的不在意前五到底是怎麼一個排法,肯定會有更多的同學向我們看齊。作為一名優等生,我們的學習,行為,表現等等都要特別注意。

我自己就曾經感受到這點:

我寄著老師的厚望,希望我能給其他人做榜樣,於是很多作業、競賽都“不得不”高質量完成。接著我擔當更多職務,壓力更大,表現就得更好,然後壓力又變大……有的時候學習好的學生可能真的不見得多愛學習,只是騎虎難下。

我曾經多麼希望能像一個普通學生生活:可能沒有那麼優異的成績,但是週末不用被培優班佔據,在學校裡可以放鬆很多,也不用有那麼多的責任要我一個人來承擔,我真的是夠累了。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時代在變遷,知識還那麼有用嗎?

知識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但不應該僅僅是知識。

在給高中已畢業人士的調查裡,我設置了一個“綜合評價您目前生活”的題目,滿分4分。如果總體從中學成績上來說,學習成績好是會讓你的生活質量有一定的上升。曾經學霸們是生活過得最好的,有2.9分。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還不錯的學生,也不用太擔心,你能拿到2.7的分數。普通學生和學習較差的對自己的生活評分略有下降。但是也有一部分學霸為生活愁眉苦臉,也有一些學習一般的學生正在開開心心地生活。總的來看,學習好貌似是挺有用的。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注:參與高中畢業後生活的調查人數為92人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不過如果把數據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隨著畢業年份越來越晚,學霸學渣之間的生活差距也在隨之減小。

在1986~1990畢業的人中,學霸和學渣的評分別是3和1,有2分之差。到了2000年後,這個差距基本已經縮小到0.5分內。再從2010年往後,這個差距已經被拉平了。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這其中原因之一可以解釋為: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分出勝負,甚至還在上大學。但也不失為是對目前就業市場招聘要求改變的一種體現。調查中設置的另外一項問題:“影響您生活最大的幾個因素是什麼?”的結果也同樣支持這個結論, 具體可以看下面的表格。(86~90年畢業、06~10年畢業、15年後畢業的填寫人數最多較有代表性)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你說你會編程?可要知道以前的他們造衣服,將來的我們寫機器程序,機器再造衣服。你打算跟機器比效率和技巧?我們已經輸了。機器的技巧,效率,精確,工作條件等等方面都能輕易超越人類。但是機器在創造、領導、指揮、情感和思想等等方面是很難追上人類的。要想將來不被機器取代,就別打算在知識多少上繼續花上你所有時間了。如果你成為學者,那麼請在創造新知識上下功夫,而不是積累。

現在“牛娃”一抓一大把,很多人都能拿出來一個還不錯的競賽成績,添加一些花言巧語,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生”。我們當初培養競賽為的是什麼?特別。現在我覺得不再是這樣了。

到底是哪裡需要改變?

1

教育的目標到底應該是什麼?

我相信有很多人已經注意到現在的教育存在的問題了。但如果要改變現狀,應該從哪裡改?

我們有很多人都管現在的教育叫做“yìng shì jiào yù”。我以前一直以為是“硬式教育”,直到後來我看到了一個演講,才知道是:“應試教育”。這個詞語真的是十分到位。

我們所有學生都得進行考試。我們所有人,無論學生家長老師怕的還是考試。更具體的,入學成績考試。

為什麼壓力大?我們作業多課程多。

為什麼作業課程多?我們要更好的成績。

為什麼要更好的成績?為了入學考試。

為什麼我們要考盃賽?為了升學。

絕大部分學校,無論公立私立,國內國際,都會有且只有考試成績一項來決定你能不能入學。有些學校也有設立面試,不過說到底還是考驗你的讀說、語言能力。別看國際學校都引入了GPA這個概念作為指標之一,(既綜合評價學生成績,作業,課堂,出勤)它反映的還是學習一項。

我們做教育僅僅是為了學生有一個好成績就可以了嗎?我們難道不應該培養修養、領導能力、社交能力、創造思維和責任擔當等等方面嗎?但是據我目前所知,沒多少學校會把這幾個方面作為入學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我們所做的,僅僅是你沒有什麼重大違紀,並且通過考試,就錄取你。

教育的目標本該是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養,而不是僅僅提升一個人的學習成績。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我不否認,採用考試成績進行選拔是有它的道理的,簡單、客觀、時間短、成本低。而個人的能力修養難以在幾個小時的考試裡得到最好的體現。不過這可以通過另一個方式體現:日常學校行為表現。

我們在一所學校裡面要待上幾年,它能最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能力以及表現。小組合作中你的職位、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的思想、日常活動中的行為都可以被很清楚的記錄下來。

不過現在所記錄的只有對你學習的評價和是否有重大違紀,沒見過有機會能在個人檔案上填上你的其它方面。哪怕寫上了,又有多少學校會把這些標準跟成績並排看呢?我相信有很多同學就這樣被淹沒在了人海中。

那些只專注學習的同學都進了四大名校,備受矚目,我不甘心啊。只有當大部分學校的入學標準改變,並且足夠客觀公正,才有更多的人會願意來注意這一方面。

一個優秀學生必然得擁有一定知識,很多學霸在除學習方面外的一些領域也有不錯的表現。不過我也見過有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只會學習。

2

電池式教育還是發電機式教育?

我們缺知識?缺很多,我們不可能知曉人間一切,於是學校家長給予我們以知識。然後我們記住了這些知識,接著只記住了這些知識。

我們學校在給予我們知識的同時,我們很大一部分都是聽老師在上面講,我們在下面記。這個方面十分經濟有效,能夠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裡面獲得最多的知識,簡直就是跟培訓工人一樣: 要求他們快速上崗,就得用這個方法。

在我玩過的一個遊戲裡面,為了解決能源問題,有便宜的電池和昂貴的發動機。這兩個東西各有各的用途:電池用於簡單的,續航短的小單位上。而發電機用在較大,續航長的大單位上。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我們現在的“電池教育”可以最經濟便捷地交給我們儘可能多的知識,並且實行起來難度小。而

“發電機教育”在相同的時間裡面更注重的是你自己創造、鑽研、學習知識的能力。如果一定時間後來一場知識競賽,“電池教育”下的學生定能勝出,但是長遠來看,不見得結果還會一樣。

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不同教育方法,可能有人適合目前的方式,不過我相信有更多的同學希望能嘗試並且適合新的方式。學校不能教給我們所有的知識,將來有不知道多少學術知識,社會經驗,人生道理需要我們自己去摸索。在我所做的調查中,有一半的高中畢業人士認為,學校應該更多地培訓自學能力。

幸好我們還有救。現在這個時代,書籍、互聯網就是獲取知識相當好的途徑。不過書籍網站眾多,如何快速找到需要的知識很考驗個人能力。

3

物極必反,越是灌輸效果越差

有時候,大人給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再是給予,而是灌輸,並不考慮我們的意願。

以背單詞為例,這是許多學生都在被要求進行的一項任務。我來說說以我們的角度來看會怎樣:每天背單詞好多→我記不住→背單詞好沒意思→我討厭背單詞→我畢業沒人管我了→我再也不背單詞了。

要想讓我們學習一些東西,請先確保我們願意去學它。要想讓我們更好地去掌握這項技能,請先確保不要扼殺了我們的興趣。

小升初學霸萬字長文揭露校園“內幕”,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

同樣的原因,導致我們很多中學生不想運動。在學校裡,體育課上幹什麼?長跑。或者是跳繩、仰臥起坐、體能訓練等各種折磨人、費體力的運動。以至於說到運動是什麼,我們腦海裡想到的就是運動很累,不是享受,將來我自由了一定再也懶得去運動了。

我們中國將來只打算要長跑運動員?籃球、羽毛球、游泳等等難道就不是運動?其他的運動就不能鍛鍊你的協調、反應和合作?現在我們所有中學生身後都有一把小皮鞭,它就是趕著你,要你越跑越快。

不光是學校,就連家長也是這樣。我見過很多同學,被送到一個其實他們自己並不願意去的課程,原因就是他們家長認為“我的孩子不喜歡這一塊,就得讓他多去了解、多去體驗這個方面。”然後結果是:我們對這個方面更加討厭了。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因為他自己不願意醒來。

可能有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只喜歡打遊戲。”我以前在家也這麼看待自己,不知道一天還可以幹些什麼。直到後來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做了一個貓窩,於是自己去買材料,花了一週的時間做了一個出來。我家不養貓,但是我還是願意去做。有些人的興趣可能很難找,但是不要放棄。

家長和老師都希望給我們一個好的教育環境,買了學位房、上最好的學校、去了最好的培訓機構,但是當我們失去興趣的時候,一切都難以挽回了。

什麼才是好的教育?我們應該不同

我喜歡把我們學生比作一團鐵水,在學習的過程中漸漸給自己塑型。將來到了社會上,三百六十行,一個蘿蔔一個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不過我們所有中學生都面臨學習大關,於是我們把自己變成一個個正方體,來通過考試。等到高中畢業,我們可能會發現只有那些最“方”的同學才有條件去繼續進行學術類研究。而更多人要選擇一些其它的專業,於是就得把自己從一個方金屬塊再變成其它形狀的金屬塊。

整個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我們所有出來的人都是方形。這樣合理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我們不需要都成為學術研究者。我的一秒也是你的一秒,在人生中最平等的就是時間。如果我學習天賦好,而你的學習天賦不如我,那你最好的辦法不是費力追上我,而是在其它方面超越我。與其時間在一個不擅長並且不願意的領域上,倒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到自己願意且擅長的領域,只有這樣,將來才能更好地出人頭地。

我以前的班主任說得很對: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

我不是學者,沒辦法從社會、教育、人類、心理等等專業角度來進行分析。我沒辦法也沒能力進行大規模調查或者跟蹤調研,因為我只是一個學生。不過受限於此也得益於此,我才是那個最最接近真實教育的人。哪怕是進校調查,專家也很少能調查出我們真實的情況和看法。我在學校的這幾年,換個說法,可以說是我正在進行為期數年的真實實地調研。

一句話:一個好學生是要有好的學習成績,但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